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胆道蛔虫症疾病别名: 小儿胆道蛔虫病疾病概述: 小儿胆道蛔虫症是指小儿由于饥饿、胃酸...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胆道蛔虫症
疾病别名: 小儿胆道蛔虫病
疾病概述:
小儿胆道蛔虫症是指小儿由于饥饿、胃酸降低或驱虫不当等因素,蛔虫钻入胆道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典型症状为突然发生剑突下钻顶样绞痛,伴右肩或左肩部放射痛,合并胆道感染时可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随着饮食习惯和卫生设施的改善,肠道蛔虫病和胆道蛔虫症已很少见,但在欠发达地区仍为常见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感染性疾病科、肝胆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胆囊
常见症状: 剑突下钻顶样绞痛、肩部放射痛、寒战、高热
主要病因: 饥饿、胃酸降低、驱虫不当
检查项目: 血常规、体液检查、排出物检查、B超检查、胃肠X线钡餐、十二指肠镜检查
重要提醒: 患有蛔虫病的患者在治疗时一定要确保治愈后再停药,以免诱发胆道蛔虫病。
流行病学-发病率:
随着饮食习惯和卫生设施的改善,目前小儿胆道蛔虫症已很少见,但在欠发达地区仍为常见病。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农村。
病因-总述:
蛔虫是常见的寄生虫,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蛔虫通常寄居在人体小肠的中段,当蛔虫寄生环境变化时而发生窜动,向上游动至十二指肠,便有可能进入胆道。
病因-基本病因:
1、蛔虫有喜碱厌酸的特性,胃酸度降低时蛔虫便可因其寄生环境的变化而向上游动至十二指肠,儿童和孕妇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其胃酸度低有关。
2、蛔虫有钻孔特性,上行游动至十二指肠时可经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胆道,特别在Oddi括约肌收缩功能失调时,蛔虫更易钻入胆道。
3、全身或局部环境改变,如发热、呕吐、腹泻及饮酒等可刺激蛔虫活动,上行至十二指肠进入胆道。
4、驱蛔虫药应用不当,可刺激蛔虫钻入胆道。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剑突下钻顶样绞痛,伴右肩或左肩部放射痛。痛时哭叫打滚,屈体弯腰、出冷汗,面色苍白。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可吐出胆汁或蛔虫。阵痛之后仍留微痛,患儿异常疲乏。
症状-并发症:
蛔虫进入胆道后不一定立即出现并发症,只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胆道发生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时才可能出现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如下:
1、胆道感染
患儿除右上腹绞痛外,常伴寒战、高热、黄疸、腹胀加剧。查体右上腹压痛范围扩大,并有肌紧张。如出现胆道梗阻,可扪及肿大的胆囊。急性胆囊炎时,墨菲征阳性。
2、急性胰腺炎
由于蛔虫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及虫体堵塞,造成胆汁和胰液引流不畅,使感染的胆汁和(或)胰液逆流入胰管而激活胰酶,引起急性胰腺炎;虫体钻入胰管可引起坏死性胰腺炎;虫卵沉积于胰管引起炎症、纤维化,可致慢性胰腺炎。
3、其他
个别患儿,蛔虫可直接深入肝脏引起出血、脓肿或虫体钙化。其他还包括胆道大出血、胆结石、胆囊破裂、胆汁性腹膜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肠穿孔等。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于儿科、感染科就诊。
3、需手术治疗者可至肝胆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都有哪些不适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以前有过胃肠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3、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4、家人有类似症状吗?
5、有消化道疾病的家族史吗?
6、平时饮食怎样?有吃不干净的食物、生的食物吗?
7、大便平时正常吗?有没有在大便时排出过虫体?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寄生虫感染吗?
2、导致孩子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情况严重吗?会传染吗?
4、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5、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根治吗?会复发吗?
6、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7、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若出现剑突下钻顶样绞痛、肩部放射痛、寒战、高热等表现,应尽快就医。医生会首先对患儿进行腹部检查,其次进行血常规、体液及排出物检查、B超检查、胃肠X线钡餐、十二指肠镜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主要是对患儿的腹部进行检查,患儿腹部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或仅有右上腹压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嗜酸粒细胞多增高,合并感染时白细胞增高。
2、体液及排出物检查
呕吐物、十二指肠引流液、胆汁或粪便中可查见蛔虫卵。
3、其他
(1)合并胰腺炎时,血、尿淀粉酶升高。
(2)胆管感染严重或继发败血症时,血培养阳性及肝功能受损。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蛔虫超声图像特点为胆管扩张;在扩张的胆管内出现长条平行回声带,前缘圆钝,边沿光滑,系由蛔虫体形成;如虫体活动时可见蠕动;蛔虫死后萎缩虫体易与胆管结石混淆。
2、胃肠X线钡餐
在胃肠X线钡餐检查中,十二指肠可显示有蛔虫的条状透明影。
3、十二指肠镜检查
可在十二指肠部看到蛔虫,或嵌顿于乳头处的蛔虫。
4、其他
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有助于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的病史、典型症状及相关的检查等可以确诊。医生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还需要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胰腺炎
腹痛常为持续性剧痛,位于上腹或偏左,向腰背部放射、无钻顶感,腹部体征明显。血清淀粉酶可明显增高。但要注意胆道蛔虫症合并急性胰腺炎存在。
2、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起病相对缓慢,腹痛多为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位于右季肋区或剑突下,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没有胆道蛔虫症时严重,呕吐相对较少发生,腹部查体时右上腹压痛明显,可有肌紧张和反跳痛,B超可资鉴别。
3、消化性溃疡
穿孔多有长年消化道症状,发病也急骤,但上腹剧痛可很快波及全腹,为持续性疼痛,查体腹膜炎体征显著。X线检查50%患儿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4、急性胃肠炎
多有不洁饮食史,可有阵发性腹部绞痛,并恶心、呕吐,其疼痛程度没有胆道蛔虫症时剧烈,位置也多在脐周或偏上,腹部查体无明显压痛点,听诊肠鸣亢进。
治疗-治疗原则:
胆道蛔虫症的治疗原则是解痉、镇痛、利胆、驱虫、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调,治疗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氧气驱虫。
治疗-药物治疗:
1、解痉镇痛药
可口服或注射阿托品等胆碱能阻滞剂,必要时可用哌替啶止痛。
2、驱虫药
常用的驱虫药物包括左旋咪唑、甲苯咪唑、阿苯达唑、柠檬酸哌嗪等。但阿苯达唑小于2岁者慎用。
3、抗生素
多为大肠埃希菌感染,应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甲硝唑、替硝唑等。
治疗-相关药品:
阿托品、哌替啶、左旋咪唑、甲苯咪唑、阿苯达唑、柠檬酸哌嗪、甲硝唑、替硝唑
治疗-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持久不缓解者,必要时可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切开胆总管的方式,探查、取虫和引流,取出虫后可直接缝合胆总管。在手术治疗的同时也需要驱虫治疗,防止胆道虫复发。
治疗-其他治疗:
还可采用氧气驱虫进行治疗,治疗方式是将插入鼻胃管之后,缓慢地一次性注入氧气。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小儿胆道蛔虫症的预后主要与治疗干预是否及时有关,一般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胆道感染、肝脓肿、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
预后-治愈性:
本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改善症状,甚至可将体内蛔虫完全去除。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用药时应按时按量,谨遵医嘱;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出院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本病发作时疼痛难忍,此时家长应及时安慰患者,帮助患者缓解恐惧、焦虑的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药物用量,以免影响疗效,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加强卫生教育,做好蛔虫的普查以及相应的驱虫工作。
2、改善饮食习惯,不吃生食、饮生水。
3、加强生活卫生管理,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切生肉和熟食的刀、砧板要分开。
日常-复诊须知:
定期随诊复查,了解肝功能变化及病情复发情况。
饮食调理:
本病的发生常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蛔虫是喜碱恶酸的,患有胆道蛔虫症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适当的多食酸性流食,如酸牛奶、酸梅汤,或者食醋加红糖。这样可增加胃液酸度,既可防止下部肠管内的蛔虫上窜,又可使已钻入胆管内的蛔虫活动能力下降,以致被胆道排出。
2、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喝生水,蔬菜要洗净煮熟,水果应洗净或削皮后吃。
饮食禁忌:
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不喝生水。
预防措施:
本病可通过以下方式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物一定要彻底煮熟再食用,水果尽量削皮后再吃。
2、患有蛔虫病的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在治疗时严格遵医嘱用药,确保治愈后再停药,以免诱发胆道蛔虫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