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细菌皮肤病疾病英文名称: bacterial skin diseases疾病概述: 细菌...
养生
疾病名称: 细菌皮肤病
疾病英文名称: bacterial skin diseases
疾病概述:
细菌学皮肤病(bacterial skin diseases)是指细菌感染所致皮肤及其附属器疾病。其中主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本病可发生于全身,多见于头、面、手等暴露部位,临床表现为局部的丘疹,伴有红、肿、热、痛、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严重的菌血症或脓毒血症,可危害患者生命,故一经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丘疹、红肿、发热、疼痛、化脓
主要病因: 由细菌感染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脓液涂片
重要提醒: 为避免加重病情,一经确诊,应积极进行治疗。
临床分类:
1、按菌种分类
(1)球菌性皮肤病:由化脓性球菌所引起,简称脓皮病,常见有脓疱疮、疖、毛囊炎、脑膜炎球菌疹、猩红热、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
(2)杆菌性皮肤病:杆菌引起的皮肤病主要有皮肤结核、麻风,其他如伤寒、副伤寒、炭疽、类丹毒、鼠疫等。
2、按病程分类
(1)急性皮肤病:大多数细菌性,尤其是球菌性皮肤病都属急性发作,病程短。
(2)慢性皮肤病:少数如皮肤结核、麻风等。
3、按发病机制分类
(1)直接致病:如毛囊炎、疖、脓疱疮及部分结核疹等,是由细菌在侵入部位直接引起的病变。
(2)间接致病:如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以及大多数结核疹病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变态反应(对细菌产物过敏)或中毒反应(细菌毒素导致损害)。
但是在临床上情况复杂,病情多变,直接或间接致病不是绝对的,应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流行病学-传染性:
细菌皮肤病的部分类型可传染,如脓包疮、麻风等。
流行病学-传染源:
细菌皮肤病中的脓包疮传染源多为患病者自身;而麻风的传染源为患病者及带菌者,另外,犰狳和松鼠也可为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细菌皮肤病中脓包疮可通过接触传播和自身接种传播;麻风可通过飞沫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该病暂无权威的发病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病因-总述:
正常皮肤菌群包括需氧球菌、需氧和厌氧的棒状杆菌、革兰阴性细菌等。它们通过与病原微生物的生态学竞争以及水解皮肤脂质产生脂肪酸以保护皮肤免受感染,从而使皮肤与菌群间形成生态学平衡。当这种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发生各类感染性皮肤病。
病因-基本病因:
细菌性皮肤病可分为球菌性和杆菌性两类,前者主要由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所致,多发生在正常皮肤上,故又称原发感染(如脓疱疮、疖、痈等);后者分为特异性感染(如皮肤结核和麻风)和非特异性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等所致皮肤感染),其中非特异性感染常发生在原有皮肤病变的基础上,故又称继发感染。
病因-危险因素:
出现以下情况,会增加细菌性皮肤病发生的风险:
1、化脓性细菌在皮肤上大量生长繁殖或接触到外来毒力较强的菌株。
2、皮肤损伤如痱子、特应性皮炎、湿疹、虫咬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因瘙痒而反复搔抓,使表皮受到破坏,致使化脓菌易于入侵。
3、代谢失调、营养不良、慢性传染病等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如糖尿病、结核病患者,易发生疖及毛囊炎。
4、小儿皮肤薄嫩,发育未健全,抵抗力差,亦较易受细菌感染。
5、在免疫抑制、免疫缺陷时,脓皮病及脓肿是最常见的皮肤表现。可见于化疗、放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慢性肉芽肿病、Chediak-Higashi综合征、C3缺乏、C3高分解代谢、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免疫缺陷与胸腺瘤、Wiskott-Aldrich综合征等患者。
症状-总述:
细菌性皮肤病可发生于全身皮肤,多见于头、面、手部等暴露部位,临床上常表现为感染部位的红、肿、热、痛、脓。
症状-并发症:
细菌进入血液可导致菌血症或脓毒血症。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脓。
2、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应到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皮肤检查,建议患者穿宽松的衣服。
3、若近期患者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患者曾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用什么药物吗?
8、周围与您接触的人有类似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病史,而后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情况后,会让患者进行血常规、脓液涂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指导后期用药。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主要通过观察皮损的部位、范围、数目、大小、形态、颜色、分布特点及有无鳞屑等表现,以获得皮损的基本情况。
2、触诊
医生会先消毒双手,而后通过触摸的方式检查患者皮肤情况,了解皮损的质地、硬度、有无压痛等。然后将检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初步推断机体可能患有的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若白细胞升高,提示存在感染。
2、脓液涂片检查
取皮肤损害处的脓液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可确定具体致病菌。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既往的病史,皮肤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脓的表现,结合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一般不难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杀菌、止痒、保持干燥为原则。先明确病因,针对性的局部或全身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杀菌。另外,还可使用清洁剂清除分泌物,以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
治疗-药物治疗:
1、外用杀菌药
常用的有新霉素、红霉素、杆菌肽、莫匹罗星、夫西地酸、磷霉素等外用制剂。
2、全身抗生素
当患者皮损广泛,伴有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或全身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时,除局部外用杀菌药物外,可全身加用抗生素,常用的有苯唑西林、四环素族、卡那霉素、林可霉素、交沙霉素、头孢菌素等。
治疗-相关药品:
新霉素、红霉素、杆菌肽、莫匹罗星、夫西地酸、磷霉素、苯唑西林、卡那霉素、林可霉素、交沙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可用清洁剂,如1∶8000高锰酸钾、3%硼酸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清除皮损上分泌物等,保持皮面干燥。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细菌皮肤病的治疗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细菌皮肤病的预后与致病菌种类、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经过正规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危害性:
1、若治疗不正规或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菌血症或脓毒血症,可危及患者生命。
2、由于本病常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影响患者外貌美观,可能使患者出现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
预后-自愈性:
部分免疫力强的患者可不经治疗治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通过治疗实现治愈。
预后-治愈率:
本病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可治愈。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但有可能再次感染。
日常-总述:
日常注意皮肤护理,同时保持平稳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遵医嘱正确用药,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另外,传染性疾病患者需注意自我隔离。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一些迁延、反复的细菌皮肤病,可能使患者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另外,本病常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影响患者外貌美观,可使患者产生抑郁、自卑等心理。
2、护理要点
(1)患者应积极向医生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过程等,以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家属应在生活方面多帮助和支持患者,多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照医嘱使用药物,禁止中途停药、换药,以免加重病情或影响治疗效果。若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居室环境整洁、干爽、温暖,避免潮湿,以防刺激皮肤加重不适。
2、注意皮肤保护,避免搔抓,防止皮肤受损引发皮肤感染等不良情况。
3、贴身内衣选择纯棉衣物,减少衣服与皮肤摩擦阻力。
4、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5、适当参加户外运动,如慢跑、快走等,以增强抵抗力。
6、脓疱疮、麻风等患者需注意自我隔离,不与他人接触或共用物品。
饮食调理:
本病通常无其他饮食特殊禁忌或推荐。日常合理膳食,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证机体营养物质摄入充足。
饮食建议:
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肉类等。
饮食禁忌:
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通过以下方法可以减少细菌皮肤病的发病几率。
1、注意皮肤卫生,所用衣服用具清洗消毒。
2、避免搔抓皮肤。
3、对痱子及各种瘙痒性皮肤病,及时治疗。
4、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