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妊娠合并心房间隔缺损疾病概述: 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是产科的严重合并症,位居非直接产科死...
养生
疾病名称: 妊娠合并心房间隔缺损
疾病概述:
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是产科的严重合并症,位居非直接产科死因的首位。在先天性心脏病中,以心房间隔缺损最为常见。心房间隔缺损轻者症状不明显,孕前不易发现,直至妊娠后由于心脏负担加重才有症状而确诊;重者大多于孕前已明确诊断,甚至做了矫治手术。妊娠后随着孕龄的增长,总循环血量增加,心脏向上向左移位,大血管扭曲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了心脏负担,较易发生心力衰竭。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产科、心血管内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常见症状: 劳累后心悸、气喘、乏力、咳嗽、咯血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心向量检查
重要提醒: 妊娠合并心房间隔缺损病情严重者可危及母儿生命,因此,患者应早期进行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参考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患有房间隔缺损的女性。
病因-总述:
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的发生、吸收、融合出现异常,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房间孔,将导致心房间隔缺损。妊娠合并心房间隔缺损是原有心房间隔缺损的女性在孕期所出现的一种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孕妇接触危害物质等均可以导致本病发生风险增加。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心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2、环境因素
(1)怀孕前3个月感染病毒或细菌,比如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都可能导致胎儿出现心房间隔缺损。
(2)羊膜的病变、胎儿受压、母体营养不良等。
(3)孕妇患有糖尿病、苯丙酮尿症、高钙血症等疾病。
(4)孕妇接触了放射线等,也可能使胎儿发生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病因-危险因素:
孕妇接触危害物质如感染病毒、接触放射性物质、服用药物等都可能对胎儿的心脏发育产生影响,发生心房间隔缺损的风险增加,女性怀孕后发生妊娠合并心房间隔缺损的风险也会增加。
症状-总述:
妊娠合并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的症状随心房间隔缺损的大小而轻重不一,轻者可完全无症状,孕前不易发现,直至妊娠后由于心脏负担加重才有症状而确诊。缺损较大者的症状常较明显,主要为劳累后心悸、气喘、乏力、咳嗽与咯血,患者无发绀,但如有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等使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时,则可出现发绀。
症状-并发症:
心房间隔缺损大且孕前未经手术矫治的孕妇,重度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常因心衰、栓塞、肺部感染、 败血症等而出现死亡。
就医-就诊科室:
可咨询产科、心血管内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6、您孕前有过这些症状吗?
7、您这是第一次妊娠吗?预产期什么时候?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对宝宝有影响吗?
2、我需要做什么检查?宝宝可以做这些检查吗?
3、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可以在分娩后进行治疗吗?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会对宝宝有不利的影响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我还可以要二胎吗?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劳累后心悸、气喘、乏力、咳嗽、咯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变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行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心向量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主要会观察患者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态。然后会用听诊器进行心脏听诊,根据心率、心律、心脏杂音等,初步了解心脏病变情况。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变化有三类主要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不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右心室肥大,伴心电轴右偏。此外,P波可能增高,显示有右心房增大,P-R间期可能延长。
2、心向量图检查
示水平面QRS环起始部向前向后然后转向左后,再顺时针运行而转向前向右,归心支在离心支之前。QRS环的主体部几乎全部在前,终末部位于右前或右后,并运行缓慢。此种变化反映右心室肥大伴有室上嵴处传导的阻滞。部分患者则有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右心室明显肥大的表现。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检查有重要诊断价值,可直观、准确地明确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包括M型超声和B型超声两种。
(1)M型超声:右室明显扩大,右室流出道增宽;右房和左房也扩大;三尖瓣活动幅度增大,启闭加速: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同向运动。
(2)B型超声:右室大,流出道增宽;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同向运动,左室由正常的圆形变为椭圆形甚至半月形;房间隔连续中断。
2、X线
肺野充血,肺动脉增粗,肺总动脉明显突出,肺门血管影粗而搏动强烈,形成所谓肺门舞蹈。右心房及右心室增大,主动脉弓影则缩小。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孕期女性出现劳累后心悸、气喘、乏力、咳嗽、咯血等症状,心脏听诊闻及心脏杂音,并结合X线、超声心动图、心向量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作出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妊娠合并心房间隔缺损患者应根据心房间隔缺损的大小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心房间隔缺损小于1cm者,常无明显症状,对妊娠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常能耐受,能顺利渡过妊娠与分娩;而房间隔缺损口径大于2cm,又未行手术矫治,或有明显症状,心功能在3级以上,宜终止妊娠,如为早孕期,可作人工流产。同时,应防治心力衰竭。
治疗-一般治疗:
1、患者应有充分的休息,每晚睡眠10~12小时,适当调节工作与生活,避免较重的体力劳动,防止过度情绪激动。防止各种感染,尤其上呼吸道感染。
2、适当限制食盐摄入。
3、加强胎儿胎盘功能监护,每周行NST检查及B超生物物理评分和多普勒脐血流检测以监护胎儿。
治疗-药物治疗:
1、防止心力衰竭
患者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的耐受性较差,用快速静脉注射及用维持量时,都须观察有无毒性症状出现。
2、补充营养
患者应注意补充营养,尤其维生素B族;纠正贫血,可给予铁剂和叶酸口服。
治疗-相关药品:
洋地黄、维生素B族、铁剂、叶酸
治疗-手术治疗:
心功能2级以上或心功能1~2级但合并产科问题如臀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的患者,宜采用剖宫产术。剖宫产可加快结束分娩,较阴道分娩安全。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妊娠合并心房间隔缺损的预后与房间隔缺损的大小、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有无并发症、治疗是否恰当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无并发症,孕妇死亡率极低,胎儿死亡率也较低;如并发肺动脉高压,发生右向左分流,则须终止妊娠。
预后-危害性:
妊娠合并心房间隔缺损会导致产妇血容量、血流动力学和心脏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增加其心脏负担,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等多种并发症,并发肺动脉高压,发生右向左分流,则须终止妊娠,严重时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积极手术等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心脏功能。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患者顺利安全地度过妊娠期。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担心胎儿是否能顺利生产、是否能正常发育而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患者应正确看待疾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可在身体耐受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患者要注意保证大小便的通畅,避免憋尿或者便秘。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评估心脏功能。
饮食调理:
妊娠合并心房间隔缺损的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饮食建议:
1、进食的餐次、数量、种类及时间应根据孕妇的食欲和孕吐反应的轻重及时进行调整,少食多餐,保证进食量。
2、选择清淡、低盐、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降低妊娠反应。
3、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鸭、蛋、鱼、虾、牛奶等。
4、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如排骨、牛奶、干果等,还应服用钙剂。
5、多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并服用叶酸。妊娠早期叶酸缺乏可增加胎儿发生畸形及早产的危险。可注意多吃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及豆类等,也可服用叶酸。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包括避免吸入二手烟。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3、禁止高盐高糖饮食。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加强孕前体检。
2、对于已知心脏病病人,应在合理评估下备孕。
3、孕期避免接触放射线或者有毒物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