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脉痹疾病英文名称: Vessel bi疾病概述: 脉痹(Vessel bi)是一种少见的...
养生
疾病名称: 脉痹
疾病英文名称: Vessel bi
疾病概述:
脉痹(Vessel bi)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以肢体疼痛、麻木,皮肤苍白或青紫为主要表现。发生多与外感风寒湿热毒邪、禀赋不足或病后体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本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多见于青少年,若早期治疗得当,一般预后较好;若治不及时,病情发展,日久难愈,则预后不良,严重可出现皮肤溃烂、昏厥、偏瘫等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多发性大动脉炎等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肢体疼痛、麻木,皮肤苍白或青紫
主要病因: 外邪侵袭、禀赋不足或病后体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检查项目: 尿常规、免疫测定、血常规、血沉、动脉造影、血流图、超声多普勒检查、CT和MRI、组织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肢体疼痛、麻木,皮肤苍白或青紫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情加重而出现皮肤溃烂、昏厥、偏瘫等情况。
临床分类:
1、热毒蕴结
主要表现为患肢皮肤暗红而肿,趺阳脉搏动减弱,患肢无力、麻木、疼痛,并伴发热、口干、便秘、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
2、瘀血阻络
主要表现为患肢持久疼痛,入夜尤甚,皮肤暗红、紫红或青紫,跌阳脉搏动减弱,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3、气虚血瘀
主要表现为患部固定刺痛,入夜尤甚,皮肤紫暗,麻木不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虚而涩。
4、血虚寒凝
主要表现为肢体发凉,甚至手足厥冷,头痛眩晕,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沉迟。
5、气血两虚
主要表现为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趾甲干燥肥厚,面容憔悴,娄黄消瘦,神情倦怠、心悸气短,畏冷,自汗,舌质淡,脉弱。
6、肝肾阴虚
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肌肉萎缩,眩晕耳鸣,头痛头重,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腰膝酸软,面赤咽干,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弦细。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发病率较高。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病因-总述:
本病的发生多与外邪侵袭、禀赋不足或病后体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邪客血脉,气血痹阻不通。病位在经脉,常累及心、脑、肾等多个脏腑。痰浊为主要病理因素。
病因-基本病因:
1、外邪侵袭
(1)久居湿地或经常水上工作,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闭阻血脉,影响气血运行,则成风寒阻络之脉痹。
(2)湿热毒邪入侵,或寒湿郁而化热,阻滞经络,则生湿热瘀结之脉痹。
2、禀赋不足,病后体虚
(1)素体虚弱,正气不足,阳虚血少,经脉失于濡养,气血凝滞,瘀阻脉络,发为本病。
(2)痨病之后、术后、产后,长期卧床伤气,气机郁滞,导致血行缓慢,瘀阻血脉,发为本病。
3、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1)平素偏食肥腻,辛辣食物,或吸烟饮酒无度,损伤脾胃功能,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而形成脉痹。
(2)平素忧郁、恼怒损伤肝脏,肝郁气滞日久,气血运行不畅,阻滞脉络而形成脉痹。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肢体疼痛、麻木,皮肤苍白或青紫为主要表现。根据感邪偏重不同,可出现寒热虚实等不同表现。实热证以肢体红肿、疼痛剧烈、皮肤瘀斑、肢体麻木、发热为特征;虚寒证以肢体发凉、酸软无力、疼痛,多在入冬或遇寒时发病或加重为特征。
症状-典型症状:
1、疾病早期
早期病位表浅,病变局限,肢体疼痛较轻,疼痛多在活动后出现,静息后逐渐缓解。
2、疾病中期
中期疼痛加重,常持续不解,日轻夜重,患肢皮色改变较为明显,可见患肢肌肤肿胀、瘀斑,患肢肌肤、指甲苍白。
3、疾病晚期
晚期病情进一步加重,病变弥散全身,疼痛剧烈且持续不解,甚至可继发皮肤溃烂、昏厥、偏瘫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坏疽
若反复难愈,导致肢体缺血引起组织坏死,可并发坏疽等疾病。表现为患肢出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的形态改变。
症状-伴随症状:
可伴有眩晕、头痛、视力减退、发作性晕厥、健忘、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肢体疼痛、麻木,皮肤苍白或青紫等表现。
2、或伴有眩晕、头痛、视力减退、发作性晕厥、健忘、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以上均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风湿免疫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出现肢体疼痛、皮肤青紫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眩晕头痛、视力减退等?
4、平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如何?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患其他什么疾病吗?
8、平时体质如何?心情如何?
9、平时有偏食辛辣肥腻等食物的习惯吗?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肢体疼痛、皮肤青紫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尿常规、免疫测定、血常规、血沉、动脉造影、血流图、超声多普勒检查、CT和MRI、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患病肢体及皮肤的形态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过敏史、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肢体肿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肾脏损害时,尿常规可有轻度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2、血常规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增高,可判断是否为感染性疾病。
3、免疫学检查
血清丙种球蛋白增高,可帮助医生诊断是否为免疫性疾病。
4、血沉
部分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变快。血沉增快的速度,可了解疾病的动态变化。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取真皮、皮下交界处的组织,观察组织细胞的变化,有助于医生明确诊断。但由于标本来源困难,且有一定痛苦及危险性,故实用价值不大。
检查-其他检查:
血流图
头臂动脉型患者,当颈动脉和无名动脉受累时,脑血供减少。因此脑血流图检查可间接提示上述动脉的病变。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动脉造影
是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重要方法,也是手术治疗的必要依据,它可清晰而正确地显示病变部位及其范围。但应注意动脉造影是一种创伤性血管检查,有一定井发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超声多普勒检查
用普通超声检查的探头在病变处检查,通过多普勒频谱的形态可了解脉搏的强弱及血流量。
3、CT和MRI
可显示主动脉、肺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近中断管腔的异常,还有助于观察管壁结构的变化。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肢体疼痛、麻木,皮肤苍白或青紫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肢体或皮肤病变的瓜藤缠、脱疽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可有风湿或心脏病病史,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女性为多,起病隐匿,发展缓慢。
2、临床表现
(1)起病时常有心悸、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关节酸痛等。
(2)单侧或双侧肢体脉搏减弱甚或消失,血压不对称,患肢无力、麻木、发凉、活动后疼痛等;或人迎脉动减弱,眩晕、头痛、视力减退、发作性晕厥、健忘等。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好转。
3、检查
X线检查、动脉造影、血流图、超声多普勒检查、尿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测定、血常规、血沉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瓜藤缠
瓜藤缠多发于成年女性,疾病初起有发热不适,肌肉和关节疼痛,下肢发生结节,皮色鲜红,灼热疼痛,触之略痛,不侵犯内脏。
2、脱疽
脱疽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初起患肢苍白、冷紫、麻木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趾剧痛,皮肤发红,甚则色黑,继而可出现溃疡、坏死及脱落。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临床所见不多,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基础病变是血脉瘀阻,故在病程的始终都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由于病因的不同或机体正虚或阴阳气血偏颇的差异,常结合一些祛邪扶正的疗法,如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清热利湿、豁痰散结、益气养血、温补脾肾等。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热毒蕴结
可选加丹皮、黄柏、地龙、赤芍等。
2、瘀血阻络
宜去羌活,加用牛膝、黄芪、鸡血藤。
3、气虚血瘀
(1)可加鸡血藤、当归、丹参等。
(2)若伴有神情疲惫,四肢乏力、气短的患者,可加用人参、白术、黄精。
4、血虚寒凝
(1)可加巴戟天、淫羊藿、锁阳等。
(2)若伴有怕冷、四肢厥冷的患者,加附子。
(3)若出现头晕、面色苍白的患者,可加用阿胶、鸡血藤、何首乌。
5、气血两虚
可加丹参、鸡血藤等。
6、肝肾阴虚
(1)可去川楝子、麦芽、茵陈,可加用白薇、鸡血藤。
(2)若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可加用酸枣仁、女贞子。
治疗-药物治疗:
1、热毒蕴结
(1)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2)常用中药:银花、甘草、当归、玄参。
2、瘀血阻络
(1)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桃仁、红花、川、当归、地龙、香附、羌活、秦艽、灵脂、没药、牛膝、甘草。
3、气虚血瘀
(1)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桂枝、芍药、大枣、生姜。
4、血虚寒凝
(1)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5、气血两虚
(1)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芪、肉桂。
6、肝肾阴虚
(1)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龟板、玄参、天冬、白芍、甘草、龙骨、牡蛎、淮牛膝、代赭石、川棟子、麦芽、茵陈。
治疗-相关药品:
九味羌活丸、尪痹冲剂、舒筋活血片、复方丹参片、血府逐瘀口服液、大活络丸、小金丹、西黄丸、龙胆泻肝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不清楚是否需要手术。
治疗-其他治疗:
1、体针疗法
上肢可取合谷、内关、曲池为主穴,下肢可取足三里、血海、解溪、三阴交、阳陵泉、复溜为主穴;昆仑、太溪、委中为配穴,强刺激,留针15分钟。
2、耳针疗法
可取心、肾、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等耳穴,强刺激后留针1日。
3、西药治疗
可根据病情选用防止血栓延伸药,如潘生丁等;解除血管痉挛药,如普鲁卡因、罂栗碱等;抗感染药,如青霉素等;扩张血管药,如烟酸、妥拉苏林等。
治疗-治疗周期:
脉痹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脉痹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若素体强壮,正气不虚,感邪轻,易于治愈,预后较好。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感邪重,则不易治愈,预后较差;若治疗不及时,病情缠绵,日久难愈,甚至并发溃烂、昏厥、偏瘫。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失治误治,病情加重,可出现皮肤溃烂、昏厥、偏瘫等表现,预后不良。
预后-治愈性:
若患者正气不虚,感邪较轻,早期及时正确的治疗而治疗彻底,常常可以痊愈。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脉痹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容易引起疾病复发。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肢体清洁干燥,保持积极的心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本病多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故应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静心坚持治疗,保持心情愉快。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服用药物,不可随意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用药后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反应。
2、对于药性比较峻猛,毒副作用较大的虫类药物,如全蝎、蜈蚣等,可研末装人胶囊内吞服。
3、使用外用药在每次换药前,用温水清洗患处。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换药时应注意防寒保暖。
2、急性和病情较重时,应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
3、病位在肢体深部经脉,宜多坐而四肢下垂;病位在四肢浅部络脉,宜多平卧而四肢高抬。
4、汗出较多时,应及时更换,保护肢体清洁,切忌皮肤汗液浸渍及擦伤局部。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皮肤温度、动脉搏动情况,观察皮色的改变,疼痛程度等情况。
2、观察观察有无意识淡漠或兴奋等表现,以判断有无脑缺血或脑水肿。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尿常规、免疫测定、血常规、血沉、动脉造影、血流图、超声多普勒检查、CT和MRI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应给予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饮食。注意饮食禁忌,勿偏食生冷、辛辣刺激、肥腻、过咸、过甜的食物,戒烟酒。
饮食建议:
1、热毒蕴结的患者鼓励摄入高蛋白、易消化食品,并多饮水或菊花茶,可多食新鲜水果。
2、气血两虚的患者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如鱼类、蛋类、瘦肉等。
3、瘀血阻络患者可适当补充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食物,如山楂、红花煮水代茶饮。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防止脾胃受阻,易生痰湿。
3、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4、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防止加重疾病。
预防措施:
本病起病多缓而隐匿,故预防尤为重要。避免久居湿地,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调护等,可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生。
1、注意天气变化,随时采取有效的保暖防寒、避免严冬涉水、久居湿地,以防肢体受寒、受湿。
2、防止外伤发生,外伤可致脉络受损,易使本病急发。
3、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
4、体型肥胖和高血压的患者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偏食肥腻食物而产生痰湿,闭阻血脉而发病。
5、平素可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外邪感染。
6、严禁吸烟,烟碱有使血管收缩的作用,容易诱发本病。
7、若术后的患者,应多作深呼吸动作,尽可能早下床活动,防止脉络闭阻发为本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