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肝衰竭疾病别名: 小儿重症肝炎、小儿爆发性肝炎疾病概述: 小儿肝衰竭又称小儿重症肝炎...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肝衰竭
疾病别名: 小儿重症肝炎、小儿爆发性肝炎
疾病概述:
小儿肝衰竭又称小儿重症肝炎、小儿爆发性肝炎,指有或无慢性肝病基础的患儿出现严重急性肝功能损害,伴或不伴肝细胞坏死有关的脑病,具有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患儿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以及腹水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暂无确切参考资料表明本病与遗传的关系
就诊科室: 小儿科、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常见症状: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腹水、烦躁、出血
主要病因: 巨细胞或EB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药物中毒、毒蛇咬伤、严重复合创伤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病原学检测、血清胆红素、酶胆分离、血氨基酸测定、前白蛋白测定、甲胎蛋白测定、凝血象检查、超声、脑电图、肝活体组织检查
重要提醒: 小儿肝衰竭患儿宜早期诊治,避免发生并发症。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参考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参考资料。
病因-总述:
小儿肝衰竭的病因较多,感染、中毒、遗传性代谢缺陷等均可以导致本病。其中以不明原因肝衰竭、非嗜肝病毒(巨细胞或EB病毒)感染相关肝衰竭以及HBV(乙肝)相关性肝衰竭最为常见。
病因-基本病因:
1、感染
病毒性肝炎占首位,近年来以乙型肝炎病毒所致者明显增多。此外,EB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可引起。
2、中毒
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对乙酰氨基酚和四环素等药物中毒,毒蕈等食物中毒以及四氯化碳等化学物中毒,毒蛇咬伤等。
3、遗传性代谢缺陷
少数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酪氨酸血症和糖原累积症Ⅳ型等也可以发生肝功能衰竭。
4、其他
(1)严重复合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败血症、缺血缺氧性损害、各种原因的休克等。
(2)其他侵犯肝脏的疾病如恶性增生性组织细胞病、郎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症状-总述:
小儿肝衰竭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肝损害、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颅内压增高、出血等,由于病因不同,还存在原发病的症状。患儿常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腹水、烦躁、出血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进行性肝损害
(1)患儿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腹胀、腹泻等;
(2)黄疸迅速加深,一般均为中度以上;
(3)可能由于儿童肝脏网状支架不易塌陷,肝脏反应性增生较快,早期可出现肝脏肿大,随病情进展,肝脏进行性缩小,尤以肝右叶明显,病情加重后肝萎缩进展极快,少数伴有脾脏增大;
(4)较易出现水肿及腹水,严重者呼气有肝臭味,是晚期预后不良的征兆。
2、颅内压增高
多数患儿伴有脑水肿,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婴儿眼神呆滞、尖叫、烦躁、呕吐、前囟隆起;年长患儿可有剧烈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血压增高、惊厥及意识障碍。伴有肢体僵直旋扭,病理反射阳性。由于脑循环障碍产生高热、过高热,周围血管收缩致使皮肤苍白、肢端青紫、发凉。发生颞叶沟回疝时,两侧瞳孔不等大;发生枕骨大孔疝时,双侧瞳孔散大,呼吸节律不齐,甚至暂停。
3、出血现象
患儿可有不同程度出血。轻者为皮肤黏膜出血或渗血,鼻出血及齿龈出血较常见;严重时内脏出血,以消化道出血发生最多,可呕血或便鲜血,也可吐咖啡样物及排柏油样便,常因一次出血量很多而导致休克,或加重肝性脑病;也可有其他部位出血如咯血、血尿或颅内出血等。
4、肝性脑病
(1)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如过分烦躁,语言重复,或说一些与当时环境无关的话,或出现与平时习惯不同的便溺现象等,可有扑翼样震颤。
(2)昏迷前期:精神神经方面异常,前驱期症状加重,以意识错乱、 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有明显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明显,扑翼样震颤和脑电图异常。有肝臭。
(3)木僵期:以昏睡和严重精神错乱为主,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
(4)昏迷期:神志不清,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不适体位和疼痛刺激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散大,可换气过度及阵发性惊厥。
(5)苏醒期:逐渐好转,能回答问题。
症状-并发症:
可并发低钾血症、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以及低血糖、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就医-就诊科室:
1、病情平稳者需于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2、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超声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都有哪些异常表现?
2、什么时候出现的?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3、还有发现其他异常的表现吗?
4、以前有过类似的症状吗?
5、孩子有肝脏、胆囊疾病吗?
6、孩子饮食习惯怎么样?
7、近期有没有服用什么药物?
8、最近有没有感染?
9、亲属中有没有肝病?
10、孩子出生时情况怎样?母亲孕期有什么异常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可能是什么原因?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您比较推荐哪种呢?需要住院吗?
5、药物治疗需要注意什么?手术有风险吗?治疗效果怎么样?
6、这些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孩子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会不会传染?
9、日常要注意什么?
10、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大概需要复查哪些内容?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腹水、烦躁、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变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血清胆红素、酶胆分离、血氨基酸测定、前白蛋白测定、甲胎蛋白测定、凝血象检查、超声、脑电图、肝活体组织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会观察患儿的巩膜、皮肤等有无黄染以及黄染程度,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触诊
医生会对患者的腹部进行触诊检查,了解肝脏、脾脏的大小有无变化。
3、其他
医生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进行检查,了解有无发生肝性脑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
血清总胆红素一般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2、酶胆分离
重症肝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显著下降,与胆红素上升呈分离现象,即“酶胆分离”。因丙氨酸转氨酶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浆内,当肝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时,线粒体也受累,血中丙氨酸转氨酶则降低;谷草转氨酶分布于肝细胞浆及线粒体内,线粒体遭破坏后,谷草转氨酶释出进入血液循环,血中浓度增高且大于谷丙转氨酶,改变了丙氨酸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比值,监测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对判断肝细胞损伤有重要意义,比值减小表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3、血氨基酸测定
游离色氨酸明显增高,对促进肝性脑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4、 前白蛋白测定
可早期反应肝衰竭。通过电泳测定进行动态观察,若持续低水平并日渐下降,则预后不良。
5、甲胎蛋白(AFP)测定
表示肝细胞再生能力旺盛,见于正常新生儿或肝癌患者。肝损伤后有肝细胞再生时AFP亦呈阳性。若肝细胞进行性坏死时AFP由阴性转为阳性,浓度逐渐升高,表明有肝细胞再生,预后良好。
6、凝血象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对诊断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7、病原学检测
应用酶联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病毒性肝炎相关抗原或抗体,或DNA探针杂交检测病毒核酸确定病原,必要时通过肝脏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病毒抗原和病毒核酸。对并发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应多次进行血培养等检查。
检查-病理检查:
采用1s针刺负压吸引技术进行肝活体组织检查,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对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病能协助确诊,或有助于判断预后。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有广泛严重坏死者预后不佳;细胞肿胀型者预后较好。
检查-其他检查:
脑电图检查有助于了解脑部损伤情况,肝性脑病早期,患者即表现特异性脑电图波形,如慢波、三相波,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助于早期发现肝性脑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监测肝、脾、胆囊、胆管等器官大小、形态,及有无腹水、肿物等。有助于了解病变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如患儿有肝脏受损害或接触毒物、药物等病史,临床出现消化道症状加重、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及脑病征象和出血等,应考虑存在肝衰竭。早期诊断应结合血清学、超声波、脑电图等辅助检查。
治疗-治疗原则:
小儿肝衰竭需加强基础支持疗法,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抓紧在患儿昏迷前期及时处理,有可能提高存活率。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治疗等,必要时可行肝移植手术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严密隔离,患儿应住隔离病室,病室应消毒,专人护理。
2、调整饮食,消化道症状明显者,应限制蛋白质(尤其动物蛋白质)的摄入;有昏迷前征象者则应严格禁食,其时间应根据病情而异,一般为3-5天,昏迷情况好转后逐渐进食,先从少量碳水化合物开始,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蛋白质食物。适量给予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及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以补充营养。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低钾、低钙、低镁者应及时纠正。根据血钠测定,若无明显低钠,则不宜过多补充钠盐。
治疗-药物治疗:
1、促进肝细胞再生
(1)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G-I疗法):有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高氨血症和调整氨基酸代谢平衡的作用。
(2)人血白蛋白或血浆:肝衰竭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发生障碍,输入人血白蛋白有助于肝细胞再生,并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腹水和脑水肿; 白蛋白还可结合胆红素,减轻高胆红素血症。输入新鲜血浆可补充调理素和补体,增强抗感染能力。
(3)其他:还可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
2、免疫调节治疗
胸腺素可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合并严重感染。
3、消化道出血的防治
(1)补充凝血因子:注射维生素K1,输注凝血酶复合因子对由凝血因子减少所致之出血为较有效的措施。
(2)输新鲜血或血浆:用以补充凝血因子及丢失的血容量。
(3)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若证实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之出血,应以肝素治疗。
(4)止血:常用药物如神经垂体素、奥美拉唑、奥曲肽等。
4、改善微循环:
山莨菪碱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微血管作用,能明显改善微循环,减轻肝细胞损伤。
治疗-相关药品: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人血白蛋白、血浆、促肝细胞生长素、胸腺素、维生素K1、凝血酶复合因子、肝素、神经垂体素、奥美拉唑、奥曲肽、山莨菪碱。
治疗-手术治疗:
必要时可酌情行肝移植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肝衰竭患儿的存活率。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小儿肝衰竭的预后与病因、年龄、临床分型、临床分期、酶胆分离现象、并发症和肝性脑病等多种因素有关。经积极综合治疗措施,防止发生并发症可使患儿病情稳定存活,比成人的预后稍好。
预后-危害性:
若诊治不当,可能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继发感染等多种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威胁生命健康。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及时有效治疗,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日常-总述:
小儿肝衰竭患者需重视日常护理,患者应注意休息,适当活动,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遵医嘱正确用药,定期复诊,以便医生能够及时了解病情进展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避免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良反应。
2、用药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恶心、呕吐、瘙痒、口干、头痛等不良反应,应注意观察,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养,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以增强抵抗力。
2、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衰竭患者应严格隔离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长期卧床的患者,应保持衣服清洁,勤翻身,避免褥疮形成。
日常-病情监测:
肝衰竭易合并肝性脑病,要密切监测患儿精神状态,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的出现。
饮食调理:
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要合理、均衡的分配营养物质,保证有足够的能量摄入,控制蛋白质和食盐的摄入。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供给营养应以糖类为主,以减少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并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以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提高肝的解毒功能。
2、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有出血倾向者应补足维生素K。
饮食禁忌:
1、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在发病开始数天内禁食蛋白质,患者神志清楚后,可逐步增加蛋白质饮食,以植物蛋白为宜。
2、严重限制食盐摄入。
3、忌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本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以下措施能够降低本病发生风险:
1、接种肝炎疫苗。
2、积极治疗可能引起肝衰竭的疾病,如妊娠急性脂肪肝、胆汁淤积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3、遵医嘱正确用药,勿滥用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物等。
4、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质,如酒精、有毒的化学物质等。
5、出现不适时,至正规医疗就诊,避免因卫生问题感染肝炎病毒。
6、生活规律,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提高抵抗力。
相关疫苗:
1、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易感者均可接种,新生儿普种,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医务工作者、同性恋者、药瘾者等高危人群及从事托幼保育、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职业人群可加大剂量。接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人抗-HBs水平会逐渐下降,宜加强注射一次。HBV慢性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出生后1个月重复注射1次,6个月时再注射乙肝疫苗,保护率可达95%以上。
2、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属于被动免疫。从人血液中制备。主要用于HBV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及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应及早注射。保护期约3个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