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细菌性痢疾疾病别名: 小儿菌痢疾病概述: 小儿细菌性痢疾,简称小儿菌痢,是由志贺菌(...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细菌性痢疾
疾病别名: 小儿菌痢
疾病概述:
小儿细菌性痢疾,简称小儿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主要病因: 因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感染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X线检查
重要提醒: 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且部分患儿病情危急,甚至出现败血症、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分类:
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细菌性痢疾
根据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轻重,可以分为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和中毒性菌痢。
2、慢性细菌性痢疾
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医生者,即为慢性菌痢。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急、慢性菌痢患儿和带菌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志贺菌随患儿粪便排出后,通过手、苍蝇、食物和水,经口感染。
2、另外,还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即接触患儿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小儿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小儿多见,男童多于女童。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菌痢主要集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医疗条件差且水源不安全的地区。我国各地区菌痢发生率差异不大。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有明显的季节性,7、8、9 月为发病高峰期。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来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病因-总述:
小儿细菌性痢疾主要是因志贺菌感染引起。志贺菌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疲劳、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可能会增加本病的发病风险。
病因-基本病因:
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荚膜及鞭毛,多数有菌毛,属兼性厌氧菌。
1、抗原结构
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可将志贺菌属分为4个群,包括痢疾志贺菌(A群)、福氏志贺菌(B群)、鲍氏志贺菌(C群)、宋内志贺菌(D群)。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感染引起症状轻,多呈不典型发作;痢疾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
2、抵抗力
志贺菌存在于患儿与带菌者的粪便中,抵抗力弱,加热60℃ 10分钟可被杀死,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在粪便中数小时内死亡,但在污染物品及瓜果,蔬菜上可存活10~20天。D群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A群痢疾志贺菌抵抗力最弱。
3、毒素
贺菌的致病力与其侵袭过程有关。志贺菌侵入上皮细胞后,可在细胞内繁殖并播散到邻近细胞,由毒素作用引起细胞死亡。志贺菌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的重要因素。外毒素又称为志贺毒素,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
病因-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均可增加本病的患病风险:
1、受凉。
2、过度劳累。
3、长期精神紧张。
4、暴饮暴食,进食生冷食物。
5、长期患有慢性疾病。
6、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
症状-总述: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为1~3天,短至数小时,长达8天。临床常见的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但不同类型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菌痢
发热、腹痛、腹泻、脓血或黏液便,部分患儿伴有呕吐、里急后重感。查体可见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乳幼儿及新生儿症状常不典型。
2、中毒型菌痢
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常在肠道症状出现前发生惊厥,短时期内(一般在数小时内)即可出现中毒症状。起病后体温很快上升至39℃以上,可达40~41℃,可伴有头痛,畏寒等症状,但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肠道症状往往在数小时或数十小时后出现,故常被误诊为其他热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型:
(1)休克型(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初起面色灰白,唇周青灰,四肢冷,指趾甲发白,脉细速,心率增快,后期出现青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脉细速或细弱,甚至不能触及,心音低钝,无尿 重者青紫严重,心率减慢,心音微弱,血压测不出。并可同时伴心、肺,血液及肾脏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2)脑型(脑微循环障碍型):病初起时小儿烦躁或萎靡、嗜睡,严重者出现惊厥。惊厥可反复发作,病初发作前后神志清楚,继之可转入谵妄昏迷,并可在持续惊厥后呼吸突然停止,这是由于脑细胞缺氧引起脑水肿产生脑疝所致。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直径变细,小静脉淤血扩张。此型较重,病死率高。
(3)肺型(肺微循环障碍型):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综合征。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常由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休克型或脑型发展而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4)混合型:上述两型或三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此型极为凶险,病死率更高。
3、慢性菌痢
病程>2月,持续或间歇性腹泻伴脓血便,在暴食、冷食或劳累后急性发作,且排除再感染,有乏力、贫血等表现。或症状消失已有2月以上,但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症状-并发症:
1、志贺菌败血症
主要见于婴幼儿,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福氏志贺菌引起者多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高热、腹痛、腹泻、恶心及呕吐,大便为黏液水样便或黏液血性便,多有严重脱水,少数患儿无腹泻。可有嗜睡、昏迷及惊厥,亦可有麻疹样紫癜样皮疹,部分患儿肝脾肿大,严重病例可有溶血性贫血、感染性休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肾衰竭及DIC。其病死率远远高于普通菌痢。
2、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主要见于痢疾志贺菌感染。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部分病例可出现急性衰竭。本病预后差。
3、赖特综合征
以关节炎、尿道炎和结膜炎三联症为特征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反应性关节炎。常表现为突发性急性关节炎并且伴有独特的关节外皮肤黏膜症状。眼部炎症及尿道炎于数天至数周内消失,但关节炎症状可长达数月至数年。
就医-就诊科室:
首诊科室为儿科,若确诊为痢疾,可前往传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腹部进行检查,可穿宽松衣物,便于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有什么症状?最早出现症状在什么时候?
2、近期症状有缓解或加重吗?
3、近期有过旅游经历吗?去过哪些地方?
4、有饮用生水,生吃水果、蔬菜的情况吗?
5、近期有与菌痢患者密切接触经历吗?
6、近期有使用过什么药物吗?效果如何呢?
7、做过相关检查吗?结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为什么会患病?
2、需要做哪些检查?
3、病情严重吗?能治好吗?
4、现在可选择哪些治疗方法?
5、这些治疗有什么风险吗?
6、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出现发热,持续或反复腹痛、腹泻、大便中带有脓血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行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变情况,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首先会观察患儿的一般状态,了解患儿有无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表现。
2、听诊
医生会用听诊器对腹部进行听诊,判断有无肠鸣音亢进等情况。
3、触诊
主要是对腹部进行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腹部包块或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不适。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可轻至中度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达(10~20)×109/L。慢性患儿可有贫血表现。
2、粪便常规
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和少数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则有助于诊断。
3、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可以确诊。
(2)特异性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PCR)可直接检查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对标本要求低等优点,但较少使用。
4、免疫学检查
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中志贺杆菌的抗原,具有早期、快速的优点,对菌痢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由于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
检查-其他检查:
必要时,还需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检查时患儿取左卧位躺在检查床上,双腿屈曲,之后医生会先进行直肠指检,了解有无肿瘤、狭窄、痔疮、肛裂等情况,然后会将一根纤细、软质且有弹性的乙状结肠镜轻插入肛门,并缓慢向内部推动。医生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肠道的内部情况,必要时还可在肠内取标本进行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检查对菌痢的诊断也有一定辅助作用。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患儿多有饮食不洁史,结合发热,反复或长期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腹部压痛等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依赖于病原学检查。诊断过程还需与各种相似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菌痢应与多种腹泻性疾病相鉴别,中毒性菌痢则应与夏秋季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其他病因所致的感染性休克相鉴别。
1、急性菌痢的鉴别
(1)急性阿米巴痢疾
主要因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引起。多不发热,腹痛轻,无里急后重,腹泻每天数次,可有右下腹压痛;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有浓重的腥臭味。根据粪便检查、结肠镜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2)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因进食被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菌或它们产生的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有进食同一食物集体发病病史。确诊有赖于从可疑食物及患儿呕吐物、粪便中检出同一细菌或毒素。
(3)其他
急性菌痢还需与急性肠套叠及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相鉴别。
2、中毒性菌痢的鉴别
(1)休克型的鉴别
其他细菌亦可引起感染性休克,故需与本型鉴别。血及粪便培养检出不同致病菌有助于鉴别。
(2)脑型的鉴别
①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也多发于夏、秋季,且有高热、惊厥、昏迷等症状。乙脑起病后进展相对较缓,循环衰竭少见,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明显。根据乙脑病毒特异性IgM阳性可资鉴别。
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也有急起高热,内毒素所致的微循环障碍表现,可合并惊厥。但流脑多发于冬末春初,多可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且常有头痛、颈强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
3、慢性菌痢的鉴别
需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相鉴别。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有脓血便或伴发热,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黏膜松脆易出血。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抗菌痢治疗无效。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病原学检查、病理和结肠镜检。
治疗-治疗原则:
不同类型的菌痢病情严重程度不同,通常医生会根据患儿疾病类型、具体表现情况,在进行药物抗菌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适当进行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2、病情严重者需卧床休息。
3、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4、适当增加水分的摄入,还可适当口服补液。
治疗-药物治疗:
1、主要是应用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通常会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常用的药物有头孢类(如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等。
2、对于慢性细菌性痢疾,在确定病原菌及药敏后,疗程会适当延长,并加用灌肠给药。常用卡那霉素、新霉素、呋喃西林溶液等。
治疗-相关药品:
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呋喃西林溶液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中毒性菌痢病情危急且严重,常需采取综合急救措施,并争取尽早治疗。
1、降温止惊:高热应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退热药;高热伴烦躁、惊厥者,可酌情给予镇静药或采用亚冬眠疗法。
2、纠正休克、酸中毒:快速给予合适液体补液。
3、改善循环障碍:可给予山莨菪碱、酚妥拉明、多巴胺等药物,以改善重要脏器血流灌注。
4、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主要是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5、减轻脑水肿:对于脑型中毒性菌痢者,可酌情应用甘露醇治疗。
6、防治呼吸衰竭:可使用洛贝林等药物,必要时可应用人工呼吸机。
7、其他: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早期DIC表现者可给予肝素抗凝等治疗。
预后-一般预后: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预后通常与痢疾的临床类型、是否存在并发症、是否及时治疗等有关。
预后-危害性:
1、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可传染给他人。
2、患儿有发热、腹痛、腹泻等多种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3、部分患儿病情较重,还可能出现败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后,多数患儿可以痊愈。
预后-复发性:
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
预后-后遗症:
后遗症主要是神经系统后遗症,可产生耳聋、失语及肢体瘫痪等症状。
日常-总述:
本病具有传染性,日常应注意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同时注意心态调整,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助于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日常-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的各种不适症状,患儿常可出现哭闹、烦躁、不安等情绪。家属需多关心患者,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学习药物的用法、用量、疗程和不良反应,不擅自调整药物的用量或停药,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药物,避免耽误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放松的生活环境,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病情严重者需卧床休息。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4、每次排便后应用软纸轻擦肛门,温水清洗,必要时可在肛门周围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皮肤。
5、病情允许时,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6、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预防感冒。
日常-病情监测:
可检测每日的排便次数、量、颜色及性状,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如有腹泻加重或出现其他新发不适症状,及时就医诊治。
饮食调理:
由于长期腹泻,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胃肠负担较重,日常清淡、均衡饮食,保证机体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摄入,避免刺激性饮食,有助于缓解不适,促进机体恢复。
饮食建议:
1、适当少食多餐,必要时遵医嘱短期禁食。
2、建议吃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病情严重者可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肠负担。
3、多食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少渣的食物,如瘦肉泥、新鲜且粗纤维少的蔬菜、水果。
饮食禁忌:
1、忌油腻、霉变、腌制、熏制、坚硬、生冷食物。
2、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3、忌食粗纤维、胀气食物。
4、避免暴饮暴食。
5、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预防措施:
采取各种方式切断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1、避免与菌痢患者密切接触。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3、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
4、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清洁,及时消灭苍蝇等昆虫。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