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疾病英文名称: emotional disorders with o...
养生
疾病名称: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emotional disorders with onset specific to childhood
疾病概述: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s with onset specific to childhood)是指以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焦虑、恐惧、强迫、羞怯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患,其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或伴有某些生理反应。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是生物学因素、儿童气质、个性特征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病可选择药物治疗、心理及行为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患者的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羞怯等
主要病因: 生物学因素、儿童气质或个性特征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
检查项目: CT、MRI、脑电图、精神评定量表
重要提醒: 本病会对患者的正常社会功能产生影响,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争取恢复正常生活。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是比较常见的儿童精神疾患,但目前为止较难获得详细、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家族中有成员患有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儿童,发病风险高,有胆小、依赖等个性特征的儿童也可能有较高的发病风险。
病因-总述:
目前关于本病病因的研究较少,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是生物学因素、儿童气质、个性特征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因-基本病因:
1、生物学因素
许多研究发现焦虑症具有家族聚集性。成人焦虑症患者的子女、儿童焦虑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焦虑症的风险均高于一般人群。父母的分离焦虑和社交恐怖障碍也可能增加子女的患病风险。还有研究提示儿童焦虑与五羟色胺、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多种神经递质有关。
2、气质与依恋
有研究表明难养型气质和启动缓慢型气质特点的儿童容易出现情绪障碍。此外,儿童的个性特征也与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相关,如胆小、依赖、过分追求完美等。
3、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与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果父母的人格特征、健康状态、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均有可能增加儿童患情绪障碍的风险。比如,过分苛求的父亲可能是患儿强迫、焦虑、恐怖的来源。焦虑障碍的父母会通过多种途径,包括自身的行为特点及教养方式等,增加儿童患情绪障碍的风险。不良的教育方式也与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有关。
症状-总述: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以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羞怯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会功能或伴有某些生理反应。常见的有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儿童社交恐惧症、儿童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癔症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
是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中的一种,是指儿童与其所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与其发育水平不相称的过度的焦虑情绪。比如:不能离开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在外玩耍;不能独自就寝;重复做有关分离的噩梦;拒绝上学或上幼儿园而要和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待在一起,当非要将他们分离时出现明显的焦虑。此外,还可伴躯体生理反应,如头痛、胃痛、睡眠障碍等。
2、儿童社交恐惧症
特发于童年的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与陌生人(包括同龄人)交往时,产生明显的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患儿遇到陌生的孩子或成人时,表现得过分胆小、紧张、害羞、害怕或尴尬,对自己的行为过分关注,并可能出现哭闹、不语,有社交回避行为。患儿还可伴发多种躯体症状,如脸红、口干、心慌、出汗、胃部不适等。患者与家人或熟悉者在一起时社交关系良好。
3、儿童恐惧症
儿童对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客观事物或处境(如黑暗、动物等)产生过分的恐惧,并出现回避、退缩行为。
4、广泛性焦虑障碍
患儿存在没有特定对象的广泛的焦虑。他们担心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对很多无关紧要或发生概率极低的事情都会产生过度的、不可控制的焦虑。患儿会担心自己的学习、健康、安全、未来等多个方面,会担心家庭是否会发生被盗或着火等意外事件,还会担心家人的健康安危等。他们总在预期最坏的可能性,而低估自已处理问题的能力或忽视发生偶然事件的极低概率。
5、强迫症
主要表现为多种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在强迫思维中,强迫性回忆和强迫性穷思竭虑等均较常见,并对儿童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产生较大影响。比如:患儿控制不住地回忆过去发生过的每一件事的细节;回忆过去看过的事物或听过歌曲等;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没完没了地想个究竟。在强迫行为中,强迫性洗涤或强迫性检查都较常见,患儿会反复洗手,反复核对,重复检查,这种行为常与怕脏、怕得病、怕做错事被惩罚有关。
6、癔症
最常见的是瘫痪、肢体无力、抽搐,也可见失语、失明等。
症状-并发症:
1、本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社交,可能引起学习、品行的异常,对工作、学习、社交活动等影响较大。
2、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等。
3、如果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甚至可能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可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具体表现为什么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2、让你害怕的是什么呢?
3、孩子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吗?
4、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治疗效果怎么样?
5、父母的关系好吗?性格这么样?
6、家属中有症状相似的患者吗?
7、这些症状对孩子的生活影响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疾病?
3、这种疾病严重吗?能治愈吗?
4、您觉得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治疗?
5、治疗周期多久?
6、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治疗后还有可能复发吗?
8、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羞怯等表现,影响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情况,然后可能选择CT、MRI、脑电图、精神评定量表等检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初步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检查有无明显的疾病征象,检查是否有明显的发育异常。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
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脑电图能将脑多数神经细胞活动电位或突触电位的电生理现象进行总和,医生可根据脑电图的异常改变了解患者有无癫痫等情况存在。
2、精神评定量表
医生会让患者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并统计患者最终的得分,根据分数所处的区间,分析患者的心理、智力状态,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是否有精神异常及严重程度。评定量表如汉密顿抑郁焦虑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可能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有无头部、咽喉等部位的异常,了解患者情况,有助于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异常表现出现的时间和变化情况,询问患者既往有无人际交往异常、敏感的个性或是不良的生活经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CT、MRI、脑电图、精神评定量表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应采用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及行为治疗。针对患者的发生原因以及个性特征选择适当的心理及行为治疗,如果效果无明显改善,也可选择药物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对于确实存在明显症状,经过其它治疗无明显改善的患儿,可选择药物治疗控制和缓解患者症状。
1、抗焦虑药
对减轻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具有良好效果,同时还有较好的镇静、帮助睡眠的作用。常用的药物包括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对于症状严重而上述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儿童,也可选用氯硝西泮等药物。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轻微,但需要经常反复服用的患者最好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
2、抗抑郁药
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具有较好的抗焦虑、抗抑郁、缓解强迫症状的作用,不良反应较小,可用于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可选择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等药物,具体的使用方法以及适用年龄请以医嘱为准。
治疗-相关药品:
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预后与患者的病情有关,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通常本病不会影响患者寿命。部分患者的病情也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退。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会功能。如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等,甚至发生伤害自身或他人的行为。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恢复正常生活。
日常-总述:
本病属精神心理疾病,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家属要多安慰鼓励患者,为患者提供适宜疾病康复的环境,同时,患者也要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本病不止需要对患儿进行心理支持护理,还需要帮助和支持父母,减少他们对孩子心理行为的过分介入和彼此的过分依赖行为。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2、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服药期间出现腹泻、消化不良、恶心、厌食、失眠、嗜睡等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要为患儿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保证患儿的营养供给和充足睡眠。
2、家长可以用一些患儿感兴趣的教材,要求患儿注意并正视对话人的面部。家长主动注视其目光,并逐渐延长注视时间,反复多次并及时给予强化。通过这些措施,使患儿对对方的存在、言语、目光等有所注意。
3、家长还可以让患儿模仿他人的动作,使其意识到别人的存在,帮助患儿的恢复。
4、家长还可以帮助患儿学习肢体性语言如点头、摇头等,给患儿做示范,让患儿去模仿,一直到患儿理解为止。
5、可以让患儿想满足某种要求时,锻炼患儿用语言来表达出来自己的愿望,提高患儿的语言交流能力。
6、可多进行户外活动,帮助患儿放松心情,多与人接触。
日常-病情监测:
1、家长注意监测患儿发育情况。
2、家长要注意监测患儿睡眠、饮食、情绪情况。
3、家长要特别关注患儿自伤、攻击风险。
饮食调理:
本病对于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补充优质蛋白质,可多吃瘦肉、牛奶。
2、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
3、定时定量用餐。
饮食禁忌:
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给孩子提供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可降低本病发病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