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消中疾病英文名称: middle energizer疾病别名: 中消疾病概述: 消中(m...
养生
疾病名称: 消中
疾病英文名称: middle energizer
疾病别名: 中消
疾病概述:
消中(middle energizer)是以饮食增多为突出表现的消渴病。临床以饮食增多,容易饥饿,口渴多饮、尿多、形体消瘦为主要表现。多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形成。本病为慢性病,难治愈,严重者可见多种并发症。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胃
常见症状: 多食易饥、口渴多饮、尿多、形体消瘦
主要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检查项目: 尿常规,血糖检查,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甲状腺功能测定
重要提醒: 若发现多食易饥、口渴欲饮、尿多、形体消瘦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注意休息,积极配合治疗,避免产生多种并发症。
临床分类:
1、胃热炽盛
主要表现有饮食增多,容易饥饿,口渴,尿量多,形体消瘦;伴有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2、气阴亏虚
主要表现有口渴想喝水,饮食量大与大便稀溏并见,伴有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中老年。
病因-总述:
消中发生与有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脾,与肺、肾关系密切。疾病后期会出现多种并发症,较为凶险。
病因-基本病因: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因素。阴虚体质最易患消渴病。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虚,虚火内生,虚火扰动中焦,出现食多善饥等症状。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腻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长期饮酒,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食物和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调,积热内蕴,耗伤津液,发为消渴。
3、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不良情绪刺激,如忧郁恼怒损伤肝脏,肝疏泄调达气机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过度操心,疲劳伤神等,郁久化火,灼伤肺卫津液而发为本病。
4、劳欲过度
房劳过度,损伤肾精,导致虚火内生,体内阴津耗损,最终形成肾虚,肺燥,胃热全部出现,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消中是以饮食增多为突出表现的消渴病。主要表现为饮食增多,容易饥饿、口渴、尿多、形体消瘦。
症状-典型症状:
1、初期燥热为主,胃火炽盛,表现为饮食量大,容易饥饿,尿多口渴,形体消瘦等。
2、后期阴虚为主,表现为口渴,经常喝水,饮食量大与大便稀溏并见或饮食减少,四肢乏力等。
症状-并发症:
1、白内障、雀盲、耳聋
本病日久导致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耳目失养,出现视物不清的白内障疾病;进入黑暗处或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的雀盲病;听不清声音的耳聋病。
2、疮毒痈疽
消中发展过程中,导致体内邪热壅聚,体内外营卫不和,化腐成脓。出现发于体表、四肢的红肿高大,局部肿胀,疼痛化脓的毒疮。
3、中风
疾病日久,耗伤津液,阴虚燥热,血脉瘀滞,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出现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舌歪斜等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若出现烦躁不安,头痛,呕吐,呼吸深快,目眶内陷,口有烂苹果气味等症状。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多食易饥,尿量频多,形体消瘦,口渴多饮等症状。
2、伴有大便干燥或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等表现。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内分泌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血压测量,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饮食量变大,尿量频多,喝水量大,日渐消瘦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如大便秘结或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等症状吗?
4、家里有人得过类似的疾病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饮食方面有什么偏好吗?
8、平时是否会有适当运动的习惯?
9、平时经常喝酒或咖啡吗?
10、平时心情如何?从事什么工作,压力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尿常规,血糖检查,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甲状腺功能测定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部心肺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血压计进行血压测定,来初步判断血压状态。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2、血糖检查
空腹或餐后2小时抽血检查血糖。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血糖测定又是病情变化观察、疗效追踪的关键性指标。
3、葡萄糖耐量试验
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者,须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4、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
血浆中的胰岛素测定和C肽测定主要用于了解胰岛细胞功能,协助判断糖尿病分型和指导治疗,也可协助诊断胰岛素瘤,但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5、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
糖非酶化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其中以GHbA为主,能较稳定地反映采血前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之一。人血浆蛋白也可与葡萄糖发生非酶催化的糖基化反应而形成果糖胺,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可反映糖尿病病人近2~3周内血糖总的水平。蛋白非糖基化指标为糖尿病病情与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而且在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中也有重要地位。
6、甲状腺功能测定
用于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饮食增多,容易饥饿、口渴想喝水、尿多、形体消瘦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饮食增多,容易饥饿,形体消瘦的瘿病及口渴饮水的口渴症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有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
2、中年发病患者,有长期偏食肥腻辛辣刺激性饮食习惯,以及病久并发雀盲、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3、有类似疾病家族史。
诊断-鉴别诊断:
1、口渴症
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这类口渴证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消瘦等消渴的特点。
2、瘿病
两病都有多食易饥、消瘦等症状。瘿病之气郁化火、阴虚火旺证,以情绪激动、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消中伴有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治疗-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消中总的治则为“清热润燥、养阴生精”,初期标实为主,胃火炽盛,治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后期本虚为主,气阴亏虚,治以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胃热炽盛
(1)若出现口苦,大便秘结,可重用石膏,加用黄连、栀子。
(2)若出现口渴、舌苔少津的症状,可加用乌梅。
(3)若火旺伤阴,出现舌红而干、脉细数,方用竹叶石膏汤。
2、气阴亏虚
(1)若兼肺中燥热的患者,可加用地骨皮、知母、黄芩。
(2)若口渴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天花粉、生地黄、乌梅。
(3)若出现气短、汗多的患者,可合生脉散。
(4)若出现饮食减少、腹胀的患者,可加用砂仁、鸡内金。
治疗-药物治疗:
1、胃热炽盛
(1)方药:玉女煎加减。
(2)常见中药:石膏、知母、熟地黄、麦冬、牛膝。
(3)中成药:参津止渴丸、生津消渴胶囊。
2、气阴亏虚
(1)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2)常见中药: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木香、葛根、藿香。
(3)中成药:山药参芪丸、枸杞消渴胶囊。
治疗-相关药品:
参津止渴丸、生津消渴胶囊、山药参芪丸、枸杞消渴胶囊,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对消渴病有一定的疗效,对并发症亦有很好的效果。临床选穴应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法。
(1)针刺
胃热炽盛选穴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大便秘结可加天枢、支沟。气阴亏虚选穴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复溜。
(2)耳针
耳针取穴胰、内分泌、肾上腺、缘中、三焦、肾、神门、心、肝、脾、胃。耳穴贴压以内分泌、肾上腺等穴位为主。
2、饮食治疗
严格控制饮食和科学体育锻炼,对于本病的治疗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饮食治疗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达到平衡膳食。
(1)热量分配:碳水化合物占55%~65%、脂肪占25%~30%、蛋白质占15%。
(2)主副合理,粗细搭配,营养均衡。
(3)限制饮酒,特别是肥胖、高血压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人。
(4)每天食盐限量在6g以内,尤其是高血压病人。
3、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力活动包括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如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时注意安全性。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消中为慢性内伤性疾病,病程长,难以迅速根除。预后因人而异,但与正确的防治方案紧密相关。平时饮食调护,调养正气,可以缓解病情发展。
预后-危害性:
未及时医治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并发其他多种病症,如白内障,雀盲,耳聋,疮毒痈疽,中风等。并发症是影响病情,致残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
预后-治愈性:
现阶段无法完全治愈,需终身治疗,但经适当治疗,并注意调摄,血糖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能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预后-复发性:
消中是慢性病,病程长,若不注意饮食控制,偏食肥腻过甜的食物,或平时调护不当,疾病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规律的作息、注意控制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本病病程长,易产生急躁或悲观心理,应掌握相关疾病知识,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平素易怒,脾气暴躁的患者,应调节情志,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免加重病情。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给药途径、时间、剂量准确,定时进食,不可随意增减或变换药物。
2、注意观察血糖变化,以了解药物治疗的效果,并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3、中药汤剂宜温服,丸药用温水送服,或用水浸化后服用。
日常-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不宜食后即卧或终日久坐。
2、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注意皮肤、口腔、足部的清洁卫生,预防感染的发生。
3、合理安排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保持一定的日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4、按医嘱定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学会自己监测血糖,掌握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5、注意体重、尿量变化,控制病情发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6、寒冷季节应注意保暖,衣服鞋袜穿着要宽松,做好足部护理,以免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
7、注意视力变化,定期检查眼底,减少阅读、看电视及使用电脑时间。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饮水量、进食量及种类、尿量及体重等变化。
2、注意有无低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若患者出现心慌、头晕、汗出过多、面色苍白、饥饿、软弱无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进食高糖食物,如糖水、糖块等。
3、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的早期征象,若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深快、目眶内陷、唇舌干红、烦躁不安、口有烂苹果气味等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救护。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尿常规、血糖检查、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消中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定时定量进食,切勿暴饮暴食,主食提倡粗制米面和适量杂粮,多食新鲜蔬菜,避免随意添加食物,忌食甜食、油腻、辛辣、戒除烟酒。
饮食建议:
1、饮食应选择复合糖类,最好选用吸收较慢的多糖类谷物,如玉米、荞麦、燕麦、红薯等。
2、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等。
3、胃火炽盛的患者,宜用瘦肉、番茄汤、石斛汤、萝卜汤等。
4、气阴两亏的患者,宜用猪肾、黑豆、黑芝麻等。
饮食禁忌:
1、饮食应限制小分子糖的摄入,如蛋糕,西瓜,蜂蜜等。
2、避免进食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肝脏,鸡蛋,汉堡等。
3、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病情。
4、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预防措施:
调节脾胃、保护胃气对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平时应注意饮食,节制饮酒,注意情志舒畅,适当运动锻炼,增强体质也对疾病预防有重要意义。
1、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平时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
2、平素应戒烟、酒、浓茶、咖啡等。
3、生活起居规律,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4、注意情志调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内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