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粟疮疾病英文名称: millet sore疾病别名: 粟疡、睑生风粟疾病概述: 粟疮(m...
养生
疾病名称: 粟疮
疾病英文名称: millet sore
疾病别名: 粟疡、睑生风粟
疾病概述:
粟疮(millet sore)是属于外障眼病的一种病症,又称粟疡、睑生风粟。临床以胞脸内出现粟米样颗粒,黄色,质柔软为主要特征。发生多与外感风热、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本病对视力影响不大,部分患者经1-2年也可自愈,愈后无瘢痕形成,本病不会发生变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结膜滤泡症及滤泡性结膜炎等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眼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胞脸内出现粟米样颗粒,黄色,质柔软
主要病因: 外感风热、饮食不节
检查项目: 结膜刮片、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
重要提醒: 若发现胞脸内出现粟米样颗粒,黄色,质柔软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注意饮食调摄,积极配合治疗。
临床分类:
1、湿热壅阻
主要表现为睑内及白睛红赤,涩痛,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黏稠,睑内表面有较多的颗粒,黄色,质柔软,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柔软;伴有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苔黄腻,脉濡数。
2、湿热兼风
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疼痛,怕光流泪、分泌物黏稠,胞睑轻度肿胀,白晴及睑内红赤较明显,睑内有较多的黄白色颗粒;舌红,苔薄黄,脉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粟疮的人群。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通过患眼分泌物接触传播。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多与外感风热、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胃湿热内蕴,上攻胞睑。病位在眼,与脾胃密切相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感风热
禀赋不耐,素体脾胃湿热,再感受风热邪气,内外邪气相搏,塞阻于胞脸而发病。
2、饮食不节
平日偏食辛辣刺激、肥腻,过甜过咸的食物,导致脾胃不能及时运化,湿热内蕴,或湿邪郁久化热,上攻胞睑而发病。
症状-总述:
粟疮可单眼或双眼发病,主要特征为胞脸内出现粟米样颗粒,黄色,质柔软,多见于下眼睑。自觉症状不明显,可见患眼瘙痒、干涩不适、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
发作时,自觉患眼异物感,痒涩疼痛,怕光流泪,分泌物粘稠。胞险内面尤以下睑内面有形如粟粒的颗粒,大小均匀,色黄白半透明,排列整齐。睑内充血,白睛红赤,胞睑水肿。多伴随耳前腺肿大。
2、慢性
眼无自觉不适,或微感痒涩。胞睑内面颗粒色黄白,半透明;睑内及白睛无红赤,愈后不留疤痕。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严重的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胞脸内出现粟米样颗粒,黄色,质柔软。
2、或伴有患眼瘙痒、干涩不适、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眼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需要进行眼部检查,检查当天不要戴隐形眼镜或美瞳。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发现胞睑内出现颗粒?主要是下眼睑多发吗?
2、眼部有干涩瘙痒,或疼痛,怕光流泪等症状吗?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腹胀食少、大便稀溏等?
4、平时心情如何?体质如何?
5、平时有偏食辛辣、肥腻食物的习惯吗?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8、有其他什么疾病吗?最近有使用过他人的洗漱用具吗?
9、有经常熬夜疲劳用眼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眼睑内会出现颗粒异物?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会影响视力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会传染吗?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滴眼药水能治好吗?需要手术治疗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结膜刮片、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睑内形态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眼痛、问视觉、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过敏史、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眼部压力及疼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检查
医生可能会进行视力、验光等检查来判断视力的受损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结膜刮片
通常作为辅助手段,有助于确定病原体和指导治疗。分泌物涂片镜下检查可发现滤泡细胞由淋巴细胞组成,有少量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
2、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
将结膜分泌物接种于培养基上,使其生长繁殖。培养出来的细菌可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胞脸内出现粟米样颗粒,黄色,质柔软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为睑内出现颗粒的椒疮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
2、无自觉症状或稍感眼痒不适,沙涩流泪,眼痛羞明。
3、下睑内表面有较多的粟米样颗粒,色黄质软,大小一致,境界分明,尤以下睑为多,伴有睑内红赤。
4、愈后睑内无疤痕形成。
诊断-鉴别诊断:
椒疮与粟疮
二者均表现为胞险内生颗粒异物。椒疮有明显的自觉症状,眼痒、沙涩、怕光、流泪症状明显。睑内病变常见于上脸及上穹窿部。睑内细小红赤颗粒累累,粟粒样小泡参布其间,小泡内容物混浊、大小不等,排列不齐,或彼此融合。愈后睑内留下白色瘢痕,并常并发及后遗赤膜下垂、黑睛星翳等病症;粟疮一般眼部无明显不适感,或有轻微眼干瘙痒、怕光流泪等表现。睑内病变常见于下睑及下穹隆部。睑内为粟粒样小泡,内容物透明,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境界清楚,或见脸内红赤。愈后睑内不留瘢痕,且无并发及后遗症。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与湿、热、风三邪相关,而湿邪是致病的重点,因此临证应掌握“湿”这一根本邪气,辨清湿郁化热及挟风的多寡,灵活使用除湿、清热、祛风三法,并注意调理脾胃功能。同时鼓励坚持局部用药,内服外用达到治愈本病。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湿热壅阻
(1)若睑内红赤疼痛,分泌物多且黏稠的患者,可加用金银花、菊花、蒲公英。
(2)若睑内及白睛红赤明显的患者,可加用赤芍、丹皮。
(3)若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的患者,可加用厚朴、苍术、薏苡仁。
2、湿热兼风
(1)若眼睛瘙痒、干涩严重的患者,可加用蝉蜕、白蒺藜、地肤子。
(2)若白睛红赤明显的患者,可加用丹皮、赤芍。
治疗-药物治疗:
1、湿热壅阻
(1)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2)常用中药:滑石、茵陈、石菖蒲、木通、射干、豆蔻、连翘、黄芩、川贝母、藿香、薄荷。
2、湿热兼风
(1)方药:除风清脾饮加减。
(2)常用中药:陈皮、连翘、防风、知母、玄明粉、黄芩、玄参、黄连、荆芥穗、大黄、桔梗、生地。
治疗-相关药品:
银翘解毒丸、穿心莲片、黄连上清丸、金菊五花茶颗粒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不清楚是否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法
(1)点眼疗法
可滴用千里光眼药水、黄连西瓜霜眼药水、利福平眼药水等。睡前可涂穿心莲眼膏。
(2)劆洗法
适用于粟疮较多的患者。将胞睑翻转,用锋针逐个刺破粟疮,然后点以清热解毒眼药。
(3)洗眼法
可用黄芩、千里光等药物,煎水洗眼;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可用3%硼酸溶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结膜囊。
2、针刺疗法
(1)体针治疗
可取鱼腰、太阳、合谷等穴,采用强刺激针刺,不留针,睛明穴不提插,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2)耳针疗法
可取耳背静脉、耳尖、脾、胃、肾上腺等穴位,用电针刺激15分钟,或用耳穴埋针法,每天按压2次,留针3-5天。
治疗-治疗周期:
粟疮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粟疮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均能治愈,部分患者经1-2年也可自愈,愈后无瘢痕形成。本病不会发生变症。
预后-危害性:
本病是接触传染性眼疾。接触患病者的手巾及其他卫生用品,皆可引起传染。
预后-自愈性:
若为慢性过程,无自觉症状时,可无需治疗,持续数日或经年后会自行消失。
预后-治愈性:
本病对视力影响不大,若积极治疗,一般均能治愈,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粟疮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情志等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用眼、注意眼部卫生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可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消除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按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
2、滴眼药水前先洗净双手,正确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病室宜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
2、若出现怕光症状,外出时可戴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用脏手和衣巾擦眼。
4、洗脸用具分开使用,提倡一人一巾一盆,以免互相传染。
5、对于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应注意隔离消毒,以免传染。
6、病后注意休息,起居规律,减少用眼。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胞睑内颗粒的大小、数量变化,以及睑内颜色的变化等。
2、若眼部不适感加重,疼痛剧烈,瘙痒难忍,热泪频流,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眼部检查、结膜刮片、细菌培养等,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新鲜水果等,尤其注意饮食宜忌,忌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不宜过饱、过咸、过甜,戒烟酒。
饮食建议:
1、可多食水果和蔬菜,多喝水。
2、多食清淡有营养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瘦肉粥等。
3、多食易消化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预防在于防止交叉感染,注意用眼卫生,另外调理脾胃功能,加强体育锻炼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并保持心情舒畅。
3、平时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用眼姿势和习惯,避免过度用眼。
4、注意生活和用眼卫生,洗漱用品应一人一套,避免交叉使用而发生传染。
5、饮食宜规律,少食辛辣、肥腻的食物,防止湿热内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