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尼曼-匹克氏病疾病英文名称: Niemann-Pick Disease,NPD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尼曼-匹克氏病
疾病英文名称: Niemann-Pick Disease,NPD
疾病概述:
尼曼-匹克氏病(Niemann-Pick Disease,NPD)是一组由鞘磷脂沉积导致的溶酶体脂质贮积疾病,临床较为罕见,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发病年龄及组织器官中鞘磷脂的贮积水平,将该病分为A型、B型、中间型及C型四个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黄疸、肌力及肌张力异常、喂养困难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主要通过骨髓穿刺与基因检测进行诊断,该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病情进行性恶化,一般预后不良。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病
就诊科室: 小儿科、神经内科、血液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肝脾肿大、黄疸、肌力及肌张力异常、喂养困难
主要病因: SMPD1基因突变、NPC1及NPC2基因突变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检查、酶学检查、骨髓穿刺检查、肝、脾和淋巴结活检、X线检查、基因检测分析
重要提醒: 该病属于遗传性疾病,无特效治疗药物,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出现黄疸及运动、感觉功能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临床分类:
1、基于基因突变及发病机制分类
分为由SMPD1基因突变引起和NPC1、NPC2基因突变引起两大类,SMPD1基因突变引起的分为A型、B型及中间型,NPC1、NPC2基因突变引起的为C型。
(1)尼曼-匹克氏病A型:临床表现严重,早期即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
(2)尼曼-匹克氏病B型:多为慢性进展,内脏受累严重,较少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3)尼曼-匹克氏病中间型:其临床表现介于A、B型之间。
(4)尼曼-匹克氏病C型:个体差异显著,发病年龄从围产期至成人期。
2、基于临床表现分类
(1)急性神经型:为典型的尼曼-匹克氏病,多在出生后3~6个月发病,病情发展较迅速。
(2)非神经型:婴幼儿或儿童期起病,病程进展慢。
(3)幼年型:多见于儿童,以肝脾肿大为首发症状。
(4)Nova-Scotia型:临床经过较幼年型缓慢。
(5)成年型:成人发病,智力正常,无神经系统症状,不同程度肝脾肿大,可长期生存。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尼曼-匹克氏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以犹太人发病较多,高达1/25000,95%的患者为NPC1突变,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1200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发病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占62.4%),年龄最小者为2个月。
病因-总述:
尼曼-匹克氏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中不同分型的致病基因也存在差异。
病因-基本病因:
1、SMPD1基因突变
SMPD1基因突变导致酸性鞘磷脂酶缺陷,鞘磷脂广泛蓄积在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尼曼-匹克氏病,表现为A型、B型及中间型。
2、NPC1、NPC2基因突变
NPC1或NPC2基因突变导致胆固醇转运及吞噬障碍,引起细胞内未酯化的胆固醇蓄积和鞘脂代谢障碍。
症状-总述:
该病总体表现为肝脾肿大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每个临床分型具体症状表现不同。
症状-典型症状:
1、尼曼-匹克氏病A型
此型患者临床表现较一致,在宫内及出生时正常,少数在新生儿期有黄疸迁延,出生后数周内即可因肌力、肌张力低下而发生喂养困难,体重难以增加,常伴有反复呕吐、腹泻等;3~6个月时出现肝脾增大和淋巴结肿大,病情发展迅速,6个月时即可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衰退征象,表情淡漠、动作发育迟缓、听视力逐渐丧失、惊厥发作等,皮肤有棕黄色素沉着,约半数患儿可见眼底黄斑部樱红斑。
2、尼曼-匹克氏病B型
患者发病较A型稍晚,常见脾脏增大,然后肝增大,不侵犯神经系统,肝功能受损情况亦少见,患者多身材矮小,肺部因弥漫性浸润而易发生感染。
3、尼曼-匹克氏病中间型
临床表现介于A、B型之间。
4、尼曼-匹克氏病C型
该型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及内脏(肝、脾、肺)损害。
(1)围产期:胎儿水肿或腹水。出生后第一天或前几周即出现新生儿胆汁郁积性黄疸,半数患儿伴有进行性肝脾肿大,C型患者新生儿期一般无神经系统症状。
(2)婴幼儿早期(2个月~2岁):可仅表现为肝脾肿大。大多数患儿于出生后8~9个月出现发育落后,1~2岁出现肌张力低下,随后出现痉挛、震颤等表现。
(3)晚发婴儿期(2~6岁):除肝脾肿大外,语言落后为常见表现,其他可见智力运动障碍、步态异常、垂直性核上性凝视麻痹、听力损失,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并可出现局灶性癫痫。
(4)少年期(6~15岁):仅表现为脾肿大,较少出现肝脾肿大。常合并学习困难、注意力低下,垂直性核上性凝视麻痹是其典型特征,患儿行为笨拙,伴嗜睡症、共济失调,晚期进展为锥体束损害及痉挛,吞咽困难。
(5)青少年及成人期(>15岁):常表现为脾肿大,一些患者合并精神异常,如偏执妄想、幻听、幻视,其他症状包括小脑共济失调、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构音障碍、认知障碍、吞咽困难、舞蹈病、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
症状-病情发展:
1、尼曼-匹克氏病A型
病情进展迅速,患者最终极度消瘦呈现恶病质状态,大多数在3岁左右死亡。
2、尼曼-匹克氏病B型
发病较A型稍晚,一般不影响性命。
3、尼曼-匹克氏病C型
个体差异显著,一般于10~25岁死亡。
症状-并发症:
尼曼-匹克氏病可并发耳聋、营养不良。
就医-急诊指征:
出现癫痫、惊厥及意识障碍时应及时拨打120并到急诊就诊。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淋巴结肿大、黄疸、食欲下降。
2、出现感觉异常、肢体力弱、表情淡漠、动作发育迟缓、听视力逐渐丧失。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儿童患者需要到儿科及时就诊。
2、成年人患者出现感觉异常、肢体力弱、惊厥、肌张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去神经内科。
3、患者在儿科及神经内科就诊后如怀疑为尼曼-匹克氏病,往往需转入血液内科,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及酶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您的孩子都有哪些症状?
2、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3、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4、原来出现过这种症状吗?
5、患者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得这个病的吗?
6、原来去医院看过吗?做过什么检查吗?
7、您/您的孩子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我的孩子是什么病?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我的孩子情况严重吗?
4、这个病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5、这个病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影响大吗?
6、需要做骨髓穿刺检查吗?会有损伤吗?
7、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8、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异常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后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骨髓穿刺检查、肝、脾和淋巴结活检、X线检查、基因检测分析等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部分患者的皮肤、黏膜可见黄染。腹部触诊时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脾脏,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在查体时可以触及肿大的淋巴结。有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检查时可见肌力、肌张力下降,部分患者的眼底可见樱桃红斑。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该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贫血,脾亢时可有白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常显示特征空泡为8~10个,具有诊断价值。
2、血生化检查
部分患者可有谷丙转氨酶升高,提示肝功能异常,血浆胆固醇、总脂可升高,提示血脂代谢异常。
3、酶学检查
该病A、B型患者淋巴细胞及皮肤成纤维细胞酸性鞘磷脂酶活性降低,C型患者淋巴细胞中壳三糖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酸性鞘磷脂酶活性正常或增高,但成纤维细胞中酸性鞘磷脂酶活性偏低。
检查-病理检查:
1、肝、脾或淋巴结活检
(1)检查方法:医生对肿大的淋巴结或者肿大的肝、脾取少量的病变组织,进行活检。
(2)检查结果:可见成堆、成片或弥漫性泡沫细胞浸润。
2、骨髓穿刺
(1)检查方法:在该检查中,医生选择穿刺的部位后,对局部进行麻醉,用一根针穿进骨髓,并根据需要抽取一定量的骨髓。
(2)检查结果:含有典型的尼曼—匹克细胞,常称为泡沫细胞,核较小,圆形或卵圆形,一般为单个,可有双核,胞浆丰富,类似桑葚状或泡沫状。电镜下显示小泡周围有部分膜层结构环绕。
检查-其他检查: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对尼曼—匹克氏病进行分型。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一般无特征性表现,长期存活的患者,可表现为骨质疏松、髓腔变宽、皮质变薄,甚至长骨可以出现局灶性破坏区,但无骨骼膨大等畸形改变,婴儿期以后肺泡受脂肪组织细胞浸润,肺部可见类似组织细胞增生X症的表现,但都无特异性,仅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诊断-诊断原则:
尼曼-匹克氏病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黄疸、肌力及肌张力异常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但仅依靠临床表现不能确诊,需要结合血常规、血生化检查、酶学检查、骨髓穿刺检查、肝、脾和淋巴结活检、X线检查等相关辅助检查做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高雪氏病婴儿型、Wolman病、神经节苷酶脂病I型、Hurler病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
肝脾肿大、黄疸、肌力及肌张力异常、喂养困难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
2、体征
部分患者的皮肤、黏膜可见黄染,腹部触诊时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脾脏,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在查体时可以触及肿大的淋巴结,有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检查时可见肌力、肌张力下降,部分患者的眼底可见樱桃红斑。
3、辅助检查
(1)骨髓检查、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有空泡对于该病诊断至关重要。
(2)血生化检查、肝、脾和淋巴结活检、X线检查、基因检测分析等相关辅助检查对该病的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诊断-鉴别诊断:
1、高雪氏病婴儿型
两者均会出现肝大,肌张力异常的症状,高雪氏病婴儿型一般无眼底樱桃红斑,淋巴细浆胞无空泡,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升高,尼曼-匹克氏病患者眼底可见樱桃红斑,淋巴细胞浆有空泡,通过骨髓检查可以鉴别。
2、Wolman病
两者均会出现肝脾肿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但Wolman病患者无眼底樱桃红斑,X线腹部平片可见双肾上腺肿大,外形不变,有弥漫性点状钙化阴影。尼曼-匹克氏病患者肾上腺一般无异常。
3、神经节苷酶脂病I型
部分神经节苷酶脂病Ⅰ型患者与尼曼-匹克氏病均会出现眼底樱桃红斑和淋巴结细胞空泡影。但神经节苷酶脂病Ⅰ型出生即有容貌特征,前额高、鼻梁低、皮肤粗,X线可见多发性骨发育不全,特别是椎骨。尼曼-匹克氏病患者一般出生无特殊面容,且无明显骨发育不良。
4、Hurler病
两者均会出现肝脾大、智力差、淋巴细胞浆有空泡,骨髓有泡沫细胞等。但Hurler病患者心脏缺损,多发性骨发育不全,无肺浸润。尿黏多糖排出增多,中性粒细胞有特殊颗粒。尼曼-匹克氏病患者尿中黏多糖不增多,且中性粒细胞中无特殊颗粒。
治疗-治疗原则:
尼曼-匹克氏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针对患者出现的癫痫、肌张力下降等以对症治疗为主,部分脾功能亢进患者可行脾切除术。
治疗-对症治疗:
1、抗癫痫治疗
有出现癫痫症状的患者可予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地西泮等。
2、改善肌张力
对于出现肌张力异常的患者,可给予抗胆碱能药物改善肌张力障碍及震颤,如新斯的明。
治疗-药物治疗:
该患者无特效药物,临床一般予抗氧化剂进行治疗,如维生素C、维生素E、丁羟基二苯乙烯等,可以阻止鞘磷脂M所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和聚合作用。
治疗-相关药品:
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地西泮、新斯的明、维生素C、维生素E、丁羟基二苯乙烯
治疗-手术治疗:
脾切除:适用于非神经型有脾功能亢进者,用于巨脾产生的机械症状,如疼痛不适、周围器官压迫等。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该病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儿童预后差,一般于3~25岁死亡,成人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1、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及心理健康,严重危害儿童生命。
2、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很难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尼曼-匹克氏病一般难以根治。
日常-总述:
尼曼-匹克氏病属于遗传性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尼曼-匹克氏病属于遗传疾病,无特效药物,该病病程较长,患者可能会对治疗丧失信心,出现恐惧、绝望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可多与病友进行交流沟通,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1、部分抗癫痫药物可以导致白细胞减少,出现免疫力下降,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和感染。
2、抗胆碱能药物注意观察患者肌力,出现肌肉强直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有规律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是尼曼-匹克氏病康复的基础。注意调整休息时间,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
2、注意保暖
尼曼-匹克氏病患者容易出现免疫力下降,要根据气候变化,适量增减衣被,尤其是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容易加重尼曼-匹克氏病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因此日常应保持精神愉快。
日常-病情监测:
部分患者有中枢神经退行性改变,如患者出现步态异常、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等症状的进行性加重,多提示病情加重,须及时就医。
日常-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早期观察伤口处有无渗血渗液,观察患儿精神状态,血压、脉搏、心律、呼吸监测。
2、防治感染
脾切除术后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需要注意避免感染,同时注意手术伤口的清洁干燥,按照医嘱服用抗感染药物。
3、术后体位
全麻手术患儿未清醒时,取平卧位,将患儿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清醒后低枕平卧位,术后6小时取半卧位,利于引流。每隔2小时翻身一次,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进行床上活动。
4、引流管护理
注意观察患儿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引流量是否异常,如引流持续出现鲜血或量突然增多,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饮食调理: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患者的恢复有一定作用,注重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饮食建议:
1、饮食营养要均衡,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合适,搭配适当。
2、注意补充维生素,适当进食新鲜蔬菜、水果。
3、进餐时要放松,避免有压力,进食时避免紧张、焦虑、忧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对稳定病情、促进康复也有重要意义。
饮食禁忌:
1、患者多数存在喂养困难及肝脾肿大症状,故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姜、蒜等,以保护脾胃功能,避免加重脾胃负担。
2、成年患者应戒酒,酒精可损伤消化系统,引起疾病加重。
预防措施:
该病暂不能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有效的降低发病风险,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是预防遗传性疾的重要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