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水疥疾病英文名称: papular urticaria疾病别名: 土风疮疾病概述: 水疥...
养生
疾病名称: 水疥
疾病英文名称: papular urticaria
疾病别名: 土风疮
疾病概述:
水疥(papular urticaria)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及幼儿的瘙痒性皮肤病。以皮肤出现潮红疹块,中央有一水疱,伴瘙痒为特征。本病多因胎中蕴热、禀赋不耐、外受虫毒而致病。本病夏秋两季易发,皮疹一般经1~2周消退,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若治疗不当,可出现病程迁延,日久不愈,甚至继发感染。本病相当于西医的丘疹性荨麻疹。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皮肤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肤出现潮红疹块,中央有一水疱,伴瘙痒
主要病因: 胎中蕴热、禀赋不耐、外受虫毒
检查项目: 细菌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尿常规、血常规、抗原皮内试验
重要提醒: 若皮肤出现潮红疹块,中央水疱,伴有瘙痒的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病情迁延不愈,甚至继发感染。
临床分类:
1、风热搏结
主要表现为皮疹色红,大小不等,散在分布,中央少见水疱,偶见血疱,好发于上半身,尤以上肢伸侧、腰部为多,自觉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郁阻
主要表现为疹块大小不等,散在分布,色红或偏暗红,高出皮肤,中央常有水疱,或起大疱,抓破略有渗水,好发于下肢、臀部,自觉剧痒;舌红、苔薄黄或微腻,脉濡或滑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儿童。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好发于夏秋季节。
病因-总述:
本病多与胎中蕴热、禀赋不耐、外受虫毒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风湿热邪搏结,发于肌肤。病位在皮肤,与多个脏腑密切相关。
病因-基本病因:
1、胎中蕴热
素体不足或胎体遗热,以致湿热内蕴,复感外风,风湿热相搏,发于皮肤而形成本病。
2、禀赋不耐
先天禀赋不耐受,进食鱼、虾等食物,损伤脾胃,脾胃不能及时运化食物和水液代谢,湿热内生,湿热郁阻肌肤,发为本病。
3、外受虫毒
跳蚤、臭虫、蚊子叮咬后,虫毒交阻于肌肤,可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皮肤出现纺锤形风团样丘疹,中央有针头至豆大水疱,剧烈瘙痒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四肢及躯干部。
症状-典型症状:
1、典型损害,纺锤形,水肿性红色丘疹,开始为小粒状丘疹,继而发展为黄豆至花生仁大。有时丘疹中央有水疱,偶尔可见血疱,周围红晕明显。皮疹常成批出现于腰背、四肢,群集或疏散分布,但一般不对称。皮疹奇痒,抓破后容易糜烂而致继发感染。
2、患儿多有剧痒,以夜间尤为严重,通常无全身症状,局部浅淋巴结也不肿大。
3、病程为1~2周,损害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斑,但易复发。
4、新损害的皮疹常不断发生,所以同一人皮肤上可见不同期的皮疹。然而,本病可随着年龄增长或复发次数增多而使病情逐渐缓解,直至不再发病。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纺锤形风团样丘疹,中央有针头至豆大水疱,剧烈瘙痒等表现。
2、或伴有发热、口渴、睡眠不安等症状。
以上均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到中医科、皮肤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7、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皮肤出现丘疹、水疱等表现有多久了?是一直这样,还是间断性的?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如皮肤瘙痒、发热口渴等?
4、发病前有被蚊虫叮咬等情况吗?
5、平时孩子体质如何?容易发生感冒?
6、有没有其他什么疾病?
7、有经过什么治疗吗?
8、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9、平时有没有偏食肥腻、辛辣等食物的习惯?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孩子皮肤上会出现皮疹、水疱?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或检查会对孩子有别的影响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细菌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尿常规、血常规、抗原皮内试验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姿态、舌质与舌苔变化,以及皮肤的颜色、形态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痛痒、问皮疹出现的先后顺序、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出汗、问过敏史、问既往病史、问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皮肤温度,皮疹的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细菌学检查
局部化脓灶进行细菌培养,可检测出病原菌,有助于诊断疾病。
2、尿常规
检测是否存在尿蛋白、尿沉渣、血尿等,来判断是否存在肾脏疾病。
3、血常规
可检测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判断为感染性疾病。
4、抗原皮内试验
皮肤抗原特别是螨虫抗原皮内试验常呈阳性反应。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将皮肤组织进行涂片检查,可观察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皮损为纺锤形风团样丘疹、中央有针头至豆大水疱、剧烈瘙痒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即可诊断。此外需要与瘾疹、水痘加以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患者以儿童多见,好发于夏秋两季。
2、病变部位多数在腰骶、臀部、躯干和四肢。
3、皮疹初起为花生米大小,椭圆形,红色浸润性风团,中央有丘疱疹或水疱,皮疹的多少不等,呈散在性分布,部分搔破则会毒染化脓或结痂。
4、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诊断-鉴别诊断:
1、荨麻疹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皮疹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中央无水疱或丘疱疹,发无定处,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自觉剧痒。
2、水痘
常先出现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继而在头面、躯干及四肢散发大量小水疱,水疱下无风团样损害,疱破渗出结痂,有流行性。
3、毒虫叮咬(虫咬皮炎)
皮疹主要在肢端的暴露部位,并可发现毒虫叮咬的痕迹,约经数天后自行消退。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宜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加快疾病的恢复。中医内治以清热利湿,疏风止痒为主要原则。
治疗-对症治疗:
1、风热搏结
(1)瘙痒明显的患者,可加用皂刺,重用白鲜皮、白蒺藜。
(2)若有血疱的患者,可加用牡丹皮、紫草、地榆炭。
2、湿热郁阻
(1)若因饮食不当而发病的患者,可加用炒麦芽、焦三仙。
(2)若因肠道有寄生虫而诱发的患者,可加用苦楝子、使君子。
(3)若伴有继发感染的患者,可加用银花、连翘、紫花地丁。
治疗-药物治疗:
1、风热搏结
(1)方药:消风散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
(3)中成药:清解片。
2、湿热郁阻
(1)方药:祛风胜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柏、苦参、银花、白鲜皮、茯苓皮、羌活、防风、荆芥、陈皮。
(3)中成药:肤痒颗粒。
治疗-相关药品:
清解片、肤痒颗粒,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法
(1)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重楼解毒酊外搽。
(2)若有水疱破裂渗出,可用马齿苋、生地黄、黄柏煎水,凉湿敷;搔抓糜烂,可用青黛散加甘草油或植物油调涂。
2、西医治疗
瘙痒剧烈的患者,一般可给予抗组胺药;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脉给药。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及时治疗,皮疹消退,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可导致病程迁延不愈,或搔抓后引发感染,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因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导致患儿精神不安。过度搔抓,常继发感染。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尽早治疗,皮疹经1~2周可消退,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预后一般良好。
预后-复发性:
本病容易反复发作,如果引起本病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都会引起水疥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生活环境清洁,保护胃肠功能,控制搔抓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保持情志稳定,避免精神紧张,以防情绪变化而加重病情。
2、由于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容易产生悲观失落的不良情绪。应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使用外用药,应用止痒药物要规范。
2、皮损如水肿、糜烂的患者,避免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1、患儿的居室要通风、干燥,被褥或凉席要勤晒并拍打。
2、灭鼠、臭虫及其他昆虫,尽量不养宠物,或经常清洁、消毒,可在床铺、墙角等处喷洒杀虫药。
3、注意筛查近期服用药物或食物致敏的可能性。注意维持正常胃肠功能,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4、定期查大便常规,以发现虫卵并及时驱虫。
5、若皮损出现大疱,应无菌抽疱。若继发感染应采取抗菌措施。
6、控制搔抓,禁止烫洗。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体温异常或呼吸不畅等表现,立即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2、注意观察皮疹变化、瘙痒程度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皮肤反复渗水,浸润成片,奇痒难耐,立即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3、注意观察和分析影响病情的各种因素,例如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及时给予调整。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情况需要做尿常规、血常规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和水果。生吃水果或凉拌果蔬时,一定要将果蔬洗净,以减少肠道寄生虫滋生。发病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荤腥发物等。戒烟酒。
饮食建议:
1、风热搏结的患者,应多食清热解毒食物,如绿豆、赤小豆、冬瓜、芹菜、芥菜、金银花、菊花等。
2、有食滞的患者,应多吃清热导滞食物,如山楂、麦芽、谷芽、萝卜、冬瓜、西瓜、陈皮、青皮等。
3、虫毒感染的患者,应多吃解毒,清心泻火的食物,如莲肉、莲子心、薏苡仁、芹菜、荠菜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用荤腥发物,如鱼类、虾、蟹等。
3、戒烟酒。
预防措施:
本病预防应注重个人及环境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时注意饮食调摄,劳逸结合,增强体质等,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避免蚊虫叮咬。若居室内发现跳蚤、臭虫、蚊子等,应及时喷洒杀虫剂,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
2、平日注意调节饮食。若肠道有寄生虫者应及时治疗。
3、保持小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损伤;并保持床铺衣物清洁、干燥。
4、平时引导小儿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以达到活络经脉,调和气血,扶助正气的目的,提高机体抗病力。
5、教育小儿平时注意卫生,勤洗手,防止发生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