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气虚体质疾病英文名称: 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疾病概述: ...
养生
疾病名称: 气虚体质
疾病英文名称: 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疾病概述:
气虚体质(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是人群中最常见的偏颇体质类型之一,是指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气虚体质人群是处于病态与非病态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形成多与先天禀赋、饮食营养、环境、精神情志、过度劳逸、疾病等因素相关。若尽早对气虚体质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若未及时调理,容易出现反复感冒、内脏下垂等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平时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
主要病因: 先天禀赋、饮食营养、环境、精神情志、过度劳逸、疾病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尿常规、心电图、X线检查
重要提醒: 若平时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积极配合调理,避免出现反复感冒、内脏下垂等疾病。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长期用脑过度、劳力过度或长时间心情不畅的人群。
病因-总述:
形成气虚体质的因素,有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气虚体质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先天遗传因素是气虚体质形成的内在基础,它决定着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特异性。后天因素是影响气虚体质形成的外部条件,体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后天因素。后天因素包括饮食营养、环境因素、精神情志、过度劳逸、疾病等方面。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是气虚体质的形成基础。如果孕期营养不足,或疾病引起脏腑功能衰弱,而影响到气血的生成,使胎儿气血供养不足,也可导致胎儿出生后出现气虚体质。
2、饮食营养
饮食水谷是人体出生后气的主要来源。饮食水谷缺乏,可以导致气的生成减少,日久即可影响人体全身之气的构成比例,从而改变体质状态,导致气虚体质的发生。此外,饮食偏嗜也可以导致气虚体质的发生,如果长期偏食某种食物,就会使相亲和的脏气偏盛,使相克伐的脏气偏衰,气之生化无权,日久即可形成气虚体质。
3、精神情志
精神情志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不良的精神情志活动,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影响个体的体质。某些精神情志活动,如忧、思、悲、恐等,往往损伤人体之气,影响脏腑功能,若这些不良的精神情志刺激长期作用于人体而得不到恢复,气逐渐衰弱,即可形成气虚体质。
4、过度劳逸
适当的劳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适当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对人体是有益的。但过度的劳累(包括体劳、心劳、房劳等),或过度的安逸,可损伤人体精气,导致气虚体质。
5、疾病日久
疾病对人体之气损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疾病可直接耗伤人体之气,使人体之气衰惫;二是先伤肺、脾、肾等脏腑,使脏腑功能低下,人体之气生化不足而亏虚。可见,久病可损伤人体之气,导致气虚体质的形成。
症状-总述:
气虚体质常表现为平时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表现为不耐受风、寒、暑、湿等邪气,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
症状-典型症状:
1、形体特征
肌肉松软不实。
2、心理特征
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等。
3、常见表现
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肢体容易疲劳;有的面色萎黄或淡白,目光少神,口淡无味,唇色淡白,毛发无光泽;大便不成形,或便秘但不硬结,便后仍觉未尽,小便偏多。
症状-病情发展:
气虚体质是许多疾病形成的内在基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1、慢性疲劳综合征
气虚质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最主要的危险体质。元气不足,机体气化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功能减弱,日久气血生成和运行受阻,脏腑功能活动低下,心脑失于濡养则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等脑力疲劳的征象,肺、肝、脾、肾失于濡养,则直接导致困乏倦怠、肢体萎软或酸痛、少气懒言等身体疲劳症状的产生,即产生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2、反复感冒
气虚体质的个体较易患感冒。由于气虚体质者,脏腑功能低下,元气不足,卫外不固,御邪无力,不耐受风邪、寒邪、暑邪,易感邪而反复发作感冒、咳嗽、哮喘等病。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平时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等表现。
2、或伴有反复感冒、脏器下垂等表现。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经常出现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饮食减少、大便溏稀等?
4、平时性格如何?平时是喜欢安静的环境,或较少运动吗?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什么其他疾病吗?父母体质如何?是早产出生的吗?
8、最近心情如何?睡眠如何?
9、平时有偏食、厌食的饮食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疲倦乏力、气短懒言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情况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不良反应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尿常规、心电图、X线检查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情绪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身体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等数量,可了解有无贫血情况。
2、血生化检查
观察血糖、胆红素,白蛋白,转氨酶这些指标,判断有无肝功能、肾功能损伤。
3、尿常规
通过观察是否有尿蛋白及尿胆红素等,可了解肝肾等脏器是否正常。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
可初步了解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观察心肺等脏器有无损害。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身体疲倦乏力、气息低弱,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阴虚体质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主要表现
形体消瘦或偏胖,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身体疲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动则加重,心悸心慌,饮食减少。
2、辅助检查
尿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血常规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阴虚体质与气虚体质
二者都有不耐受暑热等邪气的表现。阴虚体质的人群以阴虚表现为主,常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午后发热,入睡汗出,心烦急躁易怒,口干,大便干燥等;气虚体质的人群以气虚表现为主,常见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少气懒言等。
治疗-治疗原则:
气虚体质之人的调养原则为益气健脾,培补元气。使人体保持阴阳平衡;脾胃后天之本,故气虚体质之人应调养好脾胃功能,以改善气虚状态,提高抗病能力。
治疗-药物治疗:
1、方药: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黄芪、山药、白扁豆、薏苡仁、麦冬、白术、甘草。
3、中成药:四君子丸、参苓白术丸、归脾丸。
治疗-相关药品:
四君子丸、参苓白术丸、归脾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气虚体质的患者经络调理重在补肺调气,健脾益气,温肾纳气。宜针灸并用,施以补法。取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腧穴,常用太渊、关元、气海、百会、膻中、足三里、肺俞、脾俞、肾俞等。
治疗-治疗周期:
气虚体质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气虚体质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若尽早对气虚体质的人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若未及时调理,容易出现反复感冒、内脏下垂等疾病。
预后-危害性:
气虚体质的人群不耐受风寒、暑湿等邪气,若调理不当,容易出现反复感冒,或内脏下垂等疾病。
预后-治愈性:
若积极调理,坚持治疗,可缓解不适症状,改变体质状态。
预后-复发性:
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性,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是可以改变的,但如果引起气虚的因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再次形成气虚体质。
日常-总述:
气虚体质的人群需要高度重视饮食起居方面的调理和保养,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天顺时,做好调养。
日常-心理护理:
1、应培养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可过度劳神,避免过度紧张,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
2、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过度思虑则导致气机郁结,损伤脾胃,因此,应保持一个好心情和平和的心态。
3、肺主一身之气,过度悲伤则导致肺宣降功能失常及肺气耗伤,所以气虚体质的人不宜过度悲伤。
4、休闲时宜欣赏节奏比较明快的音乐,以振奋精神。
5、春季春阳生发,应注意维护好肝的疏泄功能,保持心情愉快,血脉调畅。
6、可选择散步旅游、读书等方式,使阴阳调和,气机通畅。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用药调理,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2、很多中药山药、莲子都可配制药膳,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对增强自身免疫力和身体基本素质很有帮助。
3、气虚体质的患者脾胃功能较弱,忌乱用补法,可产生“虚不受补”的现象。
日常-生活管理:
1、气虚体质的人卫阳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应注意保暖,不要劳动汗出后吹风,防止外邪侵袭。
2、养成良好的起居作息规律,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经常适度运动锻炼活动四肢,可帮助改善气虚体质。
4、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房事过度等。
5、夏季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以免出汗太过而导致气虚。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全身状况以及伴发症状,如有反常现象,并及时报告医生。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尿常规、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气虚体质的饮食原则是调理和顾护脾胃功能。健脾益气,才能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热及耗气的食物,禁忌乱用补法造成虚不受补情况。
饮食建议:
1、可食用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小米、南瓜、土豆、山药、莲子、黄豆、豆腐、鸡肉、牛肉、大枣、樱桃、大麦、香菇、青鱼、鲫鱼等。
2、多食清淡营养且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瘦肉粥等。
饮食禁忌:
1、忌食破气耗气的食物,如空心菜、槟榔、生萝卜、山楂、佛手柑、柚子、芥菜等。
2、不宜多食生冷、苦寒的食物,如薄荷、野菊、雪糕、冰淇淋、冷冻饮料等。
3、不宜多食滋腻、难于消化的食物,如肥肉、油炸性食品、动物内脏等。
4、忌暴饮暴食、酗酒,或乱食滋腻的补品。
预防措施:
气虚体质的形成与环境、饮食、情志等因素相关,故预防应注意气候变化,同时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调护、生活起居规律等,可有效防止气虚体质形成。
1、平日可选用一些轻慢的、舒缓的、强度和负荷较小的运动项目,有助于人体力气的补充和增加人体的耐久力。如太极拳、太极剑、保健功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
2、平日应注意起居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或出汗太多而耗气伤身。
3、日常饮食宜搭配合理,饮食不宜过快过饱而影响脾胃功能。
4、平时可参加轻松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如散步、下棋等,培养乐观、愉快的心情。
5、若出现其他疾病,或妇女产后,应注意调护,避免形成气血亏虚等情况。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