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脓窠疮疾病英文名称: pus hole sore疾病别名: 脓窝疮疾病概述: 脓窠疮(p...
养生
疾病名称: 脓窠疮
疾病英文名称: pus hole sore
疾病别名: 脓窝疮
疾病概述:
脓窠疮(pus hole sore)是一种皮损部位较深在的化脓性皮肤病。临床以皮肤出现水疱、迅速变为脓疱,形成凹窝性或碟形溃疡为主要特征。发生多与外感毒邪、体质虚弱、它病继发有关。本病积极治疗,病情轻浅的患者,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疮口愈合较慢的患者,容易导致病情迁延难愈,严重可损伤肾脏功能,预后不良。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深脓疱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皮肤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肤出现水疱,迅速变为脓疱,形成凹窝性或碟形溃疡
主要病因: 外感毒邪、体质虚弱、它病继发
检查项目: 血常规、细菌学检查
重要提醒: 若皮肤出现水疱、脓疱,或形成凹窝性溃疡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防止并发急性肾炎、肺炎等,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
1、湿热交蒸
主要表现为脓疱发于下肢,数目不多,脓疱四周有红晕,破溃后流出黄稠脓水,或结有黄色厚脓痂,瘙痒明显,无明显全身不适;舌质红,脉濡数。
2、气血不和
主要表现为脓疱或水疱数目较多,周边红晕不明显,脓水清稀;伴有轻微瘙痒感,身体消瘦,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身体发热;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数。
3、继感热毒
主要表现为原患多种皮肤病,因搔抓而在肌肤上留有抓痕、肌肤破损,间见脓疱结痂、周边焮红、瘙痒疼痛;舌质红,脉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感染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或自体接种传播。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儿童,也可见于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的成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多发于夏秋季节。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外感毒邪、体质虚弱、它病继发有关。病位在皮肤,与肺、脾等脏腑关系密切。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感毒邪
外感毒热,壅阻于肺,若平素脾胃虚弱,或运化功能不足,水湿内蕴,湿热交蒸,郁于皮肤发为本病。
2、体质虚弱
(1)小儿或者体质虚弱的成年人,气血不足,皮肤抵抗力低下,容易外感毒邪相互传染。
(2)平时脾胃虚弱,脾胃运化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蕴,暑邪湿毒侵袭,更容易发为本病。
3、它病继发
外伤、虫咬、疥疮、瘙痒性皮肤病,经搔抓摩擦、破伤染毒导致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皮肤出现水疱、迅速变为脓疱,形成凹窝性或碟形溃疡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小腿,其次为大腿、臀部和腰部。一般经2~4周愈合,愈合后留有瘢痕,周围有轻度色素沉着。
症状-典型症状:
1、皮损特点
开始为炎性红斑或小结节,在此基础上形成水疱或脓疱,数日内结成暗褐色厚痴渐渐变干发硬,紧附在患部。皮损形状不规则,可呈圆形或卵圆形,界限很清楚,周围有红晕,大小不等,皮损数目不定,可以自身传染。以后逐渐变大,呈蛎壳状,不易去掉,去痂后为碟形小溃疡,数周后痊愈,留有癜痕。周围有轻度色素沉着。
2、全身症状
一般无全身症状,病重者可伴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急性肾炎:病程不定、反复发作会影响肾脏,可并发急性肾炎。可出现尿中带血,或出现尿多泡沫,眼睑或下肢轻度水肿等,严重可出现少尿、无尿、呼吸困难、剧烈头痛、昏迷等表现。
就医-急诊指征:
若出现少尿、无尿、呼吸困难、剧烈头痛、昏迷等症状,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小腿出现发红斑或丘疹,有瘙痒感。
2、或出现黄豆大小脓疱,周围皮肤发红,疼痛。
3、或出现凹陷性溃疡,上有脓液,或黄色结痂。
出现以上症状时及时去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医院急诊科就医处理。其他患者需要到皮肤科或中医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医生可能需要暴露身体的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4、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5、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7、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皮肤出现脓疱,溃疡等表现有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如发热,口干、口渴等?
4、发病前有被蚊虫叮咬等情况吗?
5、平时体质如何?容易发生感冒?
6、有没有其他什么疾病,如疥疮、虱病等?
7、有经过什么治疗吗?
8、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皮肤上会出现水疱、脓疱等情况?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或检查会有别的影响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细菌学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皮损部位、分布、性质、颜色、数目、边界、神态、面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出汗,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过敏史、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皮损的硬度、深浅、触痛以及周围淋巴结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类型。
2、细菌学检查
局部化脓灶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可以明确的感染细菌,对临床治疗用药有重要意义。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皮肤出现水疱、迅速变为脓疱,形成凹窝性或碟形溃疡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有相似症状的黄水疮、臁疮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多有外伤、虫咬、疥疮、瘙痒性皮肤病等病史。
2、好发部位
皮疹好发于小腿,其次为大腿、臀部和腰部。
3、临床表现
(1)初起为皮疹或红斑,皮疹数目不等,常为数个至数十个,随后出现水疱,迅速变为脓疱。疱壁较厚,不易溃破,脓疱周围绕以红晕。
(2)皮损继续向外围及深处发展,数日后结成暗褐色厚痴,痂皮脱落后,形成典型的1~2厘米直径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脓性火山口状溃疡,绕以红色硬实边缘。
(3)一般经2~4周愈合,留有瘢痕。
(4)自觉灼热疼痛,也可有瘙痒感。
(5)一般无全身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伴有发热、口渴、疲乏不适、附近淋巴结常肿大等。
诊断-鉴别诊断:
1、黄水疮与脓窠疮
二者都有水疱、脓疱与结痂等皮损表现。黄水疮病变轻浅而不形成坏死与溃疡;脓窠疮可形成溃疡,病变较深,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
2、臁疮与脓窠疮
二者都出现皮肤溃疡等表现。臁疮见于成年人,特发于小腿内臁或外臁处,主要表现为日久不愈反复发作的溃疡与渗液,常伴有筋瘤(下肢筋脉曲张)等;脓窠疮可见于小儿,好发于小腿,其次是大腿、臀部等,也可发于其他部位,皮损先为水疱,脓疱,继而破溃脓出,形成溃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发生多有明确的细菌感染,临床上应规范使用抗生素,必要时采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来选择敏感抗生素,局部应以杀菌、消炎、干燥、止痒及清除分泌物为治疗原则。病情较轻,病损范围较局限者,单纯的中医清热化湿解毒治疗即可控制病情;病情较重,体质虚弱者,在系统应用抗生素前提下结合中药内服,可扶助正气,减少自体接种感染的机会。
治疗-药物治疗:
1、湿热交蒸
(1)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萆薢、薏苡仁、赤茯苓、黄柏、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2、气血不和
(1)方药:四物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白芍、天冬、麦冬、党参、黄芪、生地、薏仁、炒白术、川芎、甘草、柴胡。
3、继感热毒
(1)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2)常用中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白蒺藜、羌活、荆芥、防风。
治疗-相关药品:
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口服液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法
(1)疾病初起脓疱未破时,可用三黄洗剂外搽。
(2)破溃或渗液不多时,可外用青蛤散或青黛散,麻油调敷。渗出较多时用三黄洗剂、复方黄柏液涂剂或马齿苋、苦参、蒲公英、黄柏等适量煎水湿敷。
(3)痂皮较厚者,可用5%硫黄软膏外涂。
2、西医治疗
皮损泛发、全身症状较重的患者,应及时使用抗生素,可选择金葡菌敏感的头孢类抗生素,必要时依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若病情轻浅,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容易导致病情迁延难愈,严重可损伤肾脏功能,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若小儿体质虚弱,正不胜邪,可转为危证,并发急性肾炎、败血症、肺炎等,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若病情轻浅,及时治疗,护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本病病程不定,可反复发作。如果引起脓窠疮的原发疾病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保持乐观的情绪、适当的锻炼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病情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小儿应根据年龄及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看书、听音乐、看电视等,分散其注意力,避免哭闹,使患儿心情舒畅,配合治疗。
2、本病可反复发作,病程不定,患者应适当了解疾病的知识,消除烦恼,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给药,中药汤剂少量多次温服。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及局部创面变化。
2、中药汤剂宜凉服或温服,有胃部不适的患者,可少量分次口服,并告知医生。
3、局部用药根据医嘱。如需湿敷时,应保证敷料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大面积皮损时宜分片逐次敷药。
日常-生活管理:
1、居室环境宜安静、舒适,保证患者有良好睡眠。
2、改善卫生条件,经常洗浴,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
3、发病后应及时治疗,愈后将其所用的毛巾、枕套、衣被、玩具等消毒。
4、保护皮肤,勿使破损,以防染毒成脓;皮肤如有破损,应及时消毒处理。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皮损的部位、大小、颜色、疼痛程度等状况。
2、注意观察体温、舌脉、二便等全身情况。
3、如果出现肢体发凉、颜面眼睑水肿、少尿、脉滑而微数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情况需要做血常规。细菌学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注意饮食宜忌,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肥腻食物。戒烟酒。饮食宜加强营养,促进康复。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白菜、胡萝卜、番茄、油菜、苹果等。
2、脾虚湿蕴的患者,少进含纤维素较多食品。
3、体质虚弱的患者,给予支持疗法。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等。
3、忌食鱼腥发物如猪头肉、公鸡、虾、蟹、烧猪、烧鸭、牛肉等,以免加重病情。
预防措施:
本病预防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另外患病后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增强体质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注重个人卫生,指甲经常修剪,每周定期洗澡1~2次,防止皮肤感染热毒。
2、适当注重儿童营养,防止偏食,增加皮肤御邪之力,如反复发作者,应请医生加以调护。
3、患有湿疹等皮肤瘙痒时,必须及时给予清洁和止痒药物,以免抓破摩擦而引起本病。
4、平时室内应保持通风干燥,温度适宜,避免蚊虫叮咬。
5、若有疥疮、虱病、虫咬或其他瘙痒性皮肤疾病,应及时治疗,防止并发本病。
6、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损伤;并保持床铺衣物清洁、干燥。
7、平时可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以达到活络经脉,调和气血,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