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疾病概述: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是由于蛔虫在肠道内聚集成团导致肠腔阻塞而发生...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疾病概述: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是由于蛔虫在肠道内聚集成团导致肠腔阻塞而发生梗阻,其临床表现以阵发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为主。大部分为单纯机械性或不完全性梗阻,其部位多在回肠下段,空肠结肠部位少见。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是肠道寄生虫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并发肠扭转、肠套叠、休克等,可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感染性疾病科、普通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
主要病因: 因蛔虫堵塞肠管或蛔虫寄生部位肠段的正常蠕动障碍所致
检查项目: 血常规、病原学检查、X线检查、手术探查
重要提醒: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临床分类:
1、根据有无肠道缺血坏死,可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
2、根据梗阻部位,可分为低位肠梗阻和高位肠梗阻。
3、根据梗阻的程度,分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和完全性肠梗阻。
流行病学-传染性:
蛔虫是可以传染的,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如吞入感染期蛔虫卵,经手-口或生食带活虫卵的拌鲜菜、瓜果等,随灰尘飞扬吸入咽部吞下等而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蛔虫性肠梗阻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儿童因喜好地上爬行、吸吮手指等致其易受感染,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
病因-总述:
蛔虫性肠梗阻主要因大量蛔虫扭曲成团,堵塞肠管所致。同时,蛔虫毒素刺激肠壁可引起肠管反射性痉挛,使蛔虫寄生部位肠段不能正常蠕动,最终导致肠梗阻的发生。
病因-基本病因:
1、大量的蛔虫蜷曲呈较大的团块梗阻于肠道内腔。
2、回盲部大量的蛔虫梗阻引起小肠痉挛性收缩。
3、蛔虫通过侵袭肠壁引起肠壁炎症反应,导致肉芽肿的形成。
4、蛔虫寄生肠道引起肠扭转或肠套叠,进而引发肠梗阻。
病因-危险因素:
1、部分生食可带活虫卵,若饮食不卫生则容易将蛔虫卵误食进肠道,增加本病的发病风险。
2、若机体抵抗力较弱,则会增加感染蛔虫并发生蛔虫性肠梗阻的概率。
症状-总述:
本病常起病急骤,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疼痛、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常可出现肠鸣音亢进,可见肠型和蠕动波。此外,本病还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症状-典型症状:
1、腹痛
发病的特点是在脐周或右下腹部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持续数分钟,短暂间歇后可再出现。
2、呕吐
是很常见的症状,呕吐物主要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和绿色胆汁。有时在呕吐物中可以见到蛔虫,像白色细线一样。
3、腹胀
往往和腹痛一起发生,主要感觉肚脐周围或者是全腹部的胀满感,呕吐之后可能稍有缓解。当肠梗阻较轻时,可能会有部分排气,也可能缓解腹胀的症状。
4、其他
还可出现肠蠕动亢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发作时伴有连续高调的肠鸣音,并可见肠型及肠蠕动波。
症状-并发症:
蛔虫性肠梗阻常可并发肠扭转、肠套叠等。若完全性梗阻历时过久,可发生肠壁坏死、穿孔及腹膜炎等。严重者甚至还会并发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甚至造成死亡。
症状-伴随症状:
在肠梗阻早期可出现低热等;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严重者可有高热、惊厥、便血、发绀,甚至休克。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于儿科、感染科就诊。
3、肠梗阻需要手术者须至普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以前有过胃肠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3、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4、家人有类似症状吗?
5、有消化道疾病的家族史吗?
6、平时饮食习惯怎样?有不洁饮食吗?
7、大便平时正常吗?有没有在大便时排出过虫体?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这是寄生虫感染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孩子的情况严重吗?会传染吗?
4、需要怎么治疗?
5、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根治吗?会复发吗?
6、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7、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需要对患儿进行腹部触诊、听诊等相关体格检查,以初步直观地判断疾病的种类以及病情的发展程度。之后根据患儿情况常可进行血常规、病原学检查、X线检查等。必要时,还会进行手术探查。
检查-体格检查:
1、腹部触诊
患儿躺在治疗床上,双腿弯曲,医生会抚摸按压患儿的肚子,并询问疼痛的感觉。通常在检查时会发现患儿下腹部以及肚脐周围会有条状肿块,指压时还可能出现轻微的移动感或者窜动感。
2、腹部听诊
医生会使用听诊器对患儿腹部进行听诊,以明确是否存在肠鸣音亢进的情况。
3、体温测量
出现发热者常需要进行体温测量。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需要对患儿进行采血,小儿则需要家属帮忙按压住上臂,方便医生取血。以辅助判断有无寄生虫感染。通常蛔虫性肠梗阻早期患儿可有白细胞增多。
2、病原学检查
直接检查有无蛔虫感染。多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一般要求涂3张片,检出率可达95%。饱和盐水漂浮法能提高虫卵检出率。
检查-其他检查:
手术探查可以直接确诊肠梗阻原因。当病情危重需要立即手术时,医生会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诊断。如果手术中直接看到肠腔里面的蛔虫阻塞肠道,可以确诊是蛔虫性肠梗阻。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辅助判断有无肠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患儿按照影像科医生的要求配合站立或者平躺,由医生进行拍片。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儿出现腹痛、呕吐、腹胀等临床症状,结合蛔虫感染病史以及血常规、病原学检查、X线检查等相关辅助检查,即可做出诊断。但常需要与肠套叠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肠套叠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它与蛔虫性肠梗阻均有腹痛、呕吐、腹部包块等表现。但肠套叠是一段肠管以及与其相连的肠系膜(套入部)被套入与其相邻的另一段肠管内(鞘部)引起内容物通过障碍所致的肠梗阻。以4~10个月婴儿多见,患儿还常有恶心、果酱样血便等症状。腹部超声、CT等可帮助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不完全性肠梗阻先用内科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处理,疼痛缓解后可予药物进行驱虫治疗。但完全性肠梗阻时应即时手术治疗,并常在术后3~5天对病人行驱虫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可服豆油或花生油,使蛔虫团松解,缓解症状,症状消失后1~2日再驱虫。
2、用氧气疗法,亦可使蛔虫松解,使其发生麻痹后排出。医生通常会用胃管将氧气缓慢通入胃内,但胃肠道溃疡患儿及老年人不宜应用。
3、医生通过插胃管将胃内的物质吸出,减轻胃肠道压力的方法,来减轻腹胀,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但患儿要严格禁食,需通过静脉补液来补充营养和水分。
治疗-药物治疗:
1、苯咪唑类药物
此类药物广谱、高效、低毒,能够抑制蛔虫的生长,杀灭蛔虫。常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口干,乏力,嗜睡等反应,一般可以自行缓解。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过敏,出现皮疹,此时要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2、复方乙酰水杨酸
可以让肠道的环境酸化,制造不利于蛔虫存活的环境。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一般症状轻微,可以不用停药。
3、石蜡油
可起到润滑肠道的作用,帮助排泄,缓解腹胀和肠道痉挛。过量使用可能引起腹泻,一般在肠道废物排泄干净后可以自行缓解。
治疗-相关药品: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复方乙酰水杨酸、石蜡油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手术治疗通常选用肠道切开取虫术,直接将肠道内的蛔虫取出来治疗梗阻。
适应证:蛔虫性肠梗阻并发肠壁坏死、穿孔或急性腹膜炎等;影像学检查提示完全性肠梗阻的患儿;不完全性肠梗阻患儿24小时接受保守治疗后未见缓解;患儿服用驱虫药物后进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如果患儿肠道已经坏死,还需要将坏死的肠道切除。
治疗-治疗周期: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蛔虫性肠梗阻治疗的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的预后通常与梗阻的程度、有无并发症,以及是否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等有关。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常会出现腹部阵发性疼痛、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等不适,从而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
2、若未能获得有效治疗,梗阻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导致肠道出现缺血坏死、穿孔、腹膜炎和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还会导致死亡。
预后-治愈性:
一般情况下,不完全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即能治愈。
预后-治愈率:
本病治愈率较高,多数患儿经积极治疗后,可获得治愈。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用药时应按时按量,谨遵医嘱;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出院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本病发作时疼痛难忍,此时家长应及时安慰患者,帮助患者缓解恐惧、焦虑的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药物用量,以免影响疗效,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加强卫生教育,做好蛔虫的普查以及相应的驱虫工作。
2、改善饮食习惯,正规渠道购买经过肉类检测的肉,不食用生肉。
3、加强生活卫生管理,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切生肉和熟食的刀、砧板要分开。
饮食调理:
本病的发生与再发与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再发。
饮食建议:
1、蛔虫是喜碱恶酸的,患有胆道蛔虫症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适当的多食酸性流食,如酸牛奶、酸梅汤,或者食醋加红糖。
2、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喝生水,蔬菜要洗净煮熟,水果应洗净或削皮后吃。
3、因患者多有饥饿感、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日常饮食中应注意营养丰富均衡,营养物质的摄入比例合适,搭配适当。
饮食禁忌:
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不喝生水。
预防措施:
本病可通过以下措施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物一定要彻底煮熟再食用,水果尽量削皮后再吃。
2、患有蛔虫病的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在治疗时严格遵医嘱用药,确保治愈后再停药,以免诱发蛔虫性肠梗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