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凉燥疾病英文名称: cool dryness疾病别名: 寒燥疾病概述: 凉燥(cool ...
养生
疾病名称: 凉燥
疾病英文名称: cool dryness
疾病别名: 寒燥
疾病概述:
凉燥(cool dryness)是深秋季节感受凉燥引起的一种病症。临床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咳嗽痰少为主要特征。肺卫不固,或素体阴液不足,容易发为凉燥。本证常见于感冒、咳嗽等疾病中。疾病初起,邪在卫表,及时治疗,预后较好。若未及时治疗,入里化热,甚至造成肺胃阴伤。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肺脏
常见症状: 口鼻、咽喉干燥、咳嗽痰稀、发热怕冷、头痛无汗
主要病因: 素体肺虚、深秋感邪
检查项目: 胸部X线、肺部CT、肺功能检测、痰液检查、血常规
重要提醒: 若发现口鼻、咽喉干燥、咳嗽痰稀、发热怕冷、头痛无汗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注意休息,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临床分类:
1、凉燥感冒
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无痰或咯吐稀痰、皮肤干燥;苔薄白欠润,脉浮。
2、凉燥咳嗽
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咯吐少量稀白痰,口、鼻、咽干燥,皮肤干燥;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大便干,小便少;苔薄白干燥,脉细。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肺卫不固或素体阴液不足的人群易发。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地势高,气候干燥的西北地区更易多见。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多在深秋天气转凉时而发病。
病因-总述:
本病的发生与感受燥邪,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凉燥伤肺,肺气失宣,损伤津液。病位在肺。
病因-基本病因:
1、正气不足
人体正气不足,肺卫不固,机体防御外邪能力下降,或素体阴液不足,在深秋天气转凉时,容易感受凉燥,发为本证。
2、感受燥邪
深秋时节,西风肃杀,天气清凉,人感受燥邪,多为凉燥。燥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侵犯上焦肺经,卫气失和,肺失宣降,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证临床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咳嗽痰少为主要特征。凉燥化热之后病机演变与温燥相同。疾病后期,邪热渐退,以肺胃阴伤为主要病变。
症状-典型症状:
1、肺卫症状
恶寒较重,持续的时间较长,主要出现发热,无汗,头痛,咳嗽,咳痰,痰白清稀、化热后变为粘稠。
2、干燥、阴液不足
疾病初起即可有伤阴表现,如咽干口燥、舌苔少津,呼吸道的症状明显。口渴但不明显、鼻中虽干燥但有鼻塞不通或流清涕。
症状-病情发展:
凉燥化热之后,其病机演变与温燥相同
1、若燥郁而化火,可上扰清窍,出现耳鸣、眼睛红赤、牙龈肿痛等症。
2、若燥热犯肺,肺失清肃,宣降失司,甚至燥伤肺络,出现干咳,气逆而喘,痰黏带血丝等症。
3、若肺中燥热下移大肠,导致肺燥肠热之咳血,泄泻或肺燥肠闭之咳痰、便秘等。
4、疾病后期,邪热渐退,以肺胃阴伤为主要病变。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口鼻、咽喉干燥、咳嗽痰稀、发热怕冷、头痛无汗等症状。
2、或伴有口渴、皮肤干燥、大便干,小便少等症状。
以上均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呼吸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听诊器听诊和心电图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怀疑有心肺疾病者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主要有什么症状?这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持续还是间断性发作?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如心烦口渴、气逆而喘,大便干,小便少等症状吗?
4、有没有其他疾病?都经过什么治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平时饮食习惯如何?饮食规律吗?
7、平素体质虚弱吗?容易发生感冒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口鼻、咽喉干燥,咳嗽,发热,怕冷、头痛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听诊、胸部X线、肺部CT、肺功能检测、痰液检查、血常规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痰液颜色、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咳嗽的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部心肺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听诊器进行肺部听诊,来初步判断心肺功能。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发作时嗜酸性细胞可增高,白细胞数量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
2、痰液检查
主要观察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来判断有无炎症表现。
检查-其他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对肺部结构的观察比较直观,用于确定有无肺部并发症或鉴别肺部疾病。
2、肺部CT检查
可提供肺部的确切成像,以帮助明确病因。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咳嗽痰少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口鼻、咽喉干燥的温燥和恶寒、无汗出的风寒感冒等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温燥
两者均为秋季感受燥邪而引起的外感病证。然而秋季气候有偏温偏凉的不同,若秋季久晴无雨,天气风热过盛或初秋高热,人感受温多,容易患温燥;而深秋既凉,则容易感凉燥。临床表现上两者均有邪袭卫表表现候,可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咳嗽少痰等,但凉燥恶寒较重,持续的时间较长;温燥是以发热为主,而恶风寒却很轻,这是指发热时对外界的风寒稍有感受它比发热重恶寒轻之恶寒还要轻微,很快便随着汗出而消失。温燥时口干唇燥必伴有口渴欲饮,鼻中有燥热的感觉,咳嗽咳痰胶黏而稠;凉燥时虽有咽干唇燥表现,因内无邪热,故口中不明显、鼻中虽干燥却有鼻塞不通或流清涕,咳嗽咳痰多为清稀,化热后始变胶稠。二者均有口渴,在程度上温燥比较严重,甚至会出现烦渴。凉燥无汗,温燥者有汗而不多。二者皆有干燥、阴液不足的表现,但温燥伤阴液出现得早而严重。脉象之不同是显而易见。
2、风寒感冒
二者均有寒象,但风寒感冒的寒邪较重。病因方面凉燥感受的是凉燥之邪;风寒感冒是遭受到风寒之邪的侵袭。凉燥首先侵犯手太阴肺经,易伤津液;风寒感冒为风寒之邪遏抑足太阳之经脉、肌表。凉燥初起即出现伤阴表现,如咽干唇燥、皮肤干燥、舌苔少津等“燥胜则干”之象,呼吸道的症状明显;风寒感冒舌淡口和,苔薄白而润,肌表被邪所束,头身疼痛较明显。凉燥的病程较长,疾病初起即见伤阴,化热后伤阴更明显;风寒感冒的病程较短,且不致化热伤阴。
治疗-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凉燥总的治则为“清散凉燥,宣肺化痰”,凉燥感冒肺气不利,耗损肺津,治以辛开温润,祛邪润燥;凉燥咳嗽由于损伤津液,肺阴亏虚,治以辛开温润,润燥止咳。
治疗-药物治疗:
1、凉燥感冒
(1)方药:杏苏散加减。
(2)常见中药:紫苏叶、杏仁、生姜、桔梗、半夏、甘草、前胡、茯苓、橘皮、枳壳各、大枣。
(3)中成药:杏苏二陈丸、通宣理肺丸、麻黄止嗽丸。
2、凉燥咳嗽
(1)方药:杏苏散加减。
(2)常见中药:紫苏叶、杏仁、生姜、桔梗、半夏、甘草、前胡、茯苓、橘皮、枳壳各、大枣。
(3)中成药:治咳川贝枇杷露、杏苏止咳口服液。
治疗-相关药品:
杏苏二陈丸、通宣理肺丸、麻黄止嗽丸、治咳川贝枇杷露、杏苏止咳口服液,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刺
治疗凉燥证感冒,可取列决、风门、风池、合谷穴。用毫针浅刺,体壮者,用泻法;体虚者,用平补平泻法;一般者中等刺激手法。
2、按摩疗法
治疗凉燥证感冒,可取肺俞、风门、列缺、照海、肩井、印堂、头维、太阳、百会、迎香穴。采用滚法和推法进行揉按。
治疗-治疗周期:
凉燥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凉燥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凉燥初起,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若失治误治,化热入里,病情往往加重,则预后不佳。
预后-危害性:
若病情发展,化热入里,造成肺胃阴伤,灼伤真阴,可出现亡阴变证,病情危重。
预后-治愈性:
疾病早期,正确辨证用药,及时的饮食生活调护,保持情绪舒畅,多在1-2周可痊愈。
预后-复发性:
凉燥是一种深秋季节易发的病症,如果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再次引起疾病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防寒保暖、规律的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保持情志舒畅,乐观开朗有利于增强正气,促进祛邪外达。
2、适当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保持平和心态,避免着急上火等不良情志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3、年老体虚的患者,病情容易反复,注意生活起居,树立治疗的信心,合理调摄情志。
日常-用药护理:
1、汤药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
2、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汗出情况,以及症状是否变化。
3、需按医嘱服药,避免自主换药或停药。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环境舒适、整洁。病室宜空气新鲜,避免直接吹风。居室温度适宜,湿度可稍高。
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以增强肺卫的御邪能力。
3、生活起居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4、注意休息和天气变化,可适当户外活动。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咳嗽发作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及诱发加重因素和缓解方法
2、注意观察痰的颜色、性质、量、气味,必要时正确留取标本,及时送检。
3、注意观察有无发热、胸闷、胸痛等情况发生。
4、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色、量、质及气味。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胸部X线、血常规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宜,如新鲜蔬菜、水果、米面等,禁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禁烟戒酒。
饮食建议:
1、凉燥患者宜多食滋阴润燥之品,如百合、白萝卜、枇杷、银耳、甘蔗、黑木耳等。
2、饮食也可多吃口味酸甜的食物,如葡萄、猕猴桃、柚子、苹果、山楂等。
3、多食健脾生津食物,如豆浆、牛奶、小米粥等。
4、补充营养,可食用蛋白质类食品,如鱼肉、牛肉、鸡肉等。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2、避免吃生冷、硬质粗糙、油腻、过咸的食物。如雪糕、凉拌菜、年糕、粽子等。
3、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预防措施:
本病的预防首先要做好保暖工作,平时坚持锻炼,饮食调护可以减少疾病发生。
1、起居有常,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寒燥之邪诱发疾病。
2、饮食有节,多食温润、甘润的食物,或酸甜的水果和蔬菜,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3、保持心情舒畅,心胸豁达,心态宁静,避免忧思郁怒及紧张焦虑等不良情志刺激。
4、坚持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适应气候由温变凉再变寒的过程,提高机体御邪能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