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气滞证疾病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疾病别名: 气郁...
养生
疾病名称: 气滞证
疾病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疾病别名: 气郁证、气结证
疾病概述:
气滞证(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又称气郁证、气结证,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而出现的一种证型。临床多以胸胁脘腹等处胀闷疼痛为主要表现。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邪气内阻等因素而诱发。本病证经积极治疗,可缓解不适症状,预后良好;若治疗或护理不当,容易反复发作,甚至损伤脏腑功能,引发各种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
主要病因: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邪气内阻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X线检查、B超
重要提醒: 若出现胸胁脘腹等处胀闷疼痛,应及时就诊咨询,注意情志调摄,避免反复发作,损伤脏腑功能。
临床分类:
1、肝气郁滞
主要表现为情志抑郁,情绪不宁,胸闷,喜出长气,胁肋部胀痛,痛无定处,或腹胀,饮食减少,或呕吐,大便失常,女子月事不行,妇女经前乳房胀痛,经前少腹痛成月经不调,甚或经闭,或梅核气或瘿瘤,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或急躁易怒,或失眠多梦,口苦而干,头晕目眩,舌红,苔黄白,脉弦。
2、脾气郁滞
主要表现为脘腹痞满胀疼,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泻下物黏滞,大便时腹部有胀痛感,苔腻,脉弦或滑。
3、肺气郁滞
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胸膈胀满,痞塞不通,声音嘶哑,或突然失音,或全身浮肿,小便不通,大便秘结,舌质红,苔白或黄,脉弦数。
4、胃气郁滞
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或腹中胀痛走窜,游走不定,食欲不振,饮食减少,胸闷痞塞,嗳气后缓解,大便困难,舌淡红苔薄,脉弦。
5、小肠气滞
主要表现为脐腹部胀满疼痛,走窜不定,时轻时重,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得嗳气矢气后腹胀减轻,或疼痛连及睾丸等处,坠胀不舒,行走不便,肢体不温或在腹股沟有软的肿块突起,甚至一侧阴囊肿胀,或睾丸偏坠,舌苔白滑,脉弦数。
6、大肠气滞
主要表现为腹胀,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矢气少,得矢气后腹胀缓解,肛门胀而不适等。
7、膀胱气滞
主要表现为小便不畅,或小便不通,小腹胀痛,情志抑郁,多烦善怒,或下腹痛连胁下,牵引外阴不适,苔薄或薄黄,脉弦。
8、脾胃气滞
主要表现为胃脘部胀满,进食后更加严重,食欲不振,嗳气,甚至呕吐,腹胀,大便溏薄,排泄不爽,舌苔薄白,脉细。
9、肝胃气滞
主要表现为胃脘胀闷,攻窜作痛,痛连两胁,嗳气呃逆,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喜出长气,舌苔薄白,脉弦。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
病因-总述:
气滞证常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邪气内阻等因素引起。情志失调是形成气滞证的主要原因。主要机理为气的运行发生障碍,阻滞于全身或某一局部。
病因-基本病因:
1、情志失调
长期抑郁悲伤,思虑过度,或急躁易怒,日久损伤心神,随后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气机阻滞。肝气具有疏通,条达气机的作用,忧愁、恼怒等精神刺激,均可使肝疏通条达气机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
2、饮食不节
平日饮食失调,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出现食积停滞,腑气不通,或脾胃虚弱,通降失常,导致气机不畅,发为本病。
3、邪气内阻
(1)气滞可导致湿、食、痰、瘀的形成和稽留,而这些病理产物的停留又可进一步阻塞气机。
(2)外感寒湿邪气,导致阴寒凝滞、湿邪阻碍,或外伤络阻等,导致气机不畅。
(3)病后体虚,脏气虚弱,阳气不足,导致运行乏力而气机阻滞。
症状-总述:
气滞证临床多以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为主要表现。引起气滞的原因不同,气滞部位、病变脏腑也有差异,证候表现各有特点。
症状-典型症状:
1、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或疼痛,疼痛性质为胀痛、窜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
2、痛胀常随嗳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或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
3、脉象多弦,舌象可无明显变化。
4、胀闷或疼痛不仅能在一脏一腑中单独出现,在脏腑同病中,更为多见,如肝胃气滞,常见脘胁闷疼痛,肝胆气滞,多见胁肋胀痛,如胃肠气滞的胀痛,往往随嗳气或矢气而缓解等。
症状-病情发展:
本证是演化各种气病的基础。如因气滞不畅,会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功能的障碍,而出现气机逆乱,气逆而上的气逆证;因气滞不畅,会导致脾胃的运化食物和输布代谢水谷精微的功能减弱,而出现气虚证;因气滞不畅,会导致病邪不去,邪气有余,而出现邪气壅盛,邪郁化火的火热证;因气滞不畅,会导致肺、脾、肾三脏的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出现气不行水,水湿逗留的水肿证等。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气病可导致血病。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就医-就诊科室:
通常患者需要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胁肋胀痛、闷痛等症状?是一直这样,还是间断性的?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
3、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4、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5、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6、最近的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如何?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胸闷,胀痛等表现?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可能会根据具体疾病做西医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X线检查、B超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腹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可能提示有炎症。
2、尿常规
可了解有无肾功能受损,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3、大便常规
可了解有无胃肠炎等,有助于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X线检查可帮助明确是否存在具体病灶,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2、B超检查或CT检查
可确定疾病的部位和性质,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胸胁脘腹等处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胀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气逆证、气滞血瘀证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主症表现为局部胀闷痞痛,时轻时重部位多不固定,常见攻痛或窜痛痞胀,可随嗳气或矢气而减轻,且与精神因素有关。
2、次症表现可随病位、病性病因不同而异。
(1)肝胆气滞,可见精神抑郁,少腹两胁胀闷窜痛,胸闷,喜出长气,梅核气。
(2)气滞生痰,可见头胀痛,眩暈,面部时时发热。
(3)肝胃气滞,可见胃脘、腹部胀痛,常连两胁,或呈游走性疼痛,嗳气频繁,吐酸嘈杂。
(4)肠胃气滞,可见腹部胀痛,大便不爽,欲便不得。
(5)肝滞脾虚,可见肠鸣腹泻,泻后痛减,随后又发作,恼怒后症状更加严重。
(6)气滞胸中,可见胸中攻冲作痛,游走不定,呼吸牵引作痛,俯仰转侧不利,或心前区憋闷、绞痛,重则牵引肩臂两侧气窒呼吸不畅。
(7)气滞腰腑,可见腰部胀满疼痛,连及腹胁,似有气游走,忽聚忽散,不能久立远行。
(8)气滞体表经络,可见遍身疼痛,游走不定。
(9)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经行涩滞不畅。
(10)寒滞,表现为疼痛剧烈,喜暖喜按,得热则减,热滞,表现为局部胀痛,口渴喜冷饮,小便色黄,大便干结。
3、多有情志不畅或饮食失调,或用力闪挫,或寒凝等病史。
诊断-鉴别诊断:
1、气逆证
二者都是是气的病变。然而气逆证主要是气机升降失司,是在气滞基础上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气机当降不降而反而上升,或升发太过。证见咳嗽气喘,呃逆,嗳气不止,恶心呕吐等;气滞证主要表现为气滞不畅,故症见局部疼痛、胀满、以胀为主,时轻时重,部位不定,且常受情绪波动的影响。所以二者病因、病机截然不同,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不难鉴别。
2、气滞血瘀证
二者都有气滞证的表现,而前者往往是在气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兼见血瘀证的表现。如臌胀,初期多为气滞证,后期多为气滞血瘀证。初见肝气郁滞而脾湿不化,水湿内阻的腹大按之不坚,胁肋胀痛,嗳气,纳呆等;后期血行瘀滞则见腹大而坚满,胁肋胀痛而不移,腹筋起,面色黯黑,手掌赤红,舌有瘀紫等。初期当以行气化水攻邪为主,后期当以活血化瘀,行气消瘀,攻补兼施为主,故二者不难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气滞证中医治疗以理气导滞为基本原则。临床还应根据病因病位的不同,辨证施治,可分别采用宣肺通气、调胃降气、疏肝理气、通肠理气等方法。
治疗-药物治疗:
1、肝气郁滞
(1)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白芍、郁金、川芎、元胡、香附、青皮、陈皮、枳壳、金铃子、佛手、香橼等。
2、肺气郁滞
(1)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2)常用中药:沉香、木香、枳壳、苏子、代赭石、杏仁等。
3、脾气郁滞
(1)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党参、黄芪、白术、桂枝、肉桂、升麻、柴胡等。
4、胃气郁滞
(1)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2)常用中药: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等。
5、小肠气滞
(1)方药:天台乌药散加减。
(2)常用中药:橘核仁、乌药、川楝子、胡芦巴、小茴香、香附、川芎、青皮、枳实、元胡、白芍、木香等。
6、大肠气滞
(1)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2)常用中药:积实、白术、生大黄、神曲、茯苓、泽泻、黄芩、黄连等。
7、膀胱气滞
(1)方药:沉香散加减。
(2)常用中药:沉香、桂皮、当归、王不留行、石苇、滑石、冬葵子、甘草、白芍等。
8、脾胃气滞
(1)方药:木香顺气丸加减。
(2)常用中药:木香、砂仁、醋香附、槟榔、甘草、陈皮、厚朴、枳壳、苍术、青皮、生姜等。
9、肝胃气滞
(1)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青皮、川楝子、吴茱萸、白芍、生麦芽、半夏、姜竹茹、香橼等。
治疗-相关药品:
柴胡疏肝丸,补中益气丸、木香顺气丸、枳实导滞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对气滞证的治疗疗效较好。具有调理中焦气机,疏肝和胃,行气止痛的功效。选用中脘、太冲为主穴,胃脘痛配胃俞、内关;痞满配璇玑、上脘;泄泻配天枢、足三里;便秘配天枢、阳陵泉;胁痛配期门。使用针刺泻法操作。针灸治疗对医师的技术要求较高,操作时要避免伤及重要神经、血管。
治疗-治疗周期:
气滞证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气滞证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气滞证的预后一般均良好。针对具体情况,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或其它原发病,对本证的预后有重要作用。如果不能解除精神因素或其它原发病因,日久恐复生他症。
预后-危害性:
若气滞证未及时治疗,症状逐渐增多加重,可损伤脏腑功能,引发各种疾病。
预后-治愈性:
气滞证患者,症状初期较轻时,若可以及时解除致病原因后,疾病可缓解及消失。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气滞证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都会引起病症再次发生。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调节情志,生活起居规律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病情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保持良好的情绪,从根本上治疗气滞的病因,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2、学会自我心理解压和调节,不要有过度情绪反应。
3、情绪特别激动,应通过发泄、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消除怒气,使心情平静。如户外做运动,结交朋友,看轻松电视节目或听节奏舒缓音乐。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热服。药物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2、肝气滞患者服柴胡疏肝散时,要避免与碳酸钙、硫酸镁、氢氧化铝等西药合用,以免降低药效。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环境安静和居室的整洁、舒适。
2、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做一些身体锻炼,如散步、慢跑、做操、打太极拳、练习气功等,有助于促进身体气机的通畅。
3、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而加重疾病。
日常-病情监测:
1、观察患者面色、唇色、精神状态及情绪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2、若出现胸闷,喘息不得卧,或腹胀腹痛剧烈等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护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血常规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多食碳水化合物及蔬菜、水果,少食辛辣、滋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情绪不佳时,暂不进食,进餐时切勿动怒,以免影响食欲,加重或诱发疾病。
饮食建议:
1、宜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和有疏利作用的食品,如金橘、佛手柑、槟榔、香菇、大蒜、洋葱、芦根、竹笋、萝卜等。
2、可食用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玫瑰花、茉莉花、白梅花、豌豆、荔枝、橘子、橘皮、大头菜、芥菜、甘蓝、荞麦、胡萝卜、砂仁、豆蔻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肥腻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2、忌食阻滞气机的食物,如糯米、栗子、鸡蛋、红枣、花生、龙眼肉、蜂蜜等。
3、忌食产气而助肋胀的食物,如扁豆、豇豆、黄豆、蚕豆、豆腐、山药等。
4、忌食具有收涩作用,防碍气机升降和运行的食物,如莲子、芡实、石榴、乌梅等。
预防措施:
情志失调是形成气滞证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的关键在于注意调节情志,保持良好心态,另外注意日常管理,饮食卫生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和病情的发展。
1、生活起居规律,多参加各种社会交往,培养各种业余爱好,陶冶情操。
2、保持心情舒畅,心胸开阔,乐观豁达,避免情绪刺激、紧张、焦虑、劳累等诱发因素。正确对待各种事务,善于调节情志,释放不良情绪。
3、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起居有序,根据证型安排休息和睡眠。
4、培养多种业余爱好,增加生活情趣,陶冶情操,增进机体活力,使精神有所寄托。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