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疝疾病概述: 新生儿疝主要包括新生儿膈疝、腹股沟疝和脐疝,通常是由于膈肌、腹部组织...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疝
疾病概述:
新生儿疝主要包括新生儿膈疝、腹股沟疝和脐疝,通常是由于膈肌、腹部组织、脐环发育异常所致。疝是由于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所形成的。该病临床表现因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主要包括呼吸受限、脐部或腹股沟处的肿物等。一般经过及时的治疗,症状可以缓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呼吸受限、脐部或腹股沟处出现肿物
主要病因: 先天性发育不良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气分析、血液电解质检查、X线胸腹联合立位片、B超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重要提醒: 新生儿疝大部分预后较好,但严重的膈疝、嵌顿疝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肠梗阻等,建议一旦发现呼吸受限、脐部或腹股沟处的肿物等症状,家属需加强警惕,及时带患儿前往医院就诊。
临床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新生儿疝主要分为新生儿膈疝、腹股沟疝和脐疝。
1、膈疝
主要包括后外侧膈疝(或胸腹裂孔疝)、食管裂孔疝以及胸骨后疝,为先天性疾病,最常见且最严重为后外侧膈疝。
2、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常见的腹壁先天性发育异常,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以腹股沟斜疝为常见,直疝较罕见。
3、脐疝
脐疝是指肠管、大网膜等结构从脐孔脱出形成的腹壁疝。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1、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产后活婴中膈疝的发生率介于1/2600~1/3700。
2、脐疝较常见,约20%的足月儿存在脐疝,而早产儿的发病率高达70%~80%。
3、对于腹股沟斜疝,新生儿患病率为1~4%;新生儿嵌顿疝发生几率可达6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对于新生儿膈疝,男性多见,男女比约为2:1。
2、脐疝多见于低出生体重儿。
3、脐疝、腹股沟疝多见于存在便秘、慢性咳嗽、腹水等疾病的患儿。
病因-总述:
不同类型的新生儿疝其发生原因不同,其中膈疝与膈肌发育不良密切相关;新生儿脐孔、腹股沟附近存在薄弱部位,当出现便秘、慢性咳嗽、腹水等诱发因素时,可引起腹腔压力增高,从而出现脐疝、腹股沟疝。
病因-基本病因:
不同种类的新生儿疝与胚胎发育及特定部位解剖学特点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膈疝
胚胎发育中,膈肌部分缺损为本病的发病基础。胚胎第10周时原始中肠伸入脐索,后形成消化道的各部分,同时完成肠扭转过程,固定于腹腔内,如膈肌闭合不全,新生儿的胸、腹腔压力不平衡,腹腔脏器容易进入胸腔,形成膈疝。
2、脐疝
在胚胎期,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获取营养,并排出代谢产物,脐带通过胎儿腹部肌肉上的一个小开口(即脐环)。胎儿出生后,脐环会形成纤维索带,并逐渐闭合。若脐环关闭不全或薄弱,腹腔脏器可由脐环处向外突出到皮下,形成脐疝。
3、腹股沟疝
此疝与腹股沟管的特点密切相关。鞘膜不闭锁或闭锁不全、腹横筋膜薄弱或缺损、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均容易导致出现腹股沟疝。
病因-危险因素:
1、早产。
2、低出生体重。
症状-总述:
不同类型的新生儿疝其症状具有不同的特点,膈疝主要表现为呼吸受限,脐疝以脐部肿物症状为主,腹股沟疝主要症状为腹股沟处的肿物。部分患儿可能会伴随呕吐、疼痛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膈疝
患儿存在典型的呼吸道症状,严重者生后数小时内即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和发绀,进食和哭闹时加重。
2、脐疝
脐疝患儿存在典型的脐部肿物脱出表现,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大网膜,呈半球状。患儿哭闹时扩大,且脐部皮肤及瘢痕处紧张呈微青色,患儿安静或平卧睡眠时肿物回缩或消失。
3、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患儿腹股沟处存在圆形且弹性的可复性肿块,多为一侧。小儿哭闹、大便、腹部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安静、平卧时包块变软或还纳。
症状-并发症:
1、膈疝的并发症
腹腔脏器疝入胸腔内压迫心肺,可导致肺不张、纵隔移位等。
2、脐疝的并发症
脐疝的并发症很少,但是当突出的腹腔脏器(如肠管)发生嵌顿时,可能会引起肠梗阻。
3、腹股沟疝的并发症
若腹腔脏器疝入后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可形成嵌顿疝,这是腹股沟疝最常见的并发症,若未能及时处理,可发生绞窄性肠梗阻造成严重后果。新生儿嵌顿疝,由于精索长时间受压,可并发睾丸缺血坏死;女孩则多为卵巢,可致卵巢缺血坏死。
症状-伴随症状:
1、呕吐
先天性膈疝患儿伴有肠旋转不良,或疝入胸腔的肠道发生嵌顿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表现。
2、局部疼痛
对于脐疝患儿而言,当疝内容物与疝囊粘连时,可以出现局部疼痛表现。
就医-急诊指征:
1、新生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全身发绀,对外界反应差。
2、腹股沟或阴囊处肿块变硬且触痛剧烈,无法回纳进入腹腔,患儿神志异常。
3、大量便血。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
2、新生儿脐部或腹股沟处存在可触及的肿块。
3、新生儿伴有呕吐、发热、喂养困难、反复咳嗽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病情危急、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应及时前往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患儿父母应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患儿父母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患儿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患儿的症状什么情况下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患儿之前出现过类似症状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4、这次出现症状后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了吗?
2、导致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情况严重吗?
4、需要做什么检查吗?会有不良影响吗?
5、需要手术吗?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8、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若出生后即出现呼吸急促、困难,或出现脐部或腹股沟处的肿块,应当及时就医。医生会在询问病史后,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可回纳的包块,然后会借助血常规检查、血气分析、血液电解质检查、X线胸腹联合立位片、B超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辅助诊断,并协助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膈疝患儿多会出现一侧或双侧胸部呼吸运动减低;脐疝及腹股沟疝患儿可见相应部位半球状肿块,且随患儿安静或哭闹状态而回纳或出现。
2、触诊
对于脐疝患儿,用手指探入可以触及扩大而坚硬的脐环;对于腹股沟疝患儿,医生将肿块还纳后,患儿咳嗽或腹部用力时可使之再次出现,用手指压迫内环口,肿物则不再出现。
3、叩诊
胸部叩诊如胃肠道充满液体或/并有肝脾时为浊音,肠道气体较多时为鼓音,这是先天性膈疝患儿的体征。如胸部听到肠鸣音,则诊断意义更大。
4、听诊
膈疝患儿可能会在胸部听到肠鸣音,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评估患儿的一般情况。
2、血气分析、血液电解质检查
对于存在严重呼吸道症状的膈疝患儿,血气分析检查能够判断患儿是否存在缺氧、酸中毒,血液电解质检查可明确患儿是否存在低血钙、低血镁等电解质紊乱。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1)膈疝:X线胸腹联合立位片是先天性膈疝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能够有效帮助诊断疾病。膈疝患儿可见心脏和纵隔向健侧移位,患侧胸腔肺萎缩,有肠管影,腹部肠管明显减少。此外,患侧膈肌横行边界中断、不清或消失。
(2)脐疝:可以评估有无肠梗阻。
(3)腹股沟疝:可以帮助了解病情,判断是否为腹股沟疝。
2、B超检查
(1)膈疝:可发现膈疝患儿胸腔内存在肠管扩张以及肠蠕动,是诊断膈疝重要的补充检查。
(2)脐疝:可以帮助了解脐部的情况,判断有无并发症发生。
(3)腹股沟疝:诊断不明确时,医生可能建议行B超检查。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1)膈疝:冠状面可清晰见到疝环的边缘及进入胸腔内的肠管影,是诊断膈疝重要的补充检查。
(2)腹股沟疝:对于诊断不明确时,医生可能建议行MRI进一步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呼吸道症状或者脐部、腹股沟部位的包块,结合相应的体征,多可作出诊断。医生还可能会结合血常规检查、血气分析、血液电解质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评估患儿的一般情况。
诊断-诊断依据:
1、膈疝
(1)产前诊断B型超声检查显示胎儿胸腔内有腹部脏器。
(2)新生儿生后出现呼吸窘迫和发绀,患侧胸部呼吸运动减低,气管和心尖搏动移向健侧。胸部听到肠鸣音诊断意义更大。
(3)影像学检查与膈疝表现相一致,包括心脏和纵膈向健侧移位、患侧胸腔可见肠管充气影、横隔影消失等。
2、脐疝
脐部有可复性肿物,哭闹时胀满,安静时消失,检查脐孔扩大,即可明确诊断。
3、腹股沟疝
腹股沟或阴囊内出现可还纳或不可还纳的肿块,可伴有剧烈疼痛症状,排除其他具有相似症状疾病,即可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膈疝需要鉴别的疾病
(1)先天性肺囊肿:X线可见肺部有圆形阴影,短期内复查无明显变化,与膈疝的易变特点可区别。同时先天性肺囊肿症状出现较迟,肺部听诊无肠鸣音。
(2)食管闭锁:呛咳、口唇青紫等症状相似,故需要鉴别。通过透视下注入少许碘油即可确诊。
(3)膈膨升:症状相似,X线检查可见光滑的弧形横膈、充气的胃肠在完整的膈下。
2、腹股沟疝需要鉴别的疾病
(1)鞘膜积液:阴囊或腹股沟部有一囊性肿物,有时还与腹股沟疝合并存在,与本病症状相似,因此需要鉴别。鞘膜积液患儿的肿物边界清楚,透光试验阳性,还纳困难,以此即可鉴别。
(2)睾丸下降不全:睾丸下降不全时,腹膜鞘状突未闭时,可在腹股沟管内扪及睾丸,质软,为实质性,与本病症状相似,因此需要鉴别。睾丸下降不全的包块不会随着腹腔压力增加而增大,一般不难鉴别。
(3)睾丸肿瘤:存在阴囊内肿块,症状相似,因此需要鉴别。睾丸肿瘤的肿块为实性、质硬,不能还纳腹腔。
治疗-治疗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情况以及疝的类型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膈疝和腹股沟疝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脐疝大多具有自愈性,多无需手术,少数不能自愈需手术。
治疗-一般治疗:
1、对于脐疝患儿,医生在回纳疝块后,用一个大于疝环的、外包纱布的硬币或小木片抵住脐环,然后用胶布或绷带加以固定使其不会移动。
2、非嵌顿性腹股沟疝患儿,一岁以内可暂不手术,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条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暂无特效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
1、膈疝的手术治疗
(1)医生会待血流动力学及血气指标相对稳定后为患儿进行手术,即生后24~48小时或更长时间手术,这样可使患儿适应宫外环境,改善心肺生理紊乱;当各种辅助手段均无法稳定病情时,医生会为患儿进行急诊手术。
(2)手术方式包括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修补术、开放手术。
(3)可能存在的并发症有出血、皮下血肿、术后气胸、术后乳糜胸等。
2、脐疝的手术治疗
一般在2岁以后,如有疝内容物与疝囊粘连者或有嵌顿史,应及时手术。
3、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
6个月以上、非手术疗法无效或存在嵌顿史的患儿应当进行手术治疗,主要是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及经腹疝囊高位结扎术。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膈疝多累及呼吸道,重症患儿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死亡;严重者术后呼吸功能可能仍然欠佳,预后较差。脐疝患儿大多可自愈,一般预后较好。腹股沟疝术后一般能够完全恢复,部分患儿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发展成为嵌顿疝,少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睾丸坏死等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1、严重先天性膈疝患儿肺组织发育不良,术后呼吸道症状仍然欠佳,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2、腹股沟疝患儿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睾丸坏死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能会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1、大部分脐疝患儿病情稳定,可实现自行缓解。
2、膈疝、腹股沟疝患儿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1、膈疝患儿在经过治疗之后,通常会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部分患儿由于病情严重,术后可能仍存在呼吸系统症状。
2、脐疝、腹股沟疝患儿经过积极的治疗,一般症状可以缓解,达到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还需做好患儿的日常护理,给患儿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因为患儿不会说话,只能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不适,所以家长应当观察患儿的一举一动,如有异常表现,及时送到医院就诊。
日常-生活管理:
1、对于脐疝患儿,家属应加强患儿的脐部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防止压迫损伤脐部的组织,引起局部破溃感染。
2、锻炼患儿科学排便习惯,注意保暖,避免因着凉出现反复咳嗽,以避免腹压增大,诱发疝的复发。
日常-病情监测:
家长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呼吸频率、面色等情况,出现异常者,需及时就诊和医生说明情况。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由于患儿的疼痛阈值低于成人,且年龄越低,疼痛阈值越低,小儿更容易感受到疼痛,对疼痛耐受较差。家属应多陪伴患儿,提高患儿的安全感,及时给予夸赞;哭闹、烦躁时,对其安抚,以平复其情绪,提高安全感。
2、家长应观察患儿伤口情况,如出现化脓发炎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
3、对于置入引流管的患儿,家长应该要时刻观察引流液中是否存在血性分泌物。
4、因为患儿年龄较小,体温调节功能发育的并不完善,家长要注意给患儿相应的保暖方法,避免患儿受凉。
饮食调理:
需重视患儿的饮食护理,对于疾病及术后恢复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饮食建议:
患儿患病期间,保持母乳喂养,对于奶水较少的,应给予奶粉喂养。
饮食禁忌:
1、避免频繁喂奶,以免发生胃胀。
2、喂奶时避免太急、太快。
3、喂奶时不要随意摇动或晃动新生儿。
4、喂奶时不要逗小儿,以免发生呛咳。
预防措施:
新生儿疝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目前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