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膀胱白斑病疾病英文名称: leukoplakia of bladder疾病概述: 膀胱白...
养生
疾病名称: 膀胱白斑病
疾病英文名称: leukoplakia of bladder
疾病概述:
膀胱白斑病(leukoplakia of bladder)是指膀胱黏膜出现了异常的白色斑块,其确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了。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下腹部不适等症状。需要注意是,该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因此日常生活中如有不适,积极就医咨询,由专业医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发病部位: 膀胱
常见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下腹部不适
主要病因: 确切病因尚不明了
检查项目: 尿液检查、膀胱镜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膀胱白斑病是一种癌前病变,如确诊为该病,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接受相应的治疗。
临床分类:
根据对病变部位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可将该病分为:
1、增生型
绝大部分为此型。鳞状细胞可达10余层,深层棘细胞增生,棘细胞钉突伸长,表层细胞角化异常活跃。
2、萎缩型
较少见。其鳞状细胞仅2~3层,棘细胞减少,无钉突或钉突明显缩短,可与增生型同时存在。
3、疣状型
此型更少。此细胞钉突延长,可见明显角化不全、角化过度。
流行病学-传染性:
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该病较为少见,确切的发病率尚无准确数据可供参考。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膀胱白斑病多见于中年女性。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来该病有增加的趋势。
病因-总述:
膀胱白斑病确切病因尚不明了。它是一种膀胱黏膜发生鳞状上皮化生的变异现象。有研究发现下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及梗阻、长期留置导尿管等使膀胱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症状-总述:
膀胱白斑病的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患者常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下腹部不适等症状,可伴有多虑、失眠、精神抑郁等。
症状-并发症:
膀胱白斑病可与尿道处女膜融合症、尿道肉阜、膀胱炎、尿道炎、阴道炎等合并存在。
就医-门诊指征:
反复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下腹部不适,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首诊科室为泌尿外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此次就医有哪些不适?
2、不适症状持续多久了?
3、平时的生活习惯怎么样?饮食、卫生等如何?
4、近期是否发生过感染?
5、以前有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吗?
6、之前采取过什么治疗?吃过什么药?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了什么病?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3、我病情严重吗?
4、需要采取什么检查?我该如何配合?
5、需要采取什么治疗?能否治愈?
6、药物治疗有效吗?可以用什么药?有哪些注意的?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影响对本病的治疗吗?
8、日常生活中我可以做些什么来促进疾病的恢复?
检查-预计检查:
对于出现不适症状前来就医的患者,建议其接受尿液检查、膀胱镜检查、病理组织活检,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实际病情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医生嘱患者留尿,送实验室进行检查。尿常规可见镜下血尿,白细胞计数增多。尿细菌培养多数为阴性。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通过膀胱镜等手段获取膀胱黏膜组织,制成标本后进行检查,可明确是否有病变。膀胱白斑病的患者膀胱黏膜鳞状上皮化生,表层上皮不全角化或出现角化。
检查-其他检查:
膀胱镜检查:病变主要位于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单个或者多发性散在不规则斑片状改变,新病变软薄,呈蓝灰色、灰白色,旧病变较厚,呈乳白色或微黄色,略高于正常黏膜,边缘清楚,病灶周围充血水肿;白斑部分血管纹理随角化层厚度增大逐渐减少或消失;常有膀胱颈部及尿道充血;病变可位于双侧输尿管开口,但管口清晰,喷尿正常,很少引起梗阻;膀胱容量正常,膀胱内可见脱落的角质碎片在水中悬浮游动,呈现“暴雪”景象。
诊断-诊断原则:
由于该病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因此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误诊、漏诊。对于该病主要是通过膀胱镜取可疑部位的膀胱黏膜进行组织活检来进行判断。
诊断-诊断依据:
国内有学者对膀胱白斑诊断标准做了如下条件,可供诊断时参考:
1、间断反复出现尿频、尿急,或伴尿痛、血尿、下腹部不适及疼痛者。
2、膀胱镜检发现边界清晰的膀胱黏膜白色斑块,其上血管纹理明显减少或消失。
3、病理检查发现膀胱黏膜鳞状上皮化生,表层上皮不全角化/出现角化/无角化。
4、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膀胱黏膜鳞状上皮化生,胞核幼稚,胞质内张力原纤维较丰富,连接部位可见丰富的桥粒结构。
诊断-鉴别诊断:
1、膀胱肿瘤
此类患者常有血尿。医生通过尿脱落细胞、静脉尿路造影、CT、膀胱镜活检可明确鉴别。
2、腺性膀胱炎
该病与膀胱白斑病临床症状相似,均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医生通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膀胱白斑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但由于多数学者认为该病为一种癌前病变,因此建议早期进行积极的治疗,以避免病变进一步进展。
治疗-一般治疗:
对于膀胱白斑的患者,医生积极的治疗其泌尿系梗阻等基础疾病。
治疗-药物治疗:
1、激素
可利用膀胱镜直接对病灶处注射醋酸泼尼松或醋酸异氟泼尼松龙进行治疗。注射间隔一般是一周到一个月,可以注射数次。
2、卡介苗
可使用适量冻干卡介苗加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治疗。其治疗机制推测为卡介苗激活体内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使局部产生严重炎症的毒性效应引起病变部位的表浅组织细胞缺血、坏死、脱落,而后移行上皮修复有关。该治疗的副作用为患者在灌注药物后可出现尿频、尿急、排尿灼痛、费力以及低热不适等症状,但均可在一段时间内缓解。
3、抗肿瘤药
可使用羟喜树碱和丝裂霉素这两种药物进行膀胱灌注治疗。据研究,这两种药物可直接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并干扰DNA的复制,从而可通过抑制异常膀胱黏膜的非正常增生和转化而起到预防复发及治疗的作用。
4、其他
对于合并有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抗生素治疗;坦索罗辛、碳酸氢钠等药物的使用可帮助缓解患者的尿痛、尿频、尿急等症状;安定等药物可用于伴有神经障碍、精神紧张的患者。
治疗-相关药品:
醋酸泼尼松、醋酸异氟泼尼松龙、卡介苗、羟喜树碱、丝裂霉素、坦索罗辛、碳酸氢钠、安定
治疗-手术治疗:
1、经尿道膀胱白班电切术
电切的范围一般为可见膀胱白斑及其周围2cm正常的膀胱黏膜,由于膀胱白斑病病理改变限于黏膜层,所以切除的深度达到黏膜下层即可,其疗效确切。
2、膀胱部分切除/全切
经上述治疗效果欠佳,且病史较长,反复发作,症状严重,高度怀疑有恶变或病理证实已恶变者,在征求患者及其亲属同意后,可考虑行膀胱部分切除或全切术,然后再行尿流改道术。
治疗-放化疗:
部分患者可通过高能射线来破坏病灶组织细胞,以争取达到治疗的目的。
治疗-治疗周期:
实际临床中每个患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的方法、日常的护理等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对于膀胱黏膜病变范围小的患者,经过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治愈。需要注意的是,该病有复发的可能性,且有恶变的情况,因此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定期随访。
预后-危害性:
1、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可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2、不积极治疗的患者,膀胱白斑可能会发生恶变,影响生活质量。
预后-自愈性:
一般来说无法自愈,需要积极的就医治疗。
预后-治愈性:
早期即接受正规有效的治疗,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预后-治愈率:
确切的治愈率尚无权威数据可供参考。
预后-复发性:
该病容易复发,因此建议患者日常生活中定期随访,进行膀胱镜检查。
预后-生存周期:
一般来讲,经过积极的治疗,去除病变的组织,可不影响正常的寿命。但如果治疗无效或者未接受治疗,病情持续进展,膀胱黏膜发生恶变出现肿瘤,则有可能危及生命。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饮水、勤排尿冲刷尿道,注意做好会阴等相关部位的局部卫生,同时需要积极配合医嘱进行治疗促进疾病的恢复。
日常-用药护理:
1、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使用过程必须足量、足疗程,这样才能够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如果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耐药菌,要由专业医师及时重新进行细菌的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来选择其他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抗肿瘤药物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处于增殖状态的正常细胞,所以用药后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毛发脱落、血尿等。出现不良反应时需要及时告知医生予以处理。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与清洁,大小便前后勤洗手,勤换干净内衣裤。
2、保持皮肤黏膜的清洁,加强个人卫生,增加会阴清洗次数,减少肠道细菌侵入尿路而引起感染的机会。
3、应适当多补充水分,多排尿,冲刷尿道。
4、患者可每天进行半小时左右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瑜伽等,提高自身免疫力。
5、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日常-术后护理:
1、预防感染
手术后的患者要注意伤口处的清洁干燥,遵照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
2、活动管理
待身体情况允许后及时下床活动,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利于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有严重感染、出血或进行特殊手术的患者,不宜早期活动。
3、术后饮食护理
腹部手术通常在术后2~3天,待消化道动力恢复后开始进食,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改为半流质和普通饮食。病情严重者需在病情平稳后开始进食。若不能正常进食超过7天,需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饮食调理:
治疗患者需要清淡饮食,尽量多补充水分。同时需要补充蛋白质和丰富的维生素,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
1、患者日常生活中宜多吃一些清淡利尿食物,如梨、西瓜、香蕉、冬瓜、黄瓜等。
2、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3、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饮食禁忌:
1、禁烟、禁酒,减少摄入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2、禁食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4、少吃油腻、油炸食物,如肥肉、炸鸡、烧烤等。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不明,尚无特殊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防止泌尿系感染,可能对本病的预防有一定的帮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