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疾病概述: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是指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持久地担心或相信...
养生
疾病名称: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疾病概述: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是指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持久地担心或相信机体有各种躯体症状,但症状相对较少,或完全不伴发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的一种精神障碍。症状可涉及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异常的皮肤感觉、性和月经方面的主诉,可伴有抑郁和焦虑情绪。由于经常接受治疗可致药物依赖或滥用(多为镇静剂和镇痛剂)。目前主要通过心理治疗,预后可存在个体差异。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打嗝、腹痛、泛酸、呕吐、恶心、瘙痒、烧灼感等
主要病因: 病因尚未明确
检查项目: 问诊、体格检查、心理量表
重要提醒: 该病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需积极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较为少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本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可单独受心理社会因素或生物学因素等影响,也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学因素。
病因-基本病因:
1、心理社会因素
(1)幼时受到父母过度的照顾、儿童期患病经历、创伤、长期与慢性疾病患者共同生活、生活中存在的现实冲突等可能是易患因素。
(2)因为躯体症状继发性获益,如在潜意识中为患者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突,因病而回避社会责任,并获得更多的关心、保护和照顾。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部分患者的起病为医源性。
(3)也受到社会、文化和种族因素的影响。如在东方文化中,由于躯体症状较精神障碍易于受别人接受,所以患者更趋于将心理症状归结于躯体原因。
2、生物学因素
(1)躯体形式障碍可有家族聚集性,约20%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女性一级亲属也符合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躯体形式障碍的家族聚集性可以受遗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的影响。
(2)有研究认为,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可能存在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失调。脑干网状结构维持意识状态,保持正常的注意和唤醒功能,过滤不必要的信息。当滤过功能失调后,过去不被患者感知的内脏器官活动被感知,致使注意力由外转向身体内部,加之情绪焦虑紧张时体内各种生理变化加剧(如神经内分泌、血液生化等改变),这些生理变化信息不断上传并被感受,就可能被患者感知为躯体不适或症状。
(3)在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疼痛性疾病、抑郁症和酒依赖发病率较一般人口高。
病因-危险因素:
具有内向、孤僻、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化十分关注等自恋倾向人格特征的人易出现躯体形式障碍。心理学家还发现,具有某些素质因素如偏执型、强迫性人格特征的人也易患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的症状主要为患者自觉不适,可涉及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患者的躯体症状主诉具有多样性、变异性的特点,本病患者自觉症状常在6个以下,病程在半年以上,又不足2年。
症状-典型症状:
1、胃肠道不适
为最常见的表现,如打嗝、腹痛、泛酸、呕吐、恶心等。
2、异常的皮肤感觉
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
3、性和月经方面
如性冷淡、勃起功能障碍、月经不调等。
症状-并发症:
患者可能由于反复不适,会出现焦虑、抑郁等。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要前往精神心理科就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需要做脑电图等特殊检查,请提前遵医嘱做好准备。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并提前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发现不适多久了?有就诊过吗?
3、都做过什么检查?结果怎样?
4、第一次出现症状前有发生什么吗?
5、您平时生活、工作压力大吗?
6、您的性格怎样?
7、和周围的亲戚朋友关系怎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些症状是什么引起的?
2、我的病情严重吗?
3、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吗?
4、能治好吗?
5、还会复发吗?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反复出现身体不适,又没有医学数据可支持该症状发生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结合患者的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做初步判断,然后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最后对病人评定HA-MA、HAMD、SAS、SDS、SCL-90、MMPI 及神经心理测验等,辅助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着重对患者主诉不适的系统进行检查,如检查皮肤是否出现损害,淋巴结是否肿大,腹部是否有肿块、压痛、反跳痛等,以排除躯体疾病。
检查-其他检查:
心理学量表:对病人评定HA-MA、HAMD、SAS、SDS、SCL-90、MMPI及神经心理测验,有助于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主诉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结合患者病史、辅助检查阴性结果以及社会生活模式,与躯体疾病、抑郁障碍、疑病障碍等鉴别后诊断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诊断-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
有些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病人常有一种夸大症状的趋势,使得躯体症状与疑病症状的区分颇为困难。
2、抑郁障碍
躯体化障碍通常伴以程度不等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如果抑郁和焦虑本身在严重度和持续时间上不足以诊断,则不需分开诊断。40岁以后发病的多种躯体症状可能是原发性抑郁障碍的早期表现。
3、疑病障碍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关注的重点是症状本身及症状的个别影响;而在疑病障碍,注意更多地指向潜在进行性的严重疾病过程及其致残后果。疑病障碍患者倾向于要求进行检查以确定或证实潜在疾病的性质,而躯体化障碍患者要求治疗以消除症状。在躯体化障碍中,常有药物过度使用,同时也存在长期不遵医嘱的情况;而疑病障碍患者害怕药物及其副作用,常频繁更换医生寻求保证。
4、妄想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的躯体妄想、抑郁障碍中的疑病妄想)
妄想障碍最典型的表现是信念具有怪异性质,躯体症状较少,较为恒定。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有研究认为,抗抑郁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比单用药物或心理治疗效果更好。
治疗-药物治疗:
针对患者躯体症状的药物治疗往往没有多大的效果。如果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对健康要求高,对躯体反应敏感,宜选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治疗为宜。
1、抗焦虑药常用苯二氮䓬类药物
常见药物有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地西泮、奥沙西泮、劳拉西泮等。
2、抗抑郁药
常见药物有阿米替林、氟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治疗-相关药品:
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地西泮、奥沙西泮、劳拉西泮、阿米替林、氟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放松行为治疗,鼓励患者参加愉悦活动,如瑜伽、冥想、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往往呈慢性、波动性病程,多则数年或几十年,随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的出现而波动,如急性起病,诱因明显,病前人格健康者预后较佳;起病缓慢,病程长,病前人格缺陷者治疗困难、预后差。
预后-危害性:
1、该病患者过多使用医疗资源,给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
2、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后-治愈性:
正规有效治疗后通常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预后-治愈率:
暂无相关研究数据。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帮助患者克服疾患;用药时应按时按量,谨遵医嘱;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1、家属要以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去鼓励患者,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督促患者多与外界交往,在社交和工作学习中找到乐趣。
2、对患者多给予积极正性的肯定、鼓励,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鼓励患者多参加工娱活动,比如听音乐、打球、看书、做游戏等等,以转移其自我中心观念,松驰其焦虑、恐惧、紧张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药物用量,以免影响疗效,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加强安全护理,避免环境中的危险品及其他不安全因素。
2、帮助患者学会放松,如慢跑、静坐、太极拳及利用生物反馈仪训练肌肉放松。
日常-复诊须知:
严格遵医嘱复诊,复诊时需携带病历及相关的资料。
饮食调理:
饮食对本病无特殊影响,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肉类等。
饮食禁忌:
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同时忌烟酒、浓茶、咖啡等。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以下方法可降低本病发病风险。
1、平时可以多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下棋、画画、写毛笔字、打羽毛球等。
2、若感到自我压力较大时,要及时与身边的人沟通,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