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疾病概述: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一组以心排血量下降、外周脏器灌注不...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疾病概述: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一组以心排血量下降、外周脏器灌注不足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在各种疾病导致心功能障碍时均可出现,多发生于较大的心脏手术后,是导致心脏手术后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儿可有心动过速、低血压、少尿、烦躁、呼吸急促等表现。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心血管内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常见症状: 心动过速、低血压、少尿、烦躁、呼吸急促
主要病因: 低氧血症、酸中毒、补液不足、心包压塞、心肌保护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超声波
重要提醒: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患儿宜早期诊治,避免低心排出量持续存在,出现严重并发症。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参考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多发生于心脏手术后的小儿。
病因-总述: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小儿心脏手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术前、术中和术后引起的心脏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后负荷异常等均可导致本病。体外循环术时间长、心脏畸形、术前患儿的心功能较差、年龄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本病发生风险增加。
病因-基本病因:
1、术前
术前各种原因导致心功能严重受损、心功能障碍,可引起心肌收缩功能不良。
2、术中
心肌保护差,再血管化不完全,冠状动脉气,瓣膜手术阻塞冠状动脉,瓣膜病或法洛四联症等先心病矫形术后损伤心肌功能等,都可以引起心肌收缩力降低。
3、术后
(1)泵衰竭收缩力减弱:心肌顿抑,心肌保护差,缺血再灌注损伤;冠脉痉率导致心肌缺血;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高钾血症;使用丙泊酚、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心律失常如快速心律失常使心脏充盈时间减少,心动过缓,房颤、房扑,交界性心律等室上性心律失常及VV1起搏器使心房失去收缩功能,室速、室颤等室性心律失常。
(2)左室前负荷减少:低血容量(出血、多尿、补液不足);血管扩张(复温,使用血管扩张药、镇静药);右心室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其他如感染药物或血制品过敏,鱼精蛋白反应,肾上腺功能不全。
(3)后负荷增加:血管过度收缩(低体温,使用血管收缩药);液体过多,心室膨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充气时机错误;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后左室流出道梗阻(瓣架或瓣叶组织梗阻)。
病因-危险因素:
1、体外循环(CPB)术时间长
CPB时间越长,心肌缺血、缺氧时间越长,可导致严重的心肌结构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完整性遭到破坏,恢复血流灌注后大量水、电解质短时间内进入细胞,可加重心肌水肿,使心内膜下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内膜下氧的供需失衡进一步加重,最终发生内膜下出血坏死导致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2、心脏畸形
畸形越复杂,手术及CPB耗时长,心肌缺血时间越长,且容易出现畸形矫正不满意,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风险增加。
3、术前患儿的心功能较差
术前心功能较差的患儿全身状况差,重要脏器均有不同程度障碍,易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4、年龄
年龄小的患儿多因喂养困难,易导致低体质量和低血红蛋白小细胞性贫血,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术后易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症状-总述: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可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儿可有心动过速、低血压、少尿、烦躁、呼吸急促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心动过速
患儿可出现心跳次数增加,一般>90次/分。
2、低血压
患儿可出现血压降低,通常平均动脉压<60mmHg。
3、少尿
患儿可出现尿量减少,一般尿量<1ml/(kg·h)。
4、其他
患儿早期可出现不安、烦躁,皮肤苍白、潮湿,肢体末梢湿冷,呼吸急促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1、心源性休克
心排出量继续下降,可发生心源性休克。患儿的血压骤降,可出现频死的恐惧感、心悸、全身冷汗、脉搏减弱等症状。
2、心力衰竭
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倦怠、乏力、运动耐量下降、下肢和腹部水肿等症状。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病情平稳者,可于儿科、心血管内科治疗。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着便于穿脱的衣服,方便检查。
3、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应提前做好空腹准备。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目前都有哪些异常表现?
2、您出现症状多久了?
3、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什么原因会导致症状的加重或减轻?
4、因为什么病做的心脏手术?
5、平时的生活习惯怎么样?
6、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会有生命危险吗?
2、是什么原因可能导致了孩子的症状?
3、现在需要做什么检查呢?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您比较推荐哪种呢?
5、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6、这些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治愈后会不会影响之后的生活呢?
8、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9、需要复查吗?大概多久一次呢?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心动过速、低血压、少尿、烦躁、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变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超声波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以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听诊
医生主要会对患儿的心脏进行体格检查,了解心脏的形态、大小有无变化,通过心脏听诊闻及的心率、心律、心音、杂音等,初步了解心脏病变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观察血细胞计数,能够明确患儿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有助于了解患儿的整体情况。
2、血生化
可以了解患儿有无电解质紊乱及肝肾功能损伤等。
3、血气分析
血气分析是检测肺换气功能的重要项目,主要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标准碱、缓冲碱、剩余碱,可判断出有无缺氧及其程度,有无酸碱失衡及其失衡的类型、程度等。本病患儿常有代谢性酸中毒,pH<7.4。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可将心脏的电活动显示为纸上的描记曲线,有助于了解心脏病变情况及诊断心律失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波
有助于心包填塞的诊断。
2、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心脏结构变化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助于了解心脏病变情况,患儿可出现心脏功能下降,心肌收缩不全。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儿出现心动过速、低血压、少尿、烦躁、呼吸急促等低心排出量症状,并结合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超声波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调节心率、调节心脏前后负荷和增强心肌收缩力。应积极明确病因,以纠正导致低心排出量的可逆因素。可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氯化钙等药物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应给予吸氧治疗,合并呼吸功能不全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治疗-药物治疗:
1、调节心率
(1)心率缓慢者需静脉注射阿托品等抗副交感神经药物,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以使心率增快,增加心排血量。
(2)室性心动过速患儿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
2、调节心脏前负荷
心脏的前负荷是指左室舒张末压,即在一般情况下,增加回心血量能增加心排量。首先是输血补液增加血容量,从而增高心室充盈压。
3、增强心肌收缩力
在适当的扩充血容量后,低心排出量如不改善则需应用增进心肌收缩力的药物。
(1)静脉注射氯化钙可有即刻效应,但作用短暂;
(2)心率增快的患儿,如血钾不低,可静注毛花苷C;
(3)多巴胺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心率,改善心排血量。
4、减低左心后负荷
血管扩张剂可以减低动脉的顺应性和小动脉的阻力,从而增加心排量。常用药物如硝普钠等。
治疗-相关药品:
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氯化钙、毛花苷C、多巴胺、硝普钠
治疗-手术治疗:
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多需应用起搏器增快心率。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预后与低心排出量的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治疗不及时,低心排出量继续发展,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若诊治不当,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多种并发症,影响心脏功能,威胁生命健康。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积极手术等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心脏功能。
日常-总述:
本病是一种危急的心脏疾病,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死亡。家属应给与患者爱与关心,帮助患者保持平稳的心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遵医嘱正确用药,并注意监测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患儿因疾病不适易哭闹,家属应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陪伴患者,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的情绪。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有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
2、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3、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4、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服用缓泻剂。
5、保持轻松、乐观、稳定的心态,避免紧张、激动等情绪刺激。
日常-病情监测:
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心律、咳嗽、咳痰、末梢循环、神志、尿量等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患儿心功能。
饮食调理:
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食多餐,避免加重心脏负担。限制食盐量和饮水量。科学合理的饮食能够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
饮食建议:
1、婴幼儿时期
婴幼儿主要通过乳制品、辅食等来保证营养的摄入,通常建议母乳喂养。
(1)乳母宜多食富含糖、蛋白、脂肪和维生素的食物。蛋白类的食物宜选吃新鲜的鱿鱼、青鱼、生鱼、鸡蛋瘦肉、家禽、动物内脏(如肝脏)等;维生素类食物如菠菜、黄豆、西红柿、苹果、柑橙、梨子等;同时,还要多喝汤水,如鱼汤、猪骨汤等等,以补充乳汁的分泌量。
(2)为了保证患者的营养充足,6个月后可逐渐添加辅食。添加辅食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从稀到稠,避免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皮肤过敏等身体不适,可选择浓米汤、糊类食物、蔬菜泥、苹果泥、豆腐、蛋黄等食品。
2、可自主进食的患者
(1)建议给予低脂、低盐、低热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
(2)注意补充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包括钾、镁等),如香蕉、橙、橘子、枣、山楂、苋菜、玉米须、干蘑菇、马齿苋等,以保护心肌功能。
(3)适量摄取蛋白质。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和烟酒等。
2、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蛋黄、螃蟹、鱼子等。
3、出现严重心力衰竭或严重水肿时应限制食盐量和饮水量。
4、少吃各种甜食,如巧克力、糖果、含糖糕点等,以免增加患者的消化负担。
饮食-其他注意:
1、患儿吃奶时往往易气促乏力而停止吮吸,且易呛咳和出汗多,喂奶时可用滴管滴入。
2、喂奶后应拍嗝后轻轻放下,可侧卧位以防止胃食道反流、呕吐等引起窒息。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心脏术后严格做好病情监测,早发现、早干预,有利于本病预后。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