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糜烂型足癣疾病别名: 浸渍糜烂型足癣、间擦糜烂型足癣疾病概述: 糜烂型足癣又称浸渍糜烂型...
养生
疾病名称: 糜烂型足癣
疾病别名: 浸渍糜烂型足癣、间擦糜烂型足癣
疾病概述:
糜烂型足癣又称浸渍糜烂型足癣、间擦糜烂型足癣,是足癣的一种类型,因真菌感染足部皮肤所致,第3~4和4~5趾间常见。多发于足部多汗、长期浸水,或长期穿不透气鞋者,夏季好发。临床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剥脱后出现潮红糜烂面及渗液,自觉瘙痒不适。糜烂型足癣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并出现急性淋巴管炎等并发症。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足部
常见症状: 皮肤浸渍发白、糜烂、渗出、瘙痒
主要病因: 足部皮肤真菌感染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真菌镜检、真菌培养
重要提醒: 足癣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保持足部干燥卫生,并积极就医治疗,可防止疾病传染,促进疾病康复。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癣病患者和患癣病的动物。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引起足癣的病原菌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污染物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
2、混穿鞋袜,赤脚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场所行走,可因密切接触病原菌而被感染。
3、真菌感染也可在患者自身不同部位之间传播,如足癣可由一只脚传染给另一只,还可引起手、甲等部位发生癣菌病。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是足癣的一种类型。足癣的全球自然人群发病率在10%以上。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糜烂型足癣多发于足部多汗、长期浸水、或长期穿不透气鞋者。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本病夏季常见。
病因-总述:
糜烂型足癣主要因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引起,主要的致病菌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日常足部卫生情况差、机体免疫力低下等,也可增加本病的发病风险。
病因-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本病的患病风险:
1、足癣具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
2、劳动量大、活动多、出汗多、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水湿工作等,令足部处于有利真菌生长的多汗潮湿环境。
3、存在糖尿病、肿瘤及免疫缺陷类疾病,机体抵抗力差。
4、个人足部卫生情况差。
5、常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区域中裸足行走、共用鞋袜或毛巾等。
症状-总述:
本病多见于第3~4和4~5趾间,皮损表现为脚趾间皮肤湿润,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去除发白表皮可见下方潮红糜烂面,表面可有裂隙,瘙痒明显,可因合并细菌感染,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疼痛症状。
症状-并发症:
1、自体播散
足癣自体传播导致手癣、头癣、甲癣或体股癣,并出现相应症状。
2、继发细菌感染
(1)并发丹毒时,常表现为单侧下肢有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可以出现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倦怠、发热等表现。
(2)蜂窝织炎,起初表现为界限不清的弥漫浸润性红肿,局部按压可以看到明显的凹陷性水肿,严重的还可见水疱、血疱,局部伴有明显的疼痛,还可能伴发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癣菌疹
足癣感染灶出现明显炎症时,远隔足部的皮肤出现的多形性皮疹,它的严重程度常常与感染灶炎症程度呈正比。
就医-门诊指征:
1、足部皮肤出现浸渍发白、糜烂、渗出等表现;
2、足部皮肤局部发红、肿胀、疼痛不适;
3、出现其他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可去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4、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足部出现皮肤糜烂、渗出、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皮肤损害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来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主要是观察足部皮肤损害的形态、位置、范围、颜色,以及有无渗出、出血、糜烂等。之后医生会对身体其他部位进行检查,了解有无类似损害。
2、触诊
必要时还会对淋巴结进行检查,明确有无淋巴结肿大等异常体征。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真菌显微镜检查
医生会取少许皮损,然后以氢氧化钾作为辅助溶液制作切片,之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显微镜下如果有菌丝或孢子即考虑为阳性。
2、真菌培养
医生取部分皮损组织进行培养,然后观察培养结果。此方法对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确定致病菌、了解病原菌流行趋势、筛选敏感抗真菌药物均具有重要价值。一般需要在培养基中培养2~4周才能获得结果。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职业、足部卫生情况、近期生活史,以及趾间皮肤浸渍发白、潮红糜烂、瘙痒等症状,再结合真菌学检查结果即可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通常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若效果不佳,可考虑系统药物治疗。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及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等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治疗-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外用药)
单纯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起效快,费用低,安全性好,但同时具有疗程长、药物涂抹麻烦及涂药局部不适等缺点。糜烂型足癣可先用温和的糊剂或粉剂,如给予3%硼酸溶液、0.1%利凡诺尔等湿敷,渗出减少或消退后给予粉剂使皮损部位收敛干燥,再使用乳膏或其他剂型药物。常用抗真菌药物包括咪唑类、丙烯胺类等。
(1)咪唑类: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异康唑、舍他康唑、奥昔康唑及卢立康唑等。一般疗程为4周。
(2)丙烯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一般疗程2~4周。
(3)其他: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等。一般疗程需要4周。
2、系统治疗(口服药)
具有疗程短、用药方便、复发率低等优点。适用于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皮损面积较大、不愿局部治疗及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1)抗真菌药:常用口服抗真菌药有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2)其他:继发细菌感染时应联合应用抗生素;引发癣菌疹时还可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3%硼酸溶液、0.1%利凡诺尔、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异康唑、舍他康唑、奥昔康唑、卢立康唑、萘替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伊曲康唑、氟康唑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及时早期抗真菌治疗,大多可治愈,一般预后良好,但复发率较高。
预后-危害性:
1、足癣不及时治疗,可出现癣病扩散,出现手癣、股癣、体癣等。
2、患者可继发细菌感染,病情严重时可威胁机体健康。
3、本病具有传染性,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
4、有时瘙痒不适症状明显,可影响日常生活工作,降低生活质量。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过规范的治疗后,是可以治愈的。但有时病情好转,症状消失,不代表足癣痊愈,应在医生指导下持续用药,以防真菌局部继续繁殖,导致足癣复发。
1、临床治愈
是指足癣的皮损和瘙痒感觉消失,但此时皮损处的真菌可能仅仅是生长受到抑制,并没有被完全杀灭。
2、真菌学治愈。
指在足癣的皮屑中查不到真菌。
预后-治愈率:
绝大多数人可治愈。
预后-复发性:
本病若治疗不彻底,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持续存在,可能会导致疾病复发。
日常-总述: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日常应注意自我隔离,同时注意对足部皮肤的保护,避免加重皮损。
日常-用药护理:
1、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抗真菌药,不要使用刺激性大的外用药,以免加重病情。
2、用药期间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并就诊。
日常-生活管理:
1、足癣具有传染性,患者使用的洗脚盆、毛巾、拖鞋等不要与他人共用。
2、注意保持足部皮肤的干燥、卫生,勤洗脚,勤换袜子。
3、避免用手搔抓皮损,以免继发感染。
4、穿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足部皮损进一步浸渍、糜烂。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复查真菌镜检并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对饮食无特异性要求,但日常合理的膳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机体的恢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饮食建议:
宜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物、豆类和奶制品,保持充足的营养。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通过以下方法可以预防足癣的发生:
1、穿透气性好的鞋袜,保持足部皮肤干燥。
2、勤洗脚,勤换鞋袜。
3、不与他人共用鞋袜、浴盆、脚盆等生活用品。
4、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地不裸足行走。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