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脾疳疾病英文名称: spleen gan disease疾病别名: 疳积、食疳、肥疳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脾疳
疾病英文名称: spleen gan disease
疾病别名: 疳积、食疳、肥疳
疾病概述:
脾疳(spleen gan disease)又称为疳积、食疳、肥疳,是小儿疳证中的一种。临床以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为主要特征。发生多与禀赋不足、喂养不当等因素相关。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若经有效治疗,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病证加重,可影响患儿的健康与发育,预后较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脾脏、胃
常见症状: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
主要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不节、疾病影响
检查项目: 血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重要提醒: 若发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并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影响患儿的健康和发育。
临床分类:
1、轻症
主要表现为形体略见消瘦,能食易饥,腹胀,大便时干时稀,伴有面色萎黄,睡眠不宁,精神欠佳,喜俯卧,舌质略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指纹淡。
2、重症
主要表现为形体明显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甚则青筋暴露,大便干结或稀溏臭秽,伴有面色萎黄,毛发稀黄结穗,神情疲惫,肢体乏力,或嗜食异物,舌淡苔腻,脉沉细而滑,指纹紫滞。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医疗保健事业的深入开展,本病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特别是重症患儿显著减少。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无明显季节性。
病因-总述:
本病的发生多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疾病影响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津液耗伤。病位在脾胃,可涉及五脏六腑、气血阴阳。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发育未完善,若偏食肥腻性或过甜食物,或生冷水果,或乳食不节制,时饥时饱,或一味燥热性食补,或长期寒凉性滋润,都可以发生伤乳、伤食等。病因积累,伤胃、伤脾等病机转归,导致胃不受纳,脾失健运,发为乳食积滞,若反复发生,则积滞日久,耗伤脾气,形体日渐消瘦而转化成疳。
2、禀赋不足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早产、多胎,或孕期久病、重症呕吐、饮食不进等同样可造成元气亏虚,脾胃功能薄弱,气血生化无源,也是容易形成疳证的常见原因。
3、疾病影响
由于小儿久吐久泻、反复外感、各种虫证,都可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亏虚,津液耗伤,而形成疳证。再加上不恰当的治疗,一味地清、解、消、导等亦可致脾胃受损而发生本病。
症状-总述:
脾疳为虚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等,可伴有精神萎靡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形体消瘦、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可比正常平均值低40%以上。
2、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胀满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症状。
3、可伴有精神萎靡,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等表现。
2、或伴有精神萎靡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儿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家长陪同就诊。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出现面色萎黄、身体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精神萎靡、睡眠不安等?
4、平时喂养情况如何?什么时候断乳?孩子有没有偏食肥腻或生冷食物的习惯?
5、之前有没有得过其他疾病?都经过什么治疗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7、孩子体质如何?孕期时的护理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面色萎黄、身体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或检查会对孩子有别的影响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儿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儿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以及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患儿身体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观察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了解患者脱水和贫血的程度、贫血的类型,以及是否存在感染。
2、大便常规
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对于胃肠炎、肝病、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有重要意义。
3、血生化检查
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是最为特征性改变,某些代谢周期短的血浆蛋白水平降低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如维生素A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甲状腺结合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另外还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能够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不受到肝功能的影响,是早期诊断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灵敏而可靠的指标。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食欲不振等症状的厌食、积滞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可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2、临床表现
(1)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年龄儿童平均值低15%以上,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可比正常平均值低40%以上。
(2)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胀满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症状。
(3)兼有精神萎靡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3、检查
胃电图、便常规、血常规、胃蛋白酶原检测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厌食与脾疳
厌食、脾疳均属于小儿常见脾胃病证,都是由于喂养不当,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厌食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但患儿并无明显消瘦,且精神状态良好;脾疳主要表现为面黄肌瘦、能食善饥、心下痞硬胀满等,或伴有疲倦乏力、烦躁不安等症状。
2、积滞与脾疳
两者密切相关,若积滞积久不消,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影响水谷精微吸收,导致形体消瘦,可转化成脾疳。积滞病情比脾疳轻,以实证为主,临床以不思乳食、泛吐酸水、呕吐腐臭食物、大便酸臭、脘腹胀满为主要特征;脾疳以形体消瘦、能食善饥等为主要表现。
治疗-治疗原则:
西医采取去除病因、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物质、改善消化功能和积极治疗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措施,重在“外”补;中医治疗以顾护脾胃为本,通过调理脾胃,助其运化受纳,使后天生化有源,气血津液得以充盛,故重在“内”调;其治法有攻、补、和、消,有内服,更有外治诸法。二者优势的结合可以提高本病的疗效。
治疗-药物治疗:
1、轻症
(1)方药:保和丸加减。
(2)常用中药:山楂、莱菔子、半夏、茯苓、陈皮、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扁豆。
2、重症
(1)方药:肥儿丸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焦神曲、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大腹皮、槟榔、黄连、胡黄连、甘草。
治疗-相关药品:
肥儿丸、疳积散、健脾消食丸、化积口服液、健儿素颗粒、化积散、健儿糖浆、乐儿康糖浆、参术儿康糖浆等,视病情辩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刺疗法
适用于疳气证、疳积轻证。可取合谷、曲池、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为主穴,取脾俞、胃俞、痞根等为配穴,中等刺激,不留针。
2、点刺疗法
适用于疳积证。取四缝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挤出黄色黏液或血少许,每周2次。
3、外治疗法
适用于疳积证腹部气胀的患者。莱菔子适量研末,阿魏调和,敷于伤湿止痛膏上,外贴于神阙穴。
治疗-治疗周期:
脾疳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脾疳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若经有效治疗,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病证加重,可影响患儿的健康与发育,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治疗不当,可影响患儿的健康与发育,严重时可导致阴竭阳脱,病情危急,预后不良。
预后-治愈性:
若经有效治疗,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脾疳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哭闹、保持心情舒畅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对性情急躁、脾气怪癖及嗜食异物的患儿应耐心诱导,不能大声斥责,积极疏导,使其保持心情舒畅。
2、多参加户外娱乐活动或游戏,避免激动、焦躁等负面情绪,以防情绪变化而加重病情。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以温热服用为宜,并观察用药后反应。
2、遵医嘱给予胃蛋白酶、胰酶或多酶片助消化,可加用维生素A、维生素C等,以改善代谢和促进食欲。
3、婴儿服药可用小勺或滴管慢慢喂服。
4、幼儿抗拒服药时,不可捏鼻,可稳定头手,用塑料软管将汤药送至其舌根,让其吞下。
5、丸药需用温水溶化或研成细末调服。
6、患儿不耐药味,可加适量食糖调味,或服药后给予糖果。
日常-生活管理:
1、病室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温度适宜。
2、病后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衣被尽量柔软。夏天可用温水擦浴,促使气血流通,促进疾病恢复。
3、重视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及时更换潮湿的尿布,保持衣服、床单的干燥。
4、卧床患儿应勤翻身,防止受压部位发生压疮。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儿的神色、形体、毛发、二便及精神、食欲等状况。
2、注意测量患儿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皮下脂肪等,了解病情轻重。
3、防止病势突变,尤其在夜间及凌晨,注意患儿可因低血糖及脏腑功能低下等导致意外,备好必要的急救药品。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尽量选用与患儿消化能力相符的食物,且要定时定量;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饮食;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粗硬等难以消化的食物。
饮食建议:
1、疳气的患儿,饮食应以麦类为主,如易于消化又富含营养的面糊、面条、麦片、米粥等。
2、疳积的患儿,可少食多餐,多喝肉汤、菜汤等。
3、对哺乳的婴儿,鼓励定时母乳喂养,或以牛奶、代乳品等替代。注意喂乳速度,防止呕吐、呛咳。
4、消瘦明显的患儿,根据体重、食欲、消化能力等合理安排每日摄食量,逐步由少到多、由简到繁,以及由流质、半流质向普食过度。
饮食禁忌:
1、忌油腻煎炸的食物,如奶油蛋糕、肥腻的猪肉、炸糕、炸猪排、油煎馒头等。
2、忌食生冷食品,如雪糕、凉拌菜、西瓜等。
预防措施:
本病的预防应重视婴儿的正确喂养,同时增强婴幼儿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食要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的原则,逐渐添加,以免引起腹泻。
2、纠正小儿的不良饮食习惯,断乳后,给予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
3、合理安排小儿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
4、适当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加强锻炼,提高小儿抗病能力,并注意保暖。
5、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及贫血。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