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疾病概述: 糖代谢异常为内分泌代谢疾病,其中有血糖升高、降低两种...
养生
疾病名称: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
疾病概述:
糖代谢异常为内分泌代谢疾病,其中有血糖升高、降低两种,可引起精神障碍。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可分为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以及低血糖伴发精神障碍。二者表现不完全相同,较常见的症状有神经衰弱、抑郁、焦虑、幻觉、意识障碍、人格改变、智力减退等。本病治疗时应纠正患者的血糖异常,控制原发疾病,然后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神经衰弱、抑郁、焦虑、幻觉、意识障碍、人格改变、智力减退等
主要病因: 糖尿病、低血糖
检查项目: 血糖测定、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浆蛋白测定、X线、CT、MRI、脑电图、精神评定量表
重要提醒: 本病可导致患者发生伤人、自伤等行为,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
临床分类:
根据血糖升高、降低可分为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以及低血糖伴发精神障碍。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病因-总述: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复杂。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代谢紊乱,导致酮症酸中毒、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进而导致脑供血不足和脑功能障碍,是产生精神症状的生物学基础。低血糖伴发精神障碍主要病因是低血糖使脑功能紊乱。
病因-基本病因:
1、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
(1)心理因素:部分糖尿病发作与灾难性事件有关,特别是酸中毒或昏迷常被认为是由情绪的激发所致。此外糖尿病患者的性格也有许多特征,如内向、情绪不稳、被动、依赖、幼稚、不安全感、优柔寡断等。
(2)糖尿病引起的酮中毒及合并的动脉硬化、微血管改变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
(3)糖尿病可引起维生素缺乏以及长期持续的代谢障碍,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改变。
2、低血糖伴发精神障碍
血糖是脑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短暂的低血糖可影响大脑功能,产生多种神经精神症状。
症状-总述:
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与低血糖症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表现不完全相同,常见神经衰弱、抑郁、焦虑、幻觉、意识障碍、人格改变、智力减退等。
症状-典型症状:
1、糖尿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1)神经衰弱综合征:多在疾病早期出现,表现倦怠、乏力、烦闷、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等。但自主神经症状不明显。
(2)抑郁状态:兴趣减少、情绪低沉、悲观、消极、自责、自罪、悲观厌世、性欲低下等。同时常伴有明显焦虑。
(3)焦虑状态:患者焦虑不安、紧张、苦闷、恐惧、易激惹、情绪不稳,伴有心悸、多汗、脉速、坐立不安等。
(4)幻觉状态:偶有一过性闪光、闪电或各种彩色物体的幻视。
(5)意识障碍:早期表现为嗜睡,多发生在躯体症状加重和血糖升高或接近昏迷前。随着血糖水平变化,嗜睡可呈波动性。
2、低血糖症伴发精神障碍
(1)意识障碍:有嗜睡、意识朦胧、昏睡甚至昏迷,也可出现谵妄状态。昏迷前可出现运动兴奋、烦躁、不安、喊叫、冲动或攻击行为。有时意识障碍可呈间歇性短暂的意识丧失。
(2)亚急性发病者:表现为缺乏自制力、控制力等。部分患者有孤独、寡言、少动、人格解体、冲动伤人等。
(3)慢性病程者:可出现情感不稳、易激惹、急躁、焦虑、恐惧、抑郁等,也可出现幻视、幻听和妄想,也可见躁狂状态。频繁发作者可引起情感淡漠、人格改变以及智力障碍、记忆减退、理解困难、思维贫乏等。
症状-并发症:
1、抑郁患者可能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2、糖尿病恶化时可发生昏迷,先有口渴、恶心、呕吐和脱水等表现,进而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最后陷入昏迷。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精神症状可至精神心理科就诊,确诊糖代谢异常者可前往内分泌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若平日使用过药物、食物调理,请记录下来,就诊时告知医生。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平时有监测血糖吗?
2、父母或家里人有人有糖尿病吗?
3、有确诊过什么疾病吗?
4、有在使用什么药物吗?
5、平时有多饮,多尿、多食的情况吗?
6、有没有高血压、冠心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饮食上我该注意些什么?
2、生活习惯上我该注意些什么?
3、我需要怎么治疗?
4、有没有代茶饮可以辅助治疗我的疾病?
5、日常生活中我需要怎么做?
检查-预计检查:
当糖尿病患者或血糖低的人群发生神经衰弱、抑郁、焦虑、幻觉、意识障碍、人格改变、智力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通过血糖测定、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浆蛋白测定等了解患者血糖情况,然后通过X线、CT、MRI、脑电图、精神评定量表等检查了解患者有无其他组织病变,了解精神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气分析、生化检查
了解患者的电解质紊乱、酸碱中毒等情况,检查异常的离子浓度,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肝、肾功能的异常,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水电解质紊乱,寻找可能的病因。
2、血糖测定
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情况,也是监测患者糖尿病或是低血糖的病情变化。
3、其他
医生还可能选择糖化血红蛋白(GHbA1)测定、糖化血浆蛋白测定等了解患者的血糖平均水平,了解患者病情。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
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脑电图能将脑多数神经细胞活动电位或突触电位的电生理现象进行总和,医生可根据脑电图的异常改变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病变。
2、精神评定量表
医生会让患者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并统计患者最终的得分,根据分数所处的区间,分析患者的心理、智力状态,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否有精神异常及严重程度。如汉密顿抑郁焦虑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不仅可以检查患者头部有哪些异常改变,还可以了解患者其他组织存在哪些病变,有助于寻找病因。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异常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既往的糖尿病病史或是低血糖经历,询问患者有无其他的内分泌疾病,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糖测定、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浆蛋白测定、X线、CT、MRI、脑电图、精神评定量表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治疗时明确患者的病因,纠正患者的血糖异常,控制原发疾病。同时针对精神症状进行治疗,可选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
治疗-一般治疗:
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饮食,适当运动。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精神病药
酚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硫杂蒽类(三氟噻吨)、丁酰苯类(氟哌啶醇)、二苯氧氮平类(五氟利多)、苯甲酰胺类(舒必利)等。
2、抗抑郁药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异丙烟肼)、三环类抗抑郁药(丙米嗪、阿米替林)、其他杂环类抗抑郁药(马普替林)、5-HT再摄取抑制剂等(氟西汀)。
3、抗躁狂药或情感稳定剂
碳酸锂、抗癫痫药(丙戊酸钠、苯巴比妥)、新型抗躁狂药(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等。
4、抗焦虑药
苯二氮䓬(地西泮、阿普唑仑)类、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等。
5、抗惊厥药物
卡马西平、水合氯醛等。
6、精神营养药物
B族维生素、甲钴胺、地巴唑、神经节苷脂等。
治疗-相关药品:
氯丙嗪、奋乃静、三氟噻吨、氟哌啶醇、五氟利多、舒必利、异丙烟肼、丙米嗪、阿米替林、马普替林、氟西汀、碳酸锂、丙戊酸钠、苯巴比妥、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地西泮、阿普唑仑、普萘洛尔、卡马西平、水合氯醛、B族维生素、甲钴胺、地巴唑、神经节苷脂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部分患者的原发疾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具体请以医嘱为准。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预后与患者原发病情、治疗时机有关。如果血糖得到较好控制、维持正常水平,通常患者的精神症状也可得到缓解,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精神症状也可能难以消除。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性格改变、情感障碍、智力减退等,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出现自伤甚至自杀行为。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血糖恢复正常后,通常患者的精神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日常-总述:
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预防疾病可能造成的并发症,积极控制血糖,必要的生活习惯调整,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本病患者可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应该与患者多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内心困扰与不稳定情绪。除此之外,还应该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患者切实地体会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呵护,感受到温暖,帮助患者打开心扉,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同时还应该鼓励患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日常-用药护理:
应用降糖药物时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严重不良反应,应停止使用,咨询医生后再进行使用。注射胰岛素后,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有规律,身体情况许可,可进行适当的运动,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
2、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高血糖患者常因脱水和抵抗力下降,皮肤容易干燥发痒,也易合并皮肤感染,应定时给予擦身或沐溶,以保持皮肤清洁。此外,应避免袜紧、鞋硬,引起血管闭塞而发生坏疽或皮肤破损而致感染。
3、自我监测血糖,把握血糖控制情况。
日常-病情监测:
学习观察脚部和皮肤是否有异常,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还应定期测量血糖,观察血糖控制情况。
饮食调理:
悲观需根据病情做出适当的饮食调整。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提倡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
2、提倡高膳食纤维饮食,可每天在膳食中添加燕麦片、玉米面等粗粮以及海带、魔芋和新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3、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炖、卤等烹调方式制作食物。
饮食禁忌:
1、严格限制食用单糖、双糖等精制糖,如葡萄糖、果糖、砂糖、红糖及蔗糖制糕点,饮料及罐头甜食。
2、每日乳品用量不超过500g。
3、要尽量少吃精制及加工产品,例如速食米、马铃薯、白面粉等。
4、忌酒、戒烟。
预防措施:
本病可通过控制血糖维持在稳定范围内预防。
1、低血糖预防
(1)按时进食,生活规律化。不能延迟吃饭。若不得已延迟吃饭,应预先吃些饼干、水果或巧克力等食物。
(2)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正确用药,避免造成血糖降低。
(3)运动量保持恒定,避免空腹从事跑步等剧烈运动。
(4)积极治疗可能引起低血糖的疾病,如营养不足、心力衰竭等。
(5)顺产的产妇可在产程中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剖宫产的产妇可静脉补充葡萄糖。尽可能在产后30分钟给新生儿喂奶。重点关注早产儿、低体重儿等低血糖高危新生儿的血糖,不能经胃肠道喂养者可给10%葡萄糖静脉滴注。以预防新生儿低血糖。
2、高血糖预防
(1)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①合理饮食,控制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
②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③保持正常体重,注意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
④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
(2)对高危人群加强糖尿病筛查
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加强糖尿病筛查建议采用简易糖耐量(空腹及75g无水葡萄糖2小时)筛查。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应及早实行干预。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尽早和尽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压、纠正血脂紊乱和肥胖、戒烟等导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筛查对象包括:
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②年龄≥45岁,BMI≥24,既往有IGT或IFG者。
③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35mg/dl,即0.91mmol/L)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250mg/dl,即2.75mmol/L)者。
④有高血压(成人血压≥140/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⑤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kg)者;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
⑥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
⑦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