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脾约疾病英文名称: spleen constipation疾病概述: 脾约(spleen...
养生
疾病名称: 脾约
疾病英文名称: spleen constipation
疾病概述:
脾约(spleen constipation)是指脾运化水液功能被约束,不能为胃运行水液濡润大肠,肠道干燥,粪便难以正常下行,而出现便秘的疾病。临床以经常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主要表现。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体虚血亏等因素相关。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病情迁延不愈,可导致裂肛、内痔、外痔等疾病的发生,并加重影响脾胃的受纳与运化功能。相当于西医学的习惯性便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肠、脾脏、胃
常见症状: 经常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体虚血亏
检查项目: 血常规,粪便检查,胃肠道气钡造影检查,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肠镜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经常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的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引起裂肛、内痔、外痔等疾病,并且影响脾胃功能。
临床分类:
1、肠道热结
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伴有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小便短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肠道气滞
主要表现为大便秘结,欲便不得;伴有频频打嗝,胁胀不舒,腹中胀满而痛;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3、阴虚肠燥
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粪如羊屎;伴有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小便短少色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4、血虚肠燥
主要表现为大便秘结,粪燥如栗;伴有面色萎黄无光泽,头晕目眩,心悸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5、脾气亏虚
主要表现为大便数日一行,虽有便意,但排便无力,挣则汗出气短;伴有面色淡白,精神疲倦,全身乏力;舌淡,苔薄,脉虚无力。
6、脾胃阳虚
主要表现为大便艰涩,排出困难;伴有腹中冷痛,喜热怕冷,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脉沉迟。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常好发于年老血虚、产后及病后血虚的人群。
病因-总述:
脾约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体虚血亏、药物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运化水液功能被约束,不能为胃运行水液濡润大肠,肠道干燥。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肺、肝、肾关系密切。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平日偏食辛辣肥腻或精细少渣的食物,导致脾胃虚弱,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化生血液不足,气血亏虚,大肠传导失常,出现排便困难等表现,形成本病。
2、情志失调
平素抑郁恼怒,导致肝疏泄、调达气机的功能失常,肝气郁结,气逆犯脾,进而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发为本病。
3、劳逸失度
(1)日常起居不规律,经常熬夜,或白日过度劳累,耗伤气血,影响脾胃及大肠,运化传导失常,出现大便秘结等症状,形成本病。
(2)长期忧愁思虑损伤脾气,脾气虚弱,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发为本病。
4、体虚血亏
年老体弱,气虚亏虚,或产妇精血衰少,或病后阴血耗伤,气血不足,导致大肠传导失职,发为本病。
5、药物影响
经常服用泻下剂及洗肠,或过量苦寒药物,影响脾胃及大肠,运化传导失司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脾约是以便秘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在临床上常见经常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等症状。可伴有腹胀腹痛、口苦口臭、食欲不振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延长,但粪便干结,排出艰难;或粪便不干结虽有便意,排便不畅。
2、左少腹有胀压感,服润下通便药物虽可排便,但不久又秘结。
3、可伴有腹胀、腹痛、口臭、饮食减少。
症状-并发症:
1、裂肛
若干燥的大便裂伤肛门皮肤,可并发裂肛病症。主要表现为肛管皮肤及皮下组织裂开或形成溃疡,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部疼痛、出血。
2、内痔、外痔
大便长期秘结,排便困难,使肛门承受较大压力,或发生局部感染,肛周内外局部血管、组织发生病变,易并发内痔或外痔等疾病。内痔为肛门内出现异常肿物,主要表现为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等;外痔为肛门外皮肤出现破裂及皮赘物,主要表现为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
就医-门诊指征:
1、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
2、或伴有腹胀腹痛、口苦口臭、食欲不振等症状。
以上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通常患者需要到中医科、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相关胃肠道检查,建议前一天晚上禁食空腹。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出现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口苦口臭、头晕头胀等?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7、平时有偏食辛辣肥腻等食物的习惯吗?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大便干燥,排便不畅等表现?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粪便检查,胃肠道气钡造影检查,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纤维肠镜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姿态肢体外形、动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舌质来分辨所属的证型。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血常规可查看患者体内是否有炎症感染,有利于明确病因。
2、粪便检查
观察粪便的性质、坚度等。习惯性便秘一般无脓血、黏液等,继发性肛裂等伴有新鲜拭血或滴血。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胃肠道气钡造影检查
可用于排除肿瘤、结核、巨结肠症、梗阻等器质性便秘。如果经钡剂灌肠发现可疑病变,应复查结肠镜并活检。
2、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纤维肠镜检查
可直视肠黏膜状态。习惯性便秘者,结肠黏膜可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挛缩性便秘除炎性改变外,有时可见肠管痉挛性收缩,肠镜推进困难,患者感到腹痛,必要时可做活检以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要与同样以大便秘结为主症的阳明腑实证、脾阴虚证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本病起病缓慢,或继发于热病、产后,或见于年老、体弱的人群。
2、临床表现
大便干燥,多呈大块或小粒如羊屎状,排出不畅;左少腹有胀压感,或触及包块;服润下通便药物虽可排便,但不久又秘结。常伴食欲不振,口苦或口臭,腹痛,精神疲倦,头痛失眠等。
3、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胃肠道气钡造影检查,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纤维肠镜检查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脾约与肠结
两者都有大便秘结的症状。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X线、结肠镜等检查可加以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以调理肠胃,润肠通便为主要治则。临床可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采用清泻肠热、理气导滞、滋阴润肠、养血润肠、补益中气、温通散结等方法。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肠道热结
(1)若伴见阴虚表现,可加用生地、麦冬、玄参。
(2)若伴见血虚表现,可加用当归、熟地。
2、肠道气滞
(1)若出现口渴、舌红的患者,可加用黄芩、黄连。
(2)若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较明显的患者,可加用生地、麦冬、玄参、火麻仁。
(3)若面色苍白、头晕的患者,可加用当归、生地、白芍、麦冬。
3、阴虚肠燥
(1)若腹胀作痛,可加用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
(2)若面色苍白、舌淡的患者,可加用当归、白芍。
4、血虚肠燥
(1)若口燥、咽干的患者,可加用麦冬、玄参、天花粉。
(2)若腹胀腹痛的患者,可加用木香、槟榔、沉香、大黄。
5、脾气亏虚
(1)若脾虚较重的患者,可加用当归、生地、党參、白术。
(2)若口燥、咽干的患者,可加用生地、麦冬、玄参。
(3)若口渴、腹胀的患者,可加用黄芩、枳实。
6、脾胃阳虚
(1)若腹胀腹痛,可加用枳实、厚朴、木香、槟榔。
(2)若面色苍白、舌淡的患者,可加用当归、熟地、白芍、火麻仁。
治疗-药物治疗:
1、肠道热结
(1)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2)常用中药:麻仁、杏仁、厚朴、芍药、枳实、大黄。
(3)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麻仁胶囊。
2、肠道气滞
(1)方药:六磨汤加减。
(2)常用中药:槟榔、沉香、木香、乌药、大黄、枳壳。
(3)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
3、阴虚肠燥
(1)方药:增液承气汤加减。
(2)常用中药:大黄、芒硝、生地、麦冬、玄参。
(3)中成药:便通胶囊。
4、血虚肠燥
(1)方药:润肠丸加减。
(2)常用中药:麻仁、桃仁、当归、生地、枳壳。
(3)中成药:五仁润肠丸。
5、脾气亏虚
(1)方药:黄芪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麻仁、陈皮、白蜜。
(3)中成药:便秘通。
6、脾胃阳虚
(1)方药: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2)常用中药: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制半夏、硫黄、生姜汁。
(3)中成药:苁蓉通便口服液。
治疗-相关药品:
麻仁润肠丸、麻仁胶囊、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便通胶囊、五仁润肠丸、便秘通、苁蓉通便口服液,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便秘有一定的效果,且简单易行、副作用少,可根据病情与中药配合治疗。
(1)便秘实证
选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发热的患者加合谷、曲池;气滞的患者加阳陵泉、太冲;恶心胃胀而痛的患者加中脘、足三里。毫针刺,用泻法。
(2)便秘虚证
选穴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大肠俞。气血两虚加脾俞、胃俞;阴虚加太溪、复溜、二白。刺用平补平泻,或用灸法。
2、推拿治疗
(1)患者仰卧位
一指禅推中脘、大横、关元约3分钟;顺时针方向摩腹约1分钟;顺时针方向揉小腹约100次;按、揉中脘、大横、天枢、大巨、水道、足三里各5-10分钟,以酸胀或有传导感为度。
(2)患者俯卧
自上而下推腰背部膀胱经循行部位约10遍;一指禅推、拨肝俞、八髎,反复5次;点、按肝俞、肾俞、三焦俞、大肠俞、膀胱俞、八髎、长强各1分钟;擦八髎、长强,以热为度。
治疗-治疗周期:
脾约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脾约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一般情况下脾约患者经过及时治疗病情可能恢复。但其恢复的程度与时间与患病时间程度的长短有关,也与患者自身体质因素相关。
预后-危害性:
长期脾约患者可直接引起或加重肛门直肠疾患,如直肠炎、肛裂、痔疮等,另外,可能使肠内致癌物长时间不能排出而诱发肠癌。
预后-治愈性:
脾约患者若得到及时治疗,可改善症状,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本病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情志调护,饮食有节、生活起居有常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七情内伤是便秘致病因素之一。自我调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创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减轻精神负担、不安及恐惧,避免抑制便意,坚持锻炼膈肌、腹肌和提肛肌力的仰卧起坐运动。
日常-用药护理:
1、对诊断不明的病人,不可随意用烈性的泻下剂,以免发生意外。
2、首先要找出引起便秘的原因,排除器质性便秘,辨寒、热、虚、实后方可用药。
3、遵医瞩用通便药物时,便通即止,不可滥用泻药。服药后应注意观察大便次数、性状和量。
4、中成药丸应在清晨或睡觉前空腹服,汤药以饭前空腹及临睡前服用为佳。
5、对老年病人,选用润肠通便药。
日常-生活管理:
1、起居护理居室整洁,温湿度适宜,提供舒适隐蔽的排便环境。
2、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应坚持每日晨间、或早餐后蹲厕。
3、鼓励患者适量运动,指导进行腹部按摩和提肛训练,避免久坐少动。
4、保持肛周皮肤清洁,有肛门疾病的患者可在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五倍子、苦参、花椒煎水坐浴,肛裂的患者坐浴后可用黄连膏外敷。
日常-病情监测:
1、观察粪便的性状、颜色及量,注意观察粪便形态的变化,及时发现肠梗阻、肿瘤等引起的梗阻性便秘。
2、注意患者的伴随症状,老年患者排便时勿过度用力,以免诱发心绞痛等疾病。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下要做胃肠道气钡造影检查、纤维肠镜检查、粪便检查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选择清淡、富含纤维素和油脂的食物,应多喝开水,在烧菜肴时可多放一些食油,有助于大便软化,促进肠的蠕动。忌食辛辣、肥腻的食物。戒烟酒。
饮食建议:
1、晨起空腹饮淡盐水或蜂蜜水等,拌匀,每日早晚空腹饮用,有助于预防脾约的发生。
2、宜多用清凉润滑之物,如梨、黄瓜、苦瓜、萝卜、芹菜、莴苣等。
3、老年人平时应多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粗制面粉、糙米、玉米、芹菜、韭菜、菠菜和水果等,以增加膳食纤维,刺激和促进肠道蠕动。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预防措施:
脾约的发生与饮食、情志、过度劳累和体虚有关,因此平时注意饮食习惯、生活起居有规律,调节情志等措施,可有效减少疾病的发作。
1、生活起居有规律,加强身体锻炼,避免久坐久卧或过度劳累,以使气血流通,避免气血郁滞。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是无便意时,也要定时排便。
3、平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郁愤怒等不良情绪诱发本病。
4、加强饮食调养。多吃蔬菜、小米、粗粮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多食瓜果,多饮水,忌食辛辣之品,戒烟酒。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