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脐疝疾病别名: 先天性脐疝疾病概述: 新生儿脐疝(umbilical hernia...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脐疝
疾病别名: 先天性脐疝
疾病概述:
新生儿脐疝(umbilical hernia in neonates)主要是新生儿由于脐部组织发育异常,使腹腔脏器或组织由脐环处向外突出到皮下形成,也称为先天性脐疝。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新生儿脐部有球形或半球形凸出,当其哭闹、排便时凸出明显,安静时可自行还纳腹部。出生后1年内腹壁肌逐渐增强,脐疝可自愈,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即便未愈也可经手术治疗获得痊愈。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普通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脐部
常见症状: 脐部突出可复性肿块
主要病因: 新生儿脐部组织发育异常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B超
重要提醒: 本病随着时间的进行,一般可以自愈,不必过于担忧。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新生儿脐疝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腹壁先天性发育缺陷疾病,约20%的足月儿存在脐疝,而早产儿的发病率高达70%~8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病因-总述:
由于新生儿脐部组织发育异常,在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腹腔脏器或组织可通过薄弱部位即疝环(孔)突出于脐部形成脐疝。
病因-基本病因:
1、脐部组织发育不完全
新生儿脐带脱落后,局部瘢痕愈合,该处本就形成一个环状的薄弱区。当该区两侧腹直肌的肌肉和筋膜由于发育尚不完全,肌肉的前鞘和后鞘在脐部不能正常合拢、留有缺损。在脐的上部脐静脉的右侧与脐环之间最为软弱,一旦腹内压增高腹腔脏器或组织易从此薄弱点脱出。
2、腹内压增高
例如经常啼哭、便秘、包茎所致的排尿困难等。在发育相对缺陷的状态下,新生儿腹内压又增高,腹内的肠管、大网膜等内脏器官或组织就可通过薄弱的脐环,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向体表凸出,形成脐疝。
病因-危险因素:
1、早产;
2、低出生体重;
3、染色体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
4、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5、营养不良。
症状-总述:
新生儿脐疝主要表现为脐部出现半球形或球形的可复性肿块,直径多为1cm左右,也有超过3~4cm者。哭闹、咳嗽、排便等腹腔压力增高时,肿块外凸明显,安静或睡眠时肿块可缩小甚至消失。
症状-并发症:
1、脐疝嵌顿
当腹内压突然增高,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疝囊颈弹性收缩,将疝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腹腔,形成嵌顿。新生儿脐疝发生嵌顿很少见。发生嵌顿时肿物较平时增大,变硬韧,有明显压痛,出现恶心、呕吐等机械性肠梗阻表现。
2、脐疝绞窄
脐疝嵌顿而不能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加重,导致血流减少乃至阻断,可形成脐疝绞窄。可出现肿物不对称、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甚至出现严重脱水、酸中毒及休克表现,如神志淡漠、血压下降等。
3、其他
有时,患儿脐疝的覆盖组织可因外伤或感染而溃破。
就医-急诊指征:
1、脐部突出的肿物无法回纳进入腹腔,肿物颜色变紫。
2、患儿出现哭闹不休、呕吐甚至神志淡漠等表现。
3、出现其他紧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患儿哭闹时脐部出现肿物。
2、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须于急诊科就医咨询。
2、病情平稳者,须于新生儿科、普通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须给患儿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等。
4、家长可提前准备一份问题清单以便咨询。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目前都有哪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2、以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3、您的孩子出生时体重是多少?是足月产生的吗?
4、目前是母乳喂养还是吃配方奶粉?
5、您带孩子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吗?是否接受过治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孩子得了什么病?严重吗?
2、需要做什么检查?
3、需要住院吗?采用什么治疗方法?
4、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5、需要复诊吗?多久复诊?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哭闹时脐部出现凸出物,家长须抱患儿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儿家长所述临床表现,首先对患儿进行腹部查体,初步了解病情。必要时结合腹部超声等检查进行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腹部中央以脐为中心突出一疝囊,囊外表为正常皮肤所覆盖,呈圆形或卵圆形。凸出物的顶端有一个小瘢痕,为脐痕。凸出物较大时,疝突出的皮肤越紧张,皮肤变薄弱使肿块呈透明状。
2、触诊
医生会用手指按压包块,了解其质地,并压迫疝囊,判断是否容易还纳。当患儿哭闹时,在疝囊表面可感到张力感及冲击感。安静下用指端深入脐孔内,能清晰触及光滑的疝环边缘,并可估计其直径。
3、听诊
若内容物为肠管,听诊器贴于凸起上可闻及肠鸣音。
检查-影像学检查:
新生儿脐疝一般不需要B超检查,除非临床需要了解疝内容物和评估疝环大小。当内容物为肠管时,可在疝囊凸出内见小肠,小肠壁无水肿。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新生儿脐部见一球形或半球形凸出物,哭闹或用力时增大,安静平卧时消失,用手轻压可复位,结合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等出生情况即可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脐炎、脐膨出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脐炎
脐疝发生绞窄时可出现皮肤红肿热痛表现,须与脐炎相鉴别。新生儿脐炎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脐带脱落后残端经常潮湿或有黏液、脓性分泌物,脐周围皮肤略有红肿、糜烂。感染扩散则发热、食欲减退、白细胞增高,清创等外科抗感染治疗有效。
2、脐膨出
脐疝与脐膨出均是脐部有凸出物,须加以区分。脐膨出所膨出的内脏为腹膜和羊膜互相融合的膜覆盖,没有皮肤。对于不典型的脐膨出,用B超可以清晰显示腹壁软组织的层次结构,进而加以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一般随着生长发育,多数新生儿脐疝在1岁内可随腹壁肌增强而自愈,一旦发生嵌顿(虽然极为罕见)则要急诊手术治疗。如果患儿已过2岁,脐疝未愈,脐环直径仍超过2cm,则应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无需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
(1)疝囊较大,脐环直径大于2cm者。
(2)2岁以上脐疝仍未愈合者。
(3)脐疝嵌顿或怀疑有内脏与疝囊粘连者。
2、手术原则
医生会对患儿进行手术修补。原则是切除疝囊,缝合疝环;必要时可重叠缝合疝环两旁的组织。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出生后1年内腹部肌肉逐渐发达,多数疝环逐渐狭窄、缩小并自然闭合,预后良好。疝囊较大,2岁以上仍未恢复正常者可通过手术修补,手术简单,对患儿没有太大损伤,效果较好。
预后-危害性:
1、脐疝的覆盖组织可因外伤而破溃,若护理不当,可能发生感染。
2、新生儿脐疝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严重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大多数可通过脐部筋膜环的逐步收缩而在1岁内自愈。
预后-治愈性:
2岁以后未愈者,可通过手术治疗获得痊愈。
预后-根治性:
对于部分患儿,采用疝修补术即可根治脐疝。手术保留了脐的正常外观,不影响美观。
日常-总述:
日常注意做好脐部的护理,切勿挤压患儿脐部,给予宽松、棉质的衣物,尤其是裤腰不宜过紧。同时避免剧烈摇晃患儿或使其哭闹,避免长久的竖抱,防止疝凸出。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加强患儿的脐部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2、注意给患儿穿柔软的棉质衣物,防止磨擦损伤脐部的组织,引起局部破溃。
3、为尽量避免患儿剧烈哭闹,应注意保持室内安静,避免过强的声音刺激。
4、尽量不要让患儿趴着睡。
日常-病情监测:
尽管大部分脐疝能够自愈,但脐疝患儿的家长不可大意,要注意观察孩子脐疝的变化情况,异常哭闹时要及时观察腹部,看是否有异样。一旦发现脐疝有嵌顿表现,需立即送患儿就医。
饮食调理:
对于有脐疝的新生儿,喂养需注意给予充足的水分以防便秘。
饮食建议:
1、尽量母乳喂养。因为单纯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大便比吃母乳婴儿的要干硬。且如果是早产儿,消化能力弱,母乳自然是首选。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尽量不添加配方奶。如果需要配方奶补给,务必按适当的比例冲调,切勿让患儿喝浓度过高的配方奶。
2、正在哺乳的母亲饮食宜清淡。
3、注意少量、多次哺喂,以免排便量大,排便费力,使腹压增加。
饮食禁忌:
正在哺乳的母亲尽量避免进食油炸或辛辣、油腻食品,否则容易引起婴儿夜间啼哭不休、大便秘结等,使脐疝容易凸出、减缓闭合。
预防措施:
新生儿脐疝属于先天性腹壁缺陷,难以预防。但可采取一些办法减少危险因素,如预防早产,孕期避免剧烈活动,充分卧床休息,必要时遵医嘱服用保胎药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