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疾病英文名称: atrial flutter and atrial f...
养生
疾病名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疾病英文名称: atrial flutter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疾病概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atrial flutter and 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扑与房颤,是由于心电活动在心房内折返而引起的心律失常。其中,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而心房扑动是介于房速和心房颤动之间的一种快速型心律失常。轻症者可无症状,若心室率快,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心绞痛等不适,甚至容易造成栓塞、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常见症状: 心悸、胸闷、心绞痛
主要病因: 器质性心脏病是其常见的原因
检查项目: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甲状腺激素测定、心脏电生理检查、食管电生理检查
重要提醒: 虽然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在病因、临床表现,甚至治疗方面都很相似,但它们实际上是两种心律失常。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估计,截至2010年,全球心房颤动患者估测约3360万例。2010年全球有2100万例男性及1260万例女性患有心房颤动。我国心房颤动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74%,<60岁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0.43%和0.44%,≥60岁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83%和1.92%。
流行病学-死亡率:
心房颤动导致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增加1.5倍。心房颤动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卒中。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病因-总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器质性心脏病是其常见的原因。但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也可见于正常人,部分可存在诱因。
病因-基本病因:
1、器质性心脏病
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2、其他
如肺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包炎、预激综合征等。
病因-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其发生风险:
1、老龄。
2、肥胖。
3、吸烟、大量饮酒。
症状-总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当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而心室率快者,常会出现心悸、胸闷、心绞痛等不适。少数心房颤动者还可出现头晕、黑矇等。
症状-病情发展:
1、心房扑动往往有不稳定的倾向,可恢复窦性心律或进展为心房颤动,但亦可持续数个月或数年。
2、心房颤动发作时,由于快速心室率和心输出量的下降,可不同程度影响患者活动能力,并可使原有疾病的症状加重。
症状-并发症:
1、栓塞
(1)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性甚大,尤以脑栓塞危害最大,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2)心房扑动患者也可产生心房血栓,进而引起体循环栓塞。
2、其他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严重者,还可出现心力衰竭,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于心血管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对心脏部位进行检查并做心电图,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您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4、您平时生活压力大吗?出现心脏不适与情绪有关吗?
5、您有没有心脏病史?什么时间确诊的?当时怎么发现的?现在怎么治疗的?
6、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您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8、您有没有长期服用什么药物?
9、您平时吸烟、喝酒吗?量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确诊是什么病吗?能治好吗?
2、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3、我为什么会得房扑(房颤)?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需要长期服药吗?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包括心脏听诊等体格检查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初步了解情况。之后根据情况可能建议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甲状腺激素测定等。必要时,还可考虑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食管电生理检查等有创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使用听诊器在患者心脏听诊区域依次听诊,以了解有无心音改变及心脏杂音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
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检测,以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病因。本检查为抽血化验项目,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指标常有升高。
2、甲状腺激素测定
以帮助了解甲状腺功能是否存在异常,从而明确病因。
3、其他
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以帮助明确是否存在感染等。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项无创伤性检查技术,对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诊断和鉴别有着重大意义。
2、动态心电图检查
对于就诊时已无症状或标准心电图未记录到异常的患者,医生常会建议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医生会在患者胸前和上腹部的皮肤上会贴数个小的电极贴片,这些贴片会通过电线连接到一个随身携带的“小盒子"上,这个“小盒子”是一台记录设备。患者在背着这个设备进行日常活动或工作时,心脏的电活动信号就会被记录下来。
3、心脏电生理检查
医生将带有电极的细而柔软的导管(导管)穿过血管,穿过心脏的各个部位。电极可在每次心跳期间绘制电脉冲的分布图,并确定一条额外的电路径。
4、食管电生理检查
医生会将头端带有电极的细长、柔软导管,从鼻腔插入患者食管内,通过电流刺激左心房,探测心脏传导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主要用于观察心脏结构、心腔大小和心脏功能,排查有无合并器质性心脏疾病。
2、CT
当怀疑有肺动脉栓塞时需考虑进行肺动脉栓塞螺旋CT。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等病史,结合相关临床表现,但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当常规心电图检查诊断不明时,还可采用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食管电生理检查等来帮助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首先需要明确可能的病因,去除相关因素。之后根据患者情况使用药物来控制心室率、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抗凝等。若药物治疗无效,还可考虑电复律和导管消融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控制心室率
常用美托洛尔、艾司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钙通道阻滞剂,地高辛、毛花苷丙等洋地黄制剂以及胺碘酮、决奈达隆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来减慢心室率。可单用或者联合应用,但应注意这些药物的禁忌证。
2、药物复律(节律控制)
(1)转复心房扑动并预防复发
药物包括ⅠA、ⅠC和Ⅲ类(伊布利特、多非利特和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药。
①伊布利特用于新发心房扑动复律治疗,禁用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QT间期延长和窦房结功能障碍者;多非利特亦可选用。
②应用ⅠA和ⅠC类药物复律前应先控制心室率,避免因心房扑动频率减慢后房室传导加快而导致心室率增加。但合并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房扑动患者,应用ⅠA与ⅠC类药物容易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故应选用胺碘酮。
③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可选用胺碘酮、多非利特或索他洛尔等药物。
(2)转复心房颤动并预防复发
ⅠA(奎尼丁、普鲁卡因胺)、ⅠC(普罗帕酮)或Ⅲ类(胺碘酮、伊布利特)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能转复心房颤动,成功率60%左右。
①奎尼丁可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增加死亡率,目前已很少应用。
②ⅠC类亦可致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应用。
③胺碘酮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是目前常用的维持窦性心律药物,特别适用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④其他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还有多非利特、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决奈达隆等,但临床疗效均不及胺碘酮。
3、抗凝治疗
(1)适应证
①持续性心房扑动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明显增高,应给予抗凝治疗。
②心房颤动合并心脏瓣膜病(中重度二尖瓣狹窄或机械瓣置换术后),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明确抗凝适应证。
(2)药物选择
①常用华法林。紧急复律治疗可选用静注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抗凝。
②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目前主要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NOACs的特点是不需常规凝血指标监测,较少受食物或药物的影响,安全性较好。
治疗-相关药品:
美托洛尔、艾司洛尔、维拉帕米、地尔硫䓬、地高辛、毛花苷丙、胺碘酮、决奈达隆、伊布利特、多非利特、胺碘酮、索他洛尔、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决奈达隆、华法林、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
治疗-手术治疗:
1、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引起心脏病变的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性心律失常异常传导途径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
(1)对于症状明显或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房扑动,应选用导管消融治疗。
(2)对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可以作为一线治疗;病史较短、药物治疗无效且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症状性持续性心房颤动以及存在心衰和(或)LVEF减少的症状性房额病人,亦可行导管消融治疗。
2、外科迷宫手术
外科迷宫手术也可用于心房颤动患者维持窦性心律,且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3、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脑卒中和体循环栓塞事件的策略之一。对于血栓栓塞风险较高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且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或长期规范抗凝治疗基础上仍发生卒中或栓塞事件、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考虑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治疗-其他治疗:
1、电复律
药物复律无效时,可改用电复律。如患者发作开始时已呈现急性心力衰竭或血压下降明显,宜紧急施行电复律。复律治疗成功与否与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的长短、左心房大小、年龄等有关。
2、食管调搏
食管调搏也是转复心房扑动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服用大量洋地黄制剂患者。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临床上使用中成药制剂稳心颗粒或参松养心胶囊,对维持窦性心律亦有一定效果。
预后-一般预后: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预后一般与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心脏病的严重程度、能否及时控制发作等有关。
预后-危害性:
若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发作频繁,则容易造成栓塞、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可使症状获得改善、病情发展得到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障碍与房扑、房颤的发生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愤怒或精神压力可能会导致心律问题,因此患者应配合医生仔细分析每次发病的经过,找出导致心律失常的精神因素,如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家庭矛盾、夫妻生活不和谐等。
2、家属应该鼓励患者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与工作,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必要时可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康复,以保持心境平和。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避免复发。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
2、患者应该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
3、患者应尽量维持健康的体重,因为超重会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4、患者应戒烟、戒酒。
5、患者在生活中,应遵医嘱服药,注意控制血压和胆固醇水平。
6、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避免外界的刺激。
日常-复诊须知:
1、本病患者,尤其是伴有基础病者,要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一般认为,若无不适,房颤患者应在治疗三个月后复查,进而半年、一年复查。
2、若患者有心前区不适情况,请及时就医。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呼吸、心跳是否平稳有序等。
2、患者尽量不要大量运动,维持平静的状态。
3、患者应遵医嘱定期换药,保持切口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饮食调理:
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以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均衡饮食为主,应注意营养、色彩的合理搭配,以提高患者的食欲。还要注意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饮食建议:
1、饮食健康均衡,搭配适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类、坚果等食物。
2、患者在进餐时应保持身心放松的状态。
饮食禁忌:
1、不要过量饮酒、吸烟。
2、禁止高盐高糖饮食,少食肥甘厚腻。
3、绿叶蔬菜中富含维生素K,会影响抗凝药物的效果,因而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避免吃大量绿叶蔬菜。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以下方法可降低本病发病风险: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等。
2、避免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情绪。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长期吸烟、饮酒。
4、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5、保持健康的体重。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