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s...
养生
疾病名称: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syndrome,PMIS
疾病别名: Dressler综合征、德雷斯勒综合征
疾病概述: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syndrome,PMIS)又称Dressler综合征、德雷斯勒综合征,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后数日至数周出现以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的综合征。本病有反复发生的倾向。多数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2-3周,少数患者可出现在AMI后24小时内或数月以后。少数报道发生在急性肺栓塞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常见症状: 低热、乏力、胸痛、呼吸困难、咳嗽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 血压测量、血常规、心包积液检查、X线、超声心动图、MRI、心电图
重要提醒: 虽然多数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可以自愈,但患者仍不能轻视,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较为罕见。有报道称,在心肌再灌注治疗开展之前,此病发病率约占急性心肌梗死的1%-5%。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目前,随着溶栓、急诊介入治疗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和他汀类药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病因-总述: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关于其发生机制,有自身免疫反应、感染以及抗凝药的使用等几种学说。
病因-基本病因:
1、自身免疫反应学说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坏死心肌组织作为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心肌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者随血流沉积在心包膜、胸膜、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内皮,并激活补体,生成生物活性物质,造成血管损伤,使其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甚至破裂出血,引起心包炎(积液)、胸膜炎.(胸腔积液)、肺炎(无菌性炎症)等改变。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大多数能检测出抗体或免疫复合物。
2、感染学说
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3、抗凝药的使用
曾有人认为与急性心肌梗死时使用抗凝药有关,但越来越多的报道对该机制提出质疑。
症状-总述:
本病患者常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出现低热、乏力、胸痛、出汗等不适,查体可发现心包摩擦音、胸膜摩擦音,提示出现心包炎、胸膜炎或心包及胸膜腔积液。或以心包炎、胸膜炎、肺炎三联征为主要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心包炎
多发生于梗死后2-12周,常有胸痛和发热。多数患者可能有中等量的心包积液,偶可引起心包填塞,出现呼吸困难、颈部的静脉怒张、检测血压明显下降等,此时则立即就诊进行心包穿剌放液。
2、胸膜炎
患者也常有胸痛和发热,还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3、肺炎
患者可有明显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氧饱和度减低、发热等症状。轻者可能无相关症状,重者还可出现呼吸窘迫等。抗生素治疗效果甚微。
症状-并发症: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并发症可能有心脏压塞、缩窄性心包炎等,但均少见。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就诊。病情稳定者,可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听诊器听诊和心电图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之前有没有心脏病的诊断?出现胸痛的症状多久了?有没有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
2、你心梗时怎么治疗的?有在服药吗?
3、还有哪些不适症状?
4、既往还有什么疾病史?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
5、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得如何?
6、平时是否有吸烟、饮酒的习惯?每天的量是多少?
7、饮食情况如何?是否经常吃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病情严重吗?有没有生命危险?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需要手术吗?
5、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和治疗冲突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视诊、触诊、听诊、血压测量等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病情。之后根据患者情况,可进行血常规、心包积液检查、X线、超声心动图、MRI、心电图等检查,以帮助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血压测量
患者可能需要常规进行血压测量,对于判断危险性的高低有帮助。
2、其他
医生通过视诊、触诊、听诊等,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包摩擦音、胸膜摩擦音或者是心包炎、胸膜炎、肺炎三联征等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有助于帮助诊断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本病患者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常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等。
2、心包积液检查
患者心包积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浆液性,偶尔为血性,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3、其他
如血沉、抗心肌抗体以及血液培养等检查,以帮助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帮助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本病患者心电图可呈广泛导联ST段拾高等改变。如果存在大量心包积液,则也可以观察到其他改变。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用于评估的标准诊断程序,也是最敏感的辅助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用于评估心包液,辨别心输出量减少的确切原因(即确定是否真正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或诸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其他病症)。超声心动图还可进一步评估心脏的收缩功能。
(2)若存在心脏压塞的风险,医生可能会紧急在病床旁做心脏超声检查。
2、X线
约1/4患者X线胸片显示肺部有索条状或小片状浸润。
3、MRI
当用超声心动检查评估心包存在困难时,还可以采用心脏MRI来确定是否存在积液。在某些情况下,可进行积液定位。
诊断-诊断原则: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目前尚缺乏统一诊断标准。医生一般根据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出现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不适,结合相关检查特别是有胸膜炎、心包炎、肺炎可靠证据,则能够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心肌梗死后反应性心包炎
多发生在前壁心肌梗死,透壁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患者,多于心肌梗死后24~72小时出现。临床表现为非缺血性胸痛,心包摩擦音多在胸痛后36小时出现,局限和持续时间短暂,平均约2天。少量心包积液者,一般不出现心脏压塞。不伴胸膜炎、肺炎。心电图无典型心包炎ST-T改变。
2、充血性心力衰竭
二者均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等表现,但充血性心力衰竭通常病情较重。BNP或NT-pro-BNP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有助于鉴别。
3、肺栓塞
二者均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但肺栓塞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咯血并且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绀、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肝大、下肢水肿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动脉血管造影CT(肺动脉CTA)以及凝血功能检查可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4、肺炎
本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肺炎的症状。但肺炎有相应肺部感染的表现,如咳脓性痰伴寒战、高热等,抗生素治疗有效。一般可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帮助鉴别。
5、急性心肌梗死
二者均可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发热等不适。但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患者还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某些胃肠道不适、低血压和休克等情况。心脏听诊、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等可有助于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主要应用药物来控制症状。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但大剂量非甾体类消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不宜超过数天,因它们可能干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的早期愈合。
治疗-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对于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患者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2、秋水仙碱
国外常有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联合秋水仙碱来治疗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报道。也有学者认为,秋水仙碱可治愈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复发性激素依赖性心包炎,但其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3、其他镇痛药
如可待因、哌替啶或吗啡等,以解热镇痛。
4、糖皮质激素
若症状严重,即存在中等、大量心包积液或复发的情况,且对上述治疗无效者。还可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短程冲击治疗,如泼尼松等。
5、其他
患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后应停用抗凝剂,以免发生心包腔内出血。
治疗-相关药品:
阿司匹林、布洛芬、秋水仙碱、可待因、哌替啶、吗啡、泼尼松。
治疗-手术治疗:
若患者有心脏压塞症状,可行心包穿刺抽液。导管引流术(通常为24-48小时)联合抗炎治疗,被认为具有大量心包积液患者的标准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一般预后良好,不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预后-危害性:
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心包积液,并发心脏压塞等,从而威胁患者生命。
预后-自愈性: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多数为自限性,有自愈倾向。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有助于心室肌的早期愈合。
预后-复发性:
心肌梗死综合征容易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充分休息,坚持用药治疗。同时保持精神愉悦,避免过度焦虑。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治疗效果。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心肌梗死病人可因病情重、病程长、治疗费用高及疗效不佳而产生焦虑、恐惧、消极悲观等心理,病人情绪容易激动。
2、护理措施
(1)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可多与朋友交流沟通,缓解负性心理,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2)家属应给予患者安慰、支持,帮助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疼痛。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者,家属可协助患者采取半坐卧位或前倾坐位以缓解症状。
2、避免受凉,防止呼吸道感染。
3、经常卧床者,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按摩受压部位。
4、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时排便用力导致心脏破裂或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
5、戒烟。
日常-复诊须知:
定期门诊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
饮食调理:
患者需禁食至胸痛消失,然后可遵医嘱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患者需忌烟忌酒,忌食过于油腻、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
1、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鱼肉、猪肉、大豆、新鲜蔬菜和水果。
2、少食多餐,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
3、水肿的患者应低盐低脂饮食。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否则可能会使病情加重,不利于康复。
2、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霉变的食物。
3、避免暴饮暴食。
4、禁食油腻、辛辣等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