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疾病英文名称: subcorneal pustular dermato...
养生
疾病名称: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
疾病英文名称: subcorneal pustular dermatosis,sneddon-wilkinson disease
疾病别名: 斯内登-威尔金森综合征
疾病概述: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subcorneal pustular dermatosis,sneddon-wilkinson disease)又称斯内登-威尔金森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良性、复发性、脓疱性皮肤病,好发于中年妇女。其病因尚未明确,主要表现为正常皮肤或红斑上出现豌豆大小脓疱,通常无自觉症状。本病一般不影响健康,可采用药物、物理方法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本病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脓疱、水疱、红斑、瘙痒、鳞屑、色素沉着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脓液细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一般不影响机体健康,但病程慢性,且疾病可反复发作,降低生活质量,建议患者积极就医进行诊治。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准确、权威的流行病学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好发于40~50岁中年妇女。
病因-总述: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感染病灶、精神创伤、新陈代谢或内分泌功能异常有关;也有学者怀疑本病是疱疹样皮炎、多形红斑、泛发性脓疱性细菌疹、大疱性类天疱疮、疱疹样脓疱病等皮肤疾病的变型。
症状-总述: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正常皮肤或轻度红斑上发生脓疱,通常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有轻度瘙痒。本病呈慢性良性经过,可反复发作,但一般不影响机体健康。
症状-典型症状:
1、皮损表现
本病常有脓疱性皮肤损害,豌豆大小,或者先为水疱,很快变为脓疱,呈卵圆形,疱壁松弛,有时上部澄清,下部浑浊。皮损散在或群集分布,也可呈环形或匍行性。数天后脓疱吸收或破裂,留下浅表的薄痂、叶状鳞屑,痊愈时留下棕褐色色素沉着。皮损发作与缓解交替,间隔数天或数周不等。
2、好发部位
主要侵犯腋下、腹股沟、乳房下、躯干和四肢近侧屈面等处,掌跖也可发病,但不侵犯面部,有时可侵犯口腔黏膜。
症状-并发症:
若皮肤护理不当,或者因搔抓引起皮肤破损,可能会引起继发感染,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机体健康。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水疱、脓疱等损害。
2、脓疱长期存在,且不断增多。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去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对皮损部位进行体格检查,可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可能会取皮损部位的组织进行检查,就诊前不要在皮损处涂抹药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若皮肤出现脓疱等损害,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了解皮肤损害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行脓液细菌培养、血常规、病理检查等,来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首先会观察患者的面容、意识、精神状态,之后会对皮肤进行详细观察,以了解皮损的形态、大小、颜色、数目、分布特点及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注意有无溃疡、糜烂、出血、结痂、鳞屑等表现。
2、触诊
医生主要检查皮损的质地,以及有无触痛等。有时医生还可能会行淋巴结检查,以了解有无淋巴结肿大等异常体征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可观察白细胞等血细胞数目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机体有无感染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2、脓液细菌培养
医生会取部分脓疱内液体进行培养,以了解有无细菌感染。本病脓液培养多为阴性。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会在典型皮损处切取部分皮肤组织制成标本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检查。必要时还会同时进行免疫荧光检查。
1、检查意义
可观察组织病理的变化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2、检查结果
脓疱、水疱位于表皮角层下,疱底由颗粒层和棘层的最上层构成,疱内有较多中性粒细胞,偶见嗜酸性粒细胞,或见少数棘刺松解细胞,疱下表皮有海绵形成。真皮上部血管周围有轻度炎细胞浸润,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一些嗜酸性粒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不能发现皮损内有抗体存在。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正常皮肤或轻度红斑上出现水疱、脓疱,以及病情反复发作的临床表现特点,再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的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与传染性脓疱病、疱疹样皮炎、落叶型天疱疮、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急性发疹性脓疱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传染性脓疱病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早期皮损局限时,与该病的区别较难。但根据其皮疹分布特点、脓疱细菌培养阴性、病程慢、应用抗生素无效等表现,通常可以鉴别。
2、疱疹样皮炎
为丘疹水疱性皮损,伴严重瘙痒,主要累及伸侧面。多有空肠黏膜受累、直接免疫荧光见真皮乳头处IgA沉积,有助于鉴别。
3、落叶型天疱疮
常于红斑基础上发生水疱,疱壁薄,易破裂,糜烂不显著,在表浅糜烂面上可覆有黄褐色、油腻性痂和鳞屑,痂下分泌物被细菌分解可产生臭味。体检尼氏征阳性。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有助于鉴别。
4、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
皮损为坏死,无真正的脓疱形成,唇和口腔黏膜糜烂,病理表现为真皮上方坏死,生化检查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可资鉴别。
5、急性发疹性脓疱病
好发于四肢远端,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发生无菌性脓疱,还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病理表现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可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通常采用药物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砜类药物
氨苯砜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多数患者使用后病情可得到控制。
2、磺胺类药物
磺胺吡啶或长效磺胺也可能有一定的疗效。必要时磺胺吡啶可以和氨苯砜合用,可减少氨苯砜的用药剂量。
3、糖皮质激素
部分患者局部应用强效糖皮质激素或每天口服泼尼松有效。
4、其他药物
有研究报道,应用阿维A治疗有效,秋水仙碱和局部应用他卡西醇也有一定疗效。
治疗-相关药品:
氨苯砜、磺胺吡啶、泼尼松、阿维A、秋水仙碱、他卡西醇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后,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皮损可逐渐缓解、减轻,病情逐渐好转。
预后-危害性:
1、本病的皮损可能会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影响外貌美观。
2、本病可反复发作,影响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3、部分患者还可能会继发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害机体健康。
预后-自愈性:
部分患者的皮损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自行消退。
预后-治愈性:
接受规范、合理的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控制,皮肤逐渐恢复。
预后-复发性:
本病可能会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可能会有焦虑、烦躁、自卑等不良情绪,家属要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患者自身也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同时,患者需注意对皮肤的保护,尽量避免损伤皮肤。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皮损可能会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外表形象的改变可能会使患者感到焦虑、烦躁、自卑。
2、护理要点
(1)家属:多与患者交流,耐心、细致地开导患者,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
(2)患者: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定期更换患者的衣物、床单、被褥,衣裤需宽松、质地柔软,以免损伤皮肤。
2、避免搔抓皮损部位,以免继发感染。
3、避免用手撕脱皮肤脱屑、皮痂,应任其自然脱落。
4、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医生会根据病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对饮食无特异性要求,但日常合理的膳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皮肤的恢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饮食建议: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多吃蔬菜和水果。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