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内分泌性高血压疾病英文名称: endocrine hypertension疾病概述: 内...
养生
疾病名称: 内分泌性高血压
疾病英文名称: endocrine hypertension
疾病概述:
内分泌性高血压(endocrine hypertension)是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之一,主要由于内分泌组织增生性疾病或内分泌肿瘤等,导致机体过度分泌激素(如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醛固酮等),从而出现血压异常升高。目前已发现超过15种内分泌疾病是以高血压为首发表现的,包括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等。患者既可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一般高血压症状,还可以因所患内分泌疾病的不同而各具特点。本病与一般高血压的治疗有所不同,需根据原发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经合理诊治,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者,一般预后较好;而对于部分血压控制不佳者,预后较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有遗传可能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头晕、头痛、乏力、怕热多汗、反应迟钝、嗜睡、呼吸困难、多尿、夜尿增多、心悸、恶心、呕吐、烦躁、向心性肥胖
主要病因: 内分泌性高血压主要由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等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生化、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RR)、原醛确诊试验、MNs水平测定、午夜唾液皮质醇测定、甲状腺功能检查、IGF-1水平测定、超声、CT、MRI、PET扫描、多导睡眠图、家庭睡眠监测系统等
重要提醒: 对于40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患内分泌性高血压的比例更高,因此应注意筛查和诊断,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延长患者生命。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内分泌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在高血压患者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40岁以下的患者。
病因-总述:
目前发现引起内分泌性高血压的内分泌疾病已超过15种,主要包括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等,其中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最常见。
病因-基本病因: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内分泌性高血压最为常见,这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病变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被抑制,从而引起的内分泌性高血压。肾上腺皮质病变中,以肾上腺皮质腺瘤和肾上腺良性增生多见,而肾上腺皮质癌少见。
2、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
90%左右的嗜铬细胞瘤来源于肾上腺,而其余10%左右来源于肾上腺外,被称为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可过量分泌儿茶酚胺(主要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管强烈收缩,导致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在普通人中极为少见,但在高血压患者中患病率明显升高。
3、库欣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
库欣综合征也称为皮质醇增多症,80%以上的库欣综合征患者会出现内分泌性高血压,多为轻度或中度高血压。这是由于库欣综合征患者会大量分泌皮质醇,导致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引起水钠潴留,从而引起高血压。
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循环系统兴奋性增高,心脏每搏量增高,从而导致患者收缩压升高,脉压差明显增大。
5、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缺乏,引起心脏做功减少、外周阻力血管收缩、细胞外容积扩张等,导致高血压,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升高。
6、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会导致患者出现高钙血症,而高钙血症会导致肾功能损害,从而引起高血压。
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关系密切,可以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和化学反射异常引起高血压。
8、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是一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90%左右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是由于21-羟化酶缺乏引起,不会导致高血压。但是,11β-羟化酶或17α-羟化酶缺乏者可引起盐皮质激素DOC过度分泌,从而导致高血压和低钾血症。
9、肢端肥大症
肢端肥大症虽然是一种少见的内分泌疾病,但是肢端肥大症引起高血压比较常见,约20%-40%肢端肥大症者可出现内分泌性高血压。
10、其他类型的高去氧皮质酮症
(1)去氧皮质酮瘤:大多为恶性肿瘤,去氧皮质酮瘤可大量分泌盐皮质激素DOC,从而引起高血压。
(2)原发性皮质醇抵抗:是一种罕见的家族性遗传疾病,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和类固醇受体的基因缺陷有关。原发性皮质醇抵抗可引起患者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从而导致高血压、自发性低血钾、雄激素升高等。
症状-总述:
内分泌性高血压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血压变化各有特点,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血压升高,另一部分患者在血压升高的同时会出现相应内分泌疾病的典型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高血压相关症状
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一般高血压症状,此外,因原发疾病不同,还可具有特异性表现。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致者:血压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升高,重度高血压少见。
(2)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所致者:为阵发性发作或血压突然剧烈升高,>200/120mmHg,甚至诱发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发作时可出现典型的三联征“剧烈头痛、大汗淋漓和心慌”,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不等,缓解期间患者可无任何症状,症状发作频率为每天数次至每月几次不等。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致者:一般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稍低或正常。
(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所致者:一般为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明显。
(5)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所致者:大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血压升高,无其他明显症状。
(6)库欣综合征所致者:血压一般为轻度或中度升高。
(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所致者:大多数患者血压波动较大,睡眠时血压不会下降,甚至夜间血压超过白天血压。
(8)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所致者: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致者类似,血压主要为轻度至中度升高。
2、原发疾病相关症状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者:常出现夜尿增多、肌无力、嗜睡等低血钾表现。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可出现食欲旺盛但体重减轻、怕热、肌无力、多汗等典型症状,可伴有突眼、易激动、失眠等。
(3)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出现迟钝、思考缓慢、怕冷、心动过缓等典型症状,还可伴有口渴、毛发干燥、水肿等。
(4)部分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者:可伴有多尿、便秘、烦渴、肾结石等。
(5)库欣综合征患者:往往具有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痤疮等典型症状,可伴有男性性功能减退、女性月经紊乱、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多食、多饮、多尿、肌无力等。
(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通常具有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日间嗜睡等典型症状。
(7)肢端肥大症患者:通常具有典型的肢端和面部特征,如全身软组织和骨骼增生肥大,皮肤呈现弥漫性增厚伴明显沟纹。
症状-并发症:
内分泌性高血压可并发低钾血症、肾结石、骨质疏松、感染、高血压危象等,长期的血压升高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甚至出现脑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剧烈头痛;
2、突发意识模糊,甚至抽搐、昏迷等;
3、心前区撕裂状或刀割样剧烈疼痛;
4、呼吸困难、发绀;
5、少尿、无尿;
6、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内分泌疾病患者,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拔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期反复发生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等;
2、体检发现血压明显升高;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患者既往患有内分泌疾病,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高血压。
就医-就诊科室:
1、若内分泌性高血压伴有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危急情况时,应立即去急诊科治疗。
2、病情平稳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内分泌科或心血管内科就医诊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可能需要行各种抽血检查,注意检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抽血。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高血压是何时出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血压有变化吗?
2、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3、您是否还存在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表现?
4、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近期有服用什么药物吗?具体药名是什么?
7、您目前是否患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甲亢等引起血压升高的疾病?
8、您吸烟吗,吸烟多久了,每天吸多少?
9、您喝酒吗?喝多久了?平均每天喝多少?
10、您平时喜欢喝酒吗?每天喝多少?
11、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出现高血压的原因是什么?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如何治疗?
4、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需要做手术吗?需要住院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9、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呀?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一般高血压表现,以及典型的内分泌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在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后,可能建议其做血生化、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原醛确诊试验、MNs水平测定、午夜唾液皮质醇测定、甲状腺功能检查、IGF-1水平测定、超声、CT、MRI、多导睡眠图等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筛查和定性诊断,而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在定性诊断后进行定位诊断,帮助确定病变部位和病变组织的良恶性等,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
1、视诊
若发现腰部肿块可提示嗜铬细胞瘤;向心性肥胖、紫纹多提示皮质醇增多症;突眼征则提示甲状腺功能亢进。
2、听诊
医生会用听诊器检查是否存在心脏杂音、血管杂音、周围血管搏动,以初步排查患者是否并发心血管疾病。
3、血压测量
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及评估降压疗效的主要手段。检查前,患者至少保持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排空膀胱。检查时患者需使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我国采用的血压分类和标准为:
(1)正常血压
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
(2)正常高值血压
收缩压为120-139mmHg,舒张压为80-89mmHg。
(3)高血压
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采用标准测量方法,至少3次非同日血压值达到或超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以下三级。
①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为140-159mmHg,舒张压为90-99mmHg。
②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为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
③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4)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生化
通过血生化检查,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低钾血症、高钙血症、低磷血症,以及有无肝肾功能损害等,可帮助医生初步排查原发性疾病。
2、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RR)
ARR是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对于血压持续升高伴低钾血症,以及临床怀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者,需进行ARR检测,检测前2-4周需停用可能干扰检测结果的药物,如螺内酯、呋塞米、卡托普利、厄贝沙坦等,筛查前可以使用维拉帕米缓释片、哌唑嗪进行降压治疗。建议在直立2-4小时静坐后进行检测,可以使检测灵敏度达到最高。
3、原醛确诊试验
包括醛固酮抑制试验、盐水试验、氟氢可的松抑制试验和卡托普利试验,这4种试验均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确诊试验,一般选择其中1-2项进行检查即可,检查结果证实醛固酮不被抑制即可确诊。
4、血浆游离或尿分馏甲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Ns)水平测定
血浆游离或尿分馏MNs测定是灵敏度很高的初步筛查嗜铬细胞瘤的检测方法,通常血浆游离MNs水平>参考值上限3倍,或24小时尿分馏MNs>参考值上限2倍,可以高度怀疑患者存在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
5、午夜唾液皮质醇测定
怀疑存在库欣综合征者,可以进行午夜唾液皮质醇测定,该检查在诊断库欣综合征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结果较为可靠。
6、甲状腺功能检查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敏感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检测和游离甲状腺素(游离T3和游离T4)测定。其中,敏感TSH和游离T3、T4检测是目前筛选甲亢和甲减的首选指标,并且可以用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原因。
7、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测定
是目前肢端肥大症筛查、疾病活动度评估和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于怀疑肢端肥大症者,需首先进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测定。
8、其他实验室检查
(1)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测定和24小时尿钙排泄:是检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主要检查方法,其中,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检测对于诊断至关重要。当患者存在高钙血症和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时,可以考虑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高钙血症。
(2)血液DOC水平测定、11脱氧皮质酮检测和17羟皮质醇检测:主要用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的筛查,当筛查阳性时可以进行染色体突变检测明确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1、多导睡眠图
是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金标准,包括脑电图、眼电图、肌电图、口鼻呼吸气流、血氧饱和度等10余个生理信号检查。
2、家庭睡眠监测系统
由于多导睡眠图不易普及,家庭睡眠监测系统具有监测方便的特点,患者可以使用家庭睡眠监测系统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但家庭睡眠监测系统通常缺少脑电图和眼电图的评估。
3、肾上腺静脉取血测定醛固酮
可以用于确定肾上腺病变是双侧还是单侧,并且对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该检查为有创检查,技术难度较大,难以普及。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
具有简便、无创、易重复的优点,但是超声对于1cm以内的病变不易检出,容易漏诊,并且对病变的性质、分型价值不大。
2、CT
CT检查是对于肾上腺疾病最重要的定位诊断方法,CT检查可以发现7mm以上的小病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超声。但是CT对于判断肿瘤性质准确度不高,无法进行功能诊断。
3、核磁共振(MRI)
核磁共振敏感性、特异性与CT相似,但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优于CT,并且适用于妊娠妇女。
4、131I间碘苄胍(MIBG)闪烁扫描
131I间碘苄胍(MIBG)闪烁扫描是目前对于极小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最好的定位和定性检查之一,对多发或恶性转移病灶也可以准确定位。
5、PET扫描
PET扫描在寻找肿瘤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是PET扫描在病变良恶性鉴别上具有重要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之后行体格检查可发现血压升高(符合我国2018年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再结合患者的典型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内分泌性高血压的治疗重点在于发现病灶时应尽可能去除或破坏病灶,纠正内分泌紊乱,在最大限度保留正常内分泌组织的情况下,恢复血压平稳。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降压药物的选择
(1)β受体阻断剂
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由于抗甲状腺药物显效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对于甲亢引起高血压者可以使用降压药物治疗,首选β受体阻断剂,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β受体阻断剂还可以使心率减慢,减轻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
(2)钙拮抗剂
①当甲亢引起血压较高时,在使用β受体阻断剂的同时可加用钙拮抗剂,以控制血压,常用的钙拮抗剂有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
②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高血压,一般随着甲减的治愈而治愈,但约40%的甲减患者在治愈后血压仍升高,提示合并存在原发性高血压可能,可给予钙拮抗剂降压治疗。
③当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无法耐受醛固酮拮抗剂和非醛固酮类拮抗剂时,可以使用钙拮抗剂联合ACEI或ARB进行降压治疗。
(3)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①当甲亢引起血压较高时,也可以加用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或氯沙坦、缬沙坦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②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起高血压者,多项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比较适合,对于不同睡眠时相的血压都有较好的降压作用,而其他药物一般副作用较大,不宜使用。
(4)醛固酮拮抗剂和非醛固酮类拮抗剂
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需要药物治疗时,一般首选醛固酮拮抗剂降压治疗,如螺内酯或依普利酮。
②无法耐受醛固酮拮抗剂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可以选择非醛固酮类拮抗剂,如氨苯蝶啶或阿米洛利。
(5)α受体阻断剂
①适用于嗜铬细胞瘤的术前降压治疗,目的是为了控制血压、减轻症状、保证手术成功。常用的有酚妥拉明、哌唑嗪等。
②当嗜铬细胞瘤患者发生高血压危象时,首选酚妥拉明。
(6)利尿剂
对于库欣综合征,一般在去除病因后,血压自然恢复正常,一般无需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如有降压必要时,可以选择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2、内分泌原发疾病的药物选择
(1)抗甲状腺药物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高血压者,目前在我国应用广泛,具有剂量调整方便、价格便宜、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低等优势,但是存在服药周期较长、停药后易复发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目前最常使用的是甲硫咪唑和丙硫氧嘧啶。
(2)甲状腺激素制剂
甲状腺激素制剂替代治疗适用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高血压者,一般推荐左甲状腺素,高血压可随着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治愈而治愈,但患者需终生服药治疗。
(3)糖皮质激素
①家族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Ⅰ型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就可以完全抑制患者醛固酮的分泌,常用的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②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11β-羟化酶或17α-羟化酶缺乏者)也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有效抑制DOC的分泌,使血浆肾素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
(4)神经递质类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剂
主要用于库欣综合征的术前准备或与手术联合治疗。常用的神经递质类药物有溴隐亭、奥曲肽等,常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剂有氨鲁米特、米托坦等。
治疗-相关药品:
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卡托普利、贝那普利、氯沙坦、缬沙坦、螺内酯、依普利酮、氨苯蝶啶、阿米洛利、酚妥拉明、哌唑嗪、氢氯噻嗪、呋塞米、甲硫咪唑、丙硫氧嘧啶、左甲状腺素、泼尼松、地塞米松、溴隐亭、奥曲肽、氨鲁米特、米托坦。
治疗-手术治疗: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2、对于单侧醛固酮腺瘤或单侧原发性肾上腺增生者,一般经过术前准备,待血压、血钾正常后,首选腹腔镜下患侧肾上腺切除术。
3、90%的嗜铬细胞瘤为良性,良性嗜铬细胞瘤应选择手术切除,但约10%的患者为恶性嗜铬细胞瘤,无法采取手术治疗。
4、对于库欣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肾上腺肿瘤切除、肾上腺大部分切除、垂体肿瘤切除等。
5、对于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症,需首选手术治疗。
6、对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一般药物治疗效果较差,采取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措施。甲状旁腺切除术后可使血压降低或减少降压药的使用。
7、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起高血压者,采取手术治疗既可以改善病情,还可以使部分患者的高血压恢复正常,但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治疗-放化疗:
1、放射性131I治疗
(1)放射性131I治疗已成为西方国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主要治疗方法,具有安全、经济、复发率低等优点,治疗效果与手术治疗相似,但容易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故选择时仍需慎重考虑。
(2)此外,131I-MIBG(即131I-间碘苄胍)也被广泛用于神经内分泌瘤的显像和治疗,适用于无法手术治疗的恶性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病灶。
2、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以作为肢端肥大症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法,适用于手术后病灶残留、术后复发及无法手术者。其中γ刀治疗预后比以往的常规放射治疗效果更好。
治疗-治疗周期:
内分泌性高血压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内分泌性高血压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大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血压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一般预后良好;而部分治疗后血压仍控制不佳和恶性病变引起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内分泌性高血压可引起患者头晕、头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部分类型的内分泌性高血压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有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3、内分泌性高血压还可以引起内分泌紊乱,导致患者出现骨骼肌肉、皮肤、神经、生殖系统功能障碍。
4、长期高血压还可能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出现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内分泌性高血压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一部分内分泌性高血压可以被治愈。
日常-总述:
内分泌性高血压是由于内分泌疾病引起的,因此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多与医生沟通交流,了解自己的病情。在日常生活中,需保持心态平和,适当运动,注意休息和保暖,避免情绪紧张、劳累、受凉等诱因进一步加重高血压。
日常-心理护理:
1、保持心态平和,学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平时可以多与家人、医护人员和病友沟通交流。
2、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了解高血压引起的原因,增强治疗或治愈的信心。
3、部分患者有可能要终生服药,需做好心理准备。
日常-用药护理:
治疗期间,需按医生指导服用药物治疗,切不可擅自调整用药剂量或私自停药。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环境宜安静,避免过度嘈杂引起精神兴奋。
2、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3、可以适当锻炼身体,如慢跑、行走、游泳,一般在饭后2小时开始运动比较合适,每次运动15-30分钟,每周运动3次左右。
4、戒烟限酒,可以适量饮一些低度酒,忌饮烈性酒。
5、规律排便,排便困难者需与医生沟通,可以给予缓泻剂,以避免用力排便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日常-病情监测:
每天定时监测血压,如有血压明显波动或身体不适,应立即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根据自身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定期随访和到院复查。
饮食调理:
内分泌性高血压的饮食调理对于本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其调理重点在于控制高盐、高脂及高糖食物的摄入。
饮食建议:
1、轻度高血压者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克;重度高血压者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1-2克。
2、饮食宜清淡,肉类多以鱼肉、瘦猪肉、兔肉为首选,蔬菜以富含纤维素的胡萝卜、芹菜、荠菜为首选,水果以富含维生素和钾元素的山楂、柑橘、香蕉为首选。
3、建议少食多餐,控制好每天饮食的总热量和摄入量。
饮食禁忌:
1、避免摄入富含脂肪和胆固醇类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黄油、骨髓、肥肉等。
2、鼓励患者戒烟,可以使用戒烟糖来帮助患者戒烟。
3、严格限制饮酒,每日饮酒量需<25ml。
4、避免暴饮暴食。
5、限制糖类摄入,尽量少吃玉米、蔗糖或淀粉含量高的食物,以免造成血脂升高。
预防措施:
1、内分泌性高血压是由于多种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血压升高,因此,积极治疗原发内分泌疾病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2、合理膳食,避免过多摄入糖类、脂肪、食盐等。
3、保持健康体重。
4、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5、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