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接触性荨麻疹疾病英文名称: contact urticaria疾病概述: 荨麻疹俗称“风...
养生
疾病名称: 接触性荨麻疹
疾病英文名称: contact urticaria
疾病概述:
荨麻疹俗称“风团”,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大小不等团块状隆起,可伴明显瘙痒。接触性荨麻疹(contact urticaria)是一种非物理性荨麻疹,通常在皮肤接触某些变应原后发生,避免接触致病物质,并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后,患者多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本病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风团、红斑、局部红肿、瘙痒、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眼部不适
主要病因: 主要在接触各种变应原后发生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过敏原皮肤试验、组织病理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多种全身不适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若再次接触相关致病物质,还可能会导致本病再次发生。
临床分类:
接触性荨麻疹可分为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免疫接触性荨麻疹、不明机制的接触性荨麻疹。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接触性荨麻疹属诱导性荨麻疹,是一种非物理性荨麻疹,但目前尚无权威的流行病学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尚无医学证据表明本病好发某一特殊人群。
病因-总述:
接触性荨麻疹通常在皮肤接触相关变应原后发生,不同种类的发病机制和致病物质存在一定差异。
病因-基本病因:
1、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
由于接触物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类胰蛋白酶等是引起反应的主要原因,也有可能是接触物直接作用于血管壁所致。作为起因的物质包括二甲亚砜、氯化钴溶液、苯佐卡因,以及一些食物防腐剂和调味品(如苯甲酸、山梨酸、肉桂酸、秘鲁香膏、醋酸、乙醇等);节肢动物、海藻、毛虫及毒蛾等通过蜇或叮咬将有毒汁液注入皮肤,也可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2、免疫接触性荨麻疹
可能因机体发生Ⅰ型变态反应所致,某些病例检查可发现抗原特异性IgE。其致病物质包括某些食物、纺织品、动物皮屑、唾液、毛、药物、化妆品、工业化学品等,还有报道接触精液、牛胎盘、外用氮芥而发生接触性荨麻疹者。
3、不明机制的接触性荨麻疹
是兼有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表现的一种反应型,可由过硫酸铵等物质引起。
症状-总述:
本病在皮肤直接接触变应原后可出现风团和红斑,还可有局部红肿、瘙痒或烧灼感,风团有时可在一段时间自行消退。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呼吸道,以及消化道或眼部症状表现,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眼部不适等。
症状-并发症:
部分患者还可同时存在哮喘、鼻炎、结膜炎,以及胃肠道或口喉功能障碍等病变。
就医-急诊指征:
若患者突发剧烈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情况,应及时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风团、红斑等损害。
2、伴局部红肿、瘙痒或烧灼感。
3、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眼部不适等症状。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若病情危急、症状严重,应立刻于急诊科就诊;若病期平稳,可及时去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取皮损部位的组织进行检查,就诊前不要在皮损去涂抹药物。
3、可能会进行相关血液学检查,患者需于就诊前一晚10点后禁食,就诊当天空腹来诊。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出现这种皮损多久了?
2、您觉得皮损瘙痒么?
3、您都有哪些部位出现这些皮损?出现皮疹前这些部位有接触什么物质吗?
4、您皮疹的出现是持续性、间断性,还是偶发的?
5、自从您发现皮损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么?
6、除了皮损,您还有其他不适么?
7、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8、您之前治疗过么?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9、您对什么物质过敏么?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皮损?
2、我的情况严重么?
3、这些皮损多久会消退,消退后会留有痕迹么?
4、我的皮损会传染么?
5、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么?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8、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9、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10、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皮肤出现风团、红斑、瘙痒等症状,可及时就医诊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了解皮肤损害情况,之后可能建议进行过敏原皮肤试验、组织病理检查等,来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首先会观察患者的面容、精神状态等情况,之后会观察皮损的形态、大小、颜色、数目、分布及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注意有无抓痕、鳞屑、溃疡、出血、糜烂等异常表现。
2、触诊
主要检查皮损的质地、有无触痛,必要时还需检查有无局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过敏原皮肤试验
包括皮肤划痕实验、斑贴试验或点刺试验,可帮助患者了解有无过敏情况,并明确相关致病物质。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有一定辅助作用。
2、其他检查
有时还可能需行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等来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病理检查:
有时医生会在典型皮损部位切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了解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皮肤风团、红斑、瘙痒、烧灼感等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过敏原皮肤试验、病理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一般不难。诊断过程中有时还需与急性接触性皮炎、荨麻疹性血管炎、虫咬皮炎、丹毒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接触性皮炎
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典型皮损为边界清楚的红斑,其上可有丘疹和丘疱疹,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和大疱,大疱破溃后呈糜烂面,偶可发生组织坏死。常自觉瘙痒或灼痛。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可有全身症状。皮损痊愈后可遗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2、荨麻疹性血管炎
患者风团或水肿性红斑通常持续24小时以上,可自觉有烧灼感,还可伴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皮损消退后可留有色素沉着,病理检查提示血管炎症受累有助于鉴别。
3、虫咬皮炎
又称虫咬症、丘疹性荨麻疹,是昆虫叮咬皮肤而引起的炎性皮肤病,常见于婴幼儿及儿童。主要表现为鲜红色风团样丘疹,有时还可出现水疱,自觉瘙痒,病程一般7~10天。根据虫咬病史有助于鉴别。
4、丹毒
是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起病急剧,常先有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典型皮损为局部出现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有时红斑基础上可发生水疱、大疱或血疱。自觉灼热、疼痛,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皮损及全身症状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治疗-治疗原则:
日常远离相关变应原,并避免再次接触,同时根据情况选择合适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促进皮损缓解、消退。
治疗-药物治疗:
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1、抗组胺药物
(1)一代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虽然疗效确切,但是具有中枢镇静、抗胆碱能等不良反应。
(2)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等,此类药物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有助于缓解炎症,减轻肿胀、发红和瘙痒等不适;如有严重呼吸困难等急性症状,使用该类药物还可迅速缓解症状,避免不良情况发生。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3、免疫抑制剂
若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效果不佳,可适当使用此类药物。常用药物有环孢素等。
4、其他药物
局部外用止痒液、炉甘石洗剂等也有助于缓解瘙痒等不适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苯海拉明、异丙嗪、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泼尼松、地塞米松、环孢素、炉甘石洗剂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症状可逐渐减轻、消退,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引起瘙痒、疼痛等不适,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2、部分患者的皮损面积较大,可能会影响皮肤美观。
预后-自愈性:
不再接触相关变应原后,部分患者的皮损可能会自行缓解、消退。
预后-治愈性:
经过规范、合理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皮损可缓解,皮肤逐渐恢复。
预后-复发性:
再次接触相关变应原后,疾病可能会再次发生。
日常-总述:
患者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刺激性物质,同时需要遵医嘱积极治疗,做好皮肤的护理。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皮损可影响外貌美观,且患者会伴有严重的瘙痒等不适,可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造成不良影响,使患者心情烦躁,常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2、护理要点
(1)患者可主动向医护人员了解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继而减轻精神负担、消除焦虑、烦恼等不良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家属可予以患者更多的关爱,可以和患者多交流和沟通,多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帮助患者发泄不良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1、服用抗组胺类药物者需注意观察有无镇静、嗜睡、全身乏力、头昏,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服药期间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2、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会引起发热、恶心、呕吐、乏力、肌痛、关节痛、感染加重等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和医生说明情况。
3、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应观察口腔黏膜有无霉菌感染,做好口腔护理,饭后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以免口腔感染。
日常-生活管理:
1、查明病因者日常远离相关变应原,并避免再次接触发病。
2、穿宽大舒适及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防止局部摩擦而加剧瘙痒。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后应及时洗澡或用温水擦拭皮肤后立即用毛巾擦干。宜使用性质温和的中性肥皂或沐浴露沐浴,忌用热水烫洗。
4、勤剪指甲,不要搔抓皮疹,以免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5、局部瘙痒剧烈、皮肤温度高,可使用冷水湿敷;感觉瘙痒难忍,可用手掌轻轻拍打,以代替抓挠。
6、有呕吐症状的患者需要注重口腔护理,呕吐后及时使用温水漱口。
7、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
饮食调理:
患者日常宜食宜清淡可口,保证机体营养物质的摄入,同时注意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皮损和不适。
饮食建议:
1、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苦瓜、丝瓜、黄瓜、冬瓜、银耳、莲子、绿豆、百合、西瓜等。
2、瘦肉、鸡肉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应适量补充。
饮食禁忌:
1、禁烟、禁酒。
2、忌食海鲜类食物。
3、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4、少吃油腻、油炸食物,如肥肉、炸鸡、烧烤等。
5、避免食用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
预防措施: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预防可能引起本病的相关变应原。
1、要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中要少养猫、狗之类的宠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尘等。
2、橡皮手套、染发剂、加香料的肥皂、洗涤剂,以及化纤和羊毛服装等。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或接触性荨麻疹患者都可能成为不良刺激应予避免。
3、避免食用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
4、避免使用劣质化妆品以及三无护肤品。
5、保持健康心态,提高身体抵抗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