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疾病概述: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系指原发于各种急、慢性心血管...
养生
疾病名称: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疾病概述: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系指原发于各种急、慢性心血管疾病而导致的脑功能紊乱所发生的精神异常,如情绪不稳、焦虑、抑郁、躁狂,兴奋、谵妄、意识障碍、神经衰弱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脑供血障碍以及负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反应与本病发生有关。本病可通过药物控制患者的异常精神症状,同时积极进行原发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心脏、其他
常见症状: 情绪不稳、焦虑、抑郁、躁狂,兴奋、谵妄状态、意识障碍、神经衰弱等
主要病因: 心血管疾病导致脑供血障碍、心血管疾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负性事件引发心理反应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冠脉CT血管成像、CT、MRI、精神评定量表、脑电图、心电图
重要提醒: 本病会导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还可能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以免出现不良预后。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的发生与心血管疾病,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病风险高,如肥胖、不良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等)、有家族史等。
病因-总述: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病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导致脑供血障碍,而发生脑缺血、缺氧和水肿等病理变化。二是心血管疾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负性事件,极易引发心理反应,其中以焦虑和抑郁最为多见,也可出现兴奋,谵妄等精神症状。
病因-基本病因:
1、心脏病作为直接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
(1)脑循环动力学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左室前壁梗死,此部位受颈交感神经的支配,且与颈、脑血管交感神经联系密切,通过这些联系反射性引起脑血管痉挛,脑供血降低、缺氧、水肿等。
(2)附壁栓子脱落:心肌梗死时心内膜受损易形成附壁血栓,风湿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各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常常伴有瓣膜或心内膜赘生物。这些附壁栓子极易脱落,因而发生脑栓塞。
(3)心排血量下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心排血量明显下降,循环血量及血压降低。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多有脑动脉硬化,循环血量减少易发生脑内低灌注,引发大脑缺血性损害,此种情况也可导致脑血栓形成。
(4)心功能不全:各类心脏病导致心肌代偿能力下降,发生急、慢性心功能不全,由于内环境紊乱,如水、电解质、糖,蛋白及脂代谢异常,出现精神症状。
2、心脏病患者的情绪障碍
心脏病作为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极易引发情绪障碍。在心脏病发病前、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可出现。病前不良情绪(所谓A型行为模式者),如急躁、争强好胜、敌意、过分认真等,常为心脏发病诱因;而急性期情绪异常则多为心理反应性的。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对未来的生活及谋生能力悲观失望,这些均为情绪障碍的诱因。此外,情绪障碍与心脏病的发病、发展及转归有密切联系,也是心脏病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3、其他
多数患者往往同时存在上述两种因素。
症状-总述: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患者可出现多种表现,不同病情的患者表现也不相同,常见意识障碍、谵妄状态、情感障碍、神经衰弱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意识障碍
表现为反应淡漠、嗜睡、昏睡、谵妄状态及精神行为异常等,多在脑缺血发作或发生脑梗死时出现。
2、谵妄状态
为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意识模糊、觉醒和注意障碍。可出现错觉、幻觉、定向等感知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等。心脏病患者出现的谵妄状态常提示存在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等器质性损害。
3、情感障碍
多以焦虑为主,可伴有抑郁恐惧等。病前人格不健全者,心脏病发作后可诱发重症抑郁。
4、脑衰弱综合征
表现倦怠、烦躁、气短、心悸、易激惹、情绪不稳、失眠、健忘、多梦,注意力集中困难、精神抑郁等。少数病人可出现强迫症状和癔症样发作,常为癔症样抽搐、情感不稳等。
5、神经衰弱综合征
表现为易疲劳、易激惹、抑郁、情感不稳、淡漠、无欲、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迟钝等。
6、其他
患者还可能有性格改变(胆怯、任性、好哭、无信心)、语言障碍(发音欠清、表达能力差)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1、当心脏病发作且血压偏低时,可出现眩晕、呕吐、一过性失语、视物模糊及偏瘫等。
2、多发生于心脏病发作之后,可出现脑栓塞。表现为单瘫或偏瘫、头痛、复视、语言功能障碍、共济失调等症。可有脑栓塞合并癫痾发作、出血性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3、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也是导致心脏病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4、部分患者由于突发抽搐等情况,可能出现肌肉或骨骼的损伤。
5、可能引起患者视力发育迟滞,表现为概念和知识的储存能力差、计算能力差。
就医-门诊指征:
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出现以下情况须及时就医咨询:
1、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2、失眠、无欲、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迟钝。
3、明显性格改变。
4、幻觉。
5、反应淡漠、嗜睡、昏睡。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就医-就诊科室:
初诊患者可至神经内科排除头部器质性病变;后可至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心理测试,建议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
2、您出现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最近有没有明显加重?
3、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前,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
4、您的心脏病现在怎样了?是通过什么方法治疗的?
5、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因为疾病给您的生活产生的压力大吗?
6、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8、您有没有长期服用什么药物?
9、您平时吸烟、喝酒吗?量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是精神病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能治好吗?
5、治疗费用高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需要长期服药吗?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复发后是不是会加重?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情绪不稳、焦虑、抑郁、躁狂、兴奋、谵妄、意识障碍、神经衰弱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血液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冠脉CT血管成像、CT、MRI、精神评定量表、脑电图、心电图等了解患者的脑、心脏、精神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会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者的一般状态。
2、心脏听诊
医生立于患者左侧,用听诊器在患者心脏听诊区域依次听诊。以初步了解患者有无心脏杂音或心律失常。
3、血压测量
患者可能需要常规进行血压测量,了解其血压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医生可通过血液检查了解患者血糖、血脂、血清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肌钙蛋白、脑钠肽)等有哪些异常表现,寻找患者可能存在的病因。
检查-其他检查:
1、精神评定量表
医生会让患者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并统计患者最终的得分,根据分数所处的区间,分析患者的心理、智力状态,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否有精神异常及严重程度。如汉密顿抑郁焦虑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等。
2、脑电图
对区别脑部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有辅助诊断价值,如意识障碍、睡眠障碍等;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有脑部弥漫性或局限性损害以及脑炎、中毒性和代谢性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病。
3、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可提示患者存在的异常表现,如果普通心电图没有捕捉到异常表现,也可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持续的检测,记录发病时的表现。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使用声波产生心脏图像。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医生可以确定心脏壁的所有部分是否正常地促进了心脏的泵血活动。心室壁运动减弱可能是在心肌梗死发作时受到损伤或是缺氧所致。超声心动图不仅可以用于诊断冠心病,还可以用于排除其他心脏病。
2、X线
X线胸片能显示出心脏大血管的大小、形态、位置和轮廓,能观察心脏与毗邻器官的关系和肺内血管的变化。
3、冠脉CT血管成像(CTA)
冠脉CT血管成像(CTA)是经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利用螺旋CT扫描再经过计算机三维重建显示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一般可不进行有创检查。用于判断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和管壁钙化情况,对判断管壁内斑块分布范围和性质也有一定意义,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心脏病变情况。
4、CT、MRI
根据患者病情,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胸部、头部的CT、MRI检查,了解患者心脏、脑内有哪些异常表现,分析患者精神障碍可能的病因。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了解患者心血管疾病病史以及治疗情况,询问患者既往有哪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液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冠脉CT血管成像、CT、MRI、精神评定量表、脑电图、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做出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与脑血管病鉴别
当心脏病急性发作,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常伴有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脑内低灌注状态,可出现意识障碍、失语、肢体活动障碍等,应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栓塞、脑出血等鉴别。可通过心电图、血压改变、心音变化、脑电图改变等进行鉴别。
2、与心脏神经症鉴别
心脏神经症主要以焦虑为主,表现为坐卧不安、情绪紧张、恐慌、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紧束感、多汗、入睡困难等症。常被误诊为心绞痛发作。患者多由社会应激因素发病,反复检查不支持心脏病诊断,经相关治疗不能有效的缓解症状,可通过病史、辅助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应积极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同时选择适当的抗精神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有助于心脏病的治疗以及病情的稳定。
治疗-药物治疗:
1、苯二氮卓类药物
此类药物具有抗焦虑、镇静、调节睡眠等作用,常用药物包括地西泮、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
2、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常用药物有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等。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厌食、便秘、腹泻、口干、震颤、失眠、焦虑、头痛,以及性功能障碍,偶尔出现皮疹。
3、抗癫痫药物
主要包括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巴比妥、托吡酯、拉莫三嗪、加巴喷丁等。
4、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有抗抑郁的作用,常用药物有文拉法辛及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失眠、盗汗、嗜睡及头晕等;度洛西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嗜睡、口干、食欲减退等。
5、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
三环类药物有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主要用于抑郁发作的治疗,但是其不良反应较多,包括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镇静、体重增加、直立性低血压、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肌阵挛等;四环类药物有马普替林,不良反应较少,主要有口干、嗜睡、视物模糊、皮疹和体重增加等,偶可引起癫痫发作。
6、β-受体阻滞剂
对于自主神经症状突出的患者,尤其是存在心悸等心血管症状明显者,可用此类药物辅助治疗,药物包括普萘洛尔和阿替洛尔等。
治疗-相关药品:
地西泮、阿普唑仑、氯硝西泮、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巴比妥、托吡酯、拉莫三嗪、加巴喷丁、文拉法辛、度洛西汀、阿米替林、氯米帕明、马普替林、普萘洛尔、阿替洛尔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针对患者的原发心血管疾病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具体请以医嘱为准。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患者的预后与心血管疾病的病情以及治疗时机有关。如果心血管疾病较轻,得到较好控制,经过积极的治疗后,患者的精神障碍也可得到缓解。如果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控制不佳,精神障碍可能难以去除,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意识障碍、情感障碍、衰弱表现等,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甚至伤害自己或其他人。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引起患者死亡。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部分患者可能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死亡。
日常-总述: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在生活中的管理,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此外,患者还应积极治疗器质性疾病,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身边的朋友家人要对患者有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鼓励患者有适度的情绪宣泄,帮助患者了解疾病与原发疾病,消除患者的疑虑;患者应表达自己对疾病的感受,从而减少焦虑抑郁,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日常-生活管理:
1、积极治疗原发心血管疾病,减轻疾病对患者身心的影响,以取得更好的预后。
2、家属可以鼓励患者对生活和工作做出计划和安排,并身体力行。
3、家属可以为患者安排简单、轻松的活动,要有趣味性,并能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来调整活动内容。
4、患者一定要经常锻炼,如慢跑、爬山等,并尽可能避免参加感到紧张的活动。
日常-复诊须知:
当患者有心痛、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饮食调理:
本病对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但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建议:
1、多吃菠菜、油菜、荞麦、燕麦等新鲜蔬菜和粗粮。
2、适量食用瘦肉、豆腐、鲜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帮助患者保持精力充沛。
3、患者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肝油、香蕉、动物肝脏等。
4、患者应注重补充矿物质,多食海带、紫菜等食物。
饮食禁忌:
1、患者应尽量减少食用泡菜等含乳酸盐类食物。
2、患者应避免食用油炸食物、垃圾食品,如炸鸡、炸薯条等。
3、建议患者减少咖啡因的摄入,如可乐、茶。
4、减少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5、患者应戒烟酒。
预防措施:
本病的预防主要在于积极在于积极治疗引起本病的心血管疾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