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血痹疾病英文名称: arthralgia due to stagnation of bl...
养生
疾病名称: 血痹
疾病英文名称: arthralgia due to stagnation of blood
疾病概述:
血痹(arthralgia due to stagnation of blood)是指以阵发性肢末对称的间歇性发白、紫暗或潮红、冷痛,遇冷加重,或见红斑为主要特征的为肢体痹病类疾病。发生多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预后不良。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雷诺病和红斑性肢痛症。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相关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上肢、下肢
常见症状: 阵发性肢末对称的间歇性发白、紫暗或潮红、冷痛,遇冷加重,或见红斑
主要病因: 外邪侵袭、体质病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
检查项目: 血沉、血清抗体检查、动脉造影、甲皱微循环检查、激发试验、手指温度恢复时间测定
重要提醒: 若肢体末端出现对称的间歇性发白、紫暗或潮红、疼痛,遇冷加重的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反复发作,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
临床分类:
1、营卫不和
主要表现为肢体末端对称性间歇性发白、紫暗、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伴有汗多怕风;舌苔薄白,脉浮缓。
2、寒滞经脉
主要表现为肢端冷痛发白,遇寒加重,得温痛减;伴有四肢不温,怕冷;舌苔薄白,脉沉紧。
3、瘀血阻络
主要表现为肢端疼痛如针刺,遇寒加重;伴有皮肤紫暗;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涩。
4、肝郁血瘀
主要表现为肢端冷痛或刺痛,苍白、青紫、暗红变化不定,病情每因情绪刺激而发生或加重;伴有胸闷、两胁胀痛;舌紫暗,脉弦。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较少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
病因-总述:
血痹的发生多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病后体虚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脉络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四肢末端失于温养。病位在四肢,与肝脏等关系密切。
病因-基本病因:
1、外邪侵袭
感受寒邪,寒邪侵袭血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四肢末端失于温养而发为本病。
2、情志失调
长期忧郁、恼怒等情志刺激,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日久或火,阻滞脉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血痹。
3、饮食不节
平素偏食肥腻,或过甜过咸的食物,脾胃不能及时运化,脾胃运化食物,输布水液代谢的功能失调导致痰湿内盛,痰湿阻滞脉道,血行不畅,发为本病。
4、病后体虚
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或劳累体虚,或产后、病后、术后,正气受损,皮肤体表疏松,容易感受寒邪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阵发性肢末对称的间歇性发白、紫暗或潮红、冷痛,遇冷加重,或见红斑为主症。可伴有汗出怕风、四肢冰冷、胸闷、两胁胀痛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轻证表现
(1)发病时肢体末端,主要是手指呈阵发性、左右对称性皮肤发白、青紫,继而转为潮红;未发病时肢端可完全正常,病变局限于皮肤表面。
(2)自觉寒冷疼痛,或有痒、麻等感觉,在保暖、消除紧张后,症状可得以缓解,肤色变红并转暖。
2、重证表现
部分病重的患者病变可涉及鼻、耳及下颌、面颊等,出现麻木疼痛等同样的表现;甚至出现肢端坏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
症状-并发症:
坏疽:若血痹反复难愈,导致肢体缺血引起组织坏死,可并发坏疽等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肢出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的形态改变。
就医-门诊指征:
1、自觉出现局部肢体间歇性发白、紫暗或潮红、冷痛等表现。
2、或伴有汗出怕风、四肢冰冷、胸闷、两胁胀痛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通常患者需要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3、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7、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出现肢体疼痛、皮肤青紫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汗出怕风、胸闷胁痛等?
4、平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如何?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患其他什么疾病吗?家族中有出现类似的疾病吗?
8、平时体质如何?心情如何?
9、平时有偏食辛辣肥腻等食物的习惯吗?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肢体疼痛、皮肤青紫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沉、血清抗体检查、动脉造影、甲皱微循环检查、激发试验、手指温度恢复时间测定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患病局部皮肤的形态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过敏史、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局部皮肤温度,肿胀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沉
一般血沉结果阳性,通过观察血沉增快的速度,可了解疾病的动态变化。
2、血清抗体检查
主要用于明确病因。抗Scl-70抗体、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冷球蛋白测定、 Coombs试验、抗RNP抗体,对诊断和病情的评估有很大价值。
检查-其他检查:
1、甲皱微循环检查
可用显微镜或眼底镜观察甲皱毛细血管,原发性者可正常,继发性者可见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直径及形态均异常,有助于区分是雷诺病还是继发性雷诺现象。
2、激发试验
(1)冷水试验:将指(趾)浸入4℃冷水中1分钟,可诱发上述发作的皮色变化,发生率约75%。将全身暴露于寒冷环境,并将手浸于10~15℃水中,发作阳性率更高。
(2)握拳试验:两手握拳1.5分钟,松开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发作时的皮肤颜色改变。
3、手指温度恢复时间测定
手指受寒降温后,测定其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常有助于建立雷诺氏综合征诊断的客观依据。
检查-影像学检查:
动脉造影
上肢动脉造影可以了解指动脉及其近端动脉的情况,有助于确诊。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阵发性肢末对称的间歇性发白、紫暗或潮红、冷痛,遇冷加重,或见红斑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肢体或皮肤病变的三痹、脱疽、面瘫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可有家族史,常因情绪激动或感受寒冷而诱发,冬季发作频繁;以中青年女性多见。
2、临床表现
以肢末(主为手指)呈阵发性、左右对称性皮肤发白、青紫,继而转为潮红,自觉寒冷疼痛,或有痒、麻感等为主要表现,保暖、消除紧张后症状可得以缓解,肤色变红并转暖;未发病时肢端可完全正常,极少有坏死(或仅限于皮肤表面)。部分病重者可有鼻、耳及下颌、面颊受累而有同样表现;脉搏搏动正常。后期患指肌肤可有干萎表现。
3、辅助检查
动脉造影、血流图、甲皱微循环检查、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三痹
二者都有肌肉疼痛的表现。三痹可有关节红肿、变形等表现;血痹为局部肌肉麻木不仁,偶有肌肉酸痛。
2、脱疽
二者都为肢体病变。脱疽以男性多见,年龄较大,多为下肢,不对称,患肢末梢脉动弱小,病久可坏死;血痹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肢末对称的间歇性发白、紫暗或潮红、冷痛,遇冷加重,或见红斑,病情严重也可出现肢端坏死。
3、面瘫
二者都有局部麻木等表现。面瘫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进食不便,一侧面部会出现下垂,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等;血痹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肢末对称的间歇性发白、紫暗或潮红、冷痛,遇冷加重,或见红斑,偶有肌肉酸痛。
治疗-治疗原则:
血痹中医治疗以温阳行痹为主要治疗原则。临床上也可采用针刺与汤药配合使用,以提高疗效;病情严重可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营卫不和
若汗出怕风明显的患者,可加用黄芪、当归、防风。
2、寒滞经脉
若肢体寒冷,怕冷明显的患者,可加用附子、黄芪、淫羊藿。
3、瘀血阻络
(1)若肢端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加用蜈蚣、丹参、泽兰。
(2)若病在手指,可加用片姜黄。
(3)若病在足趾,可加用牛膝。
4、肝郁血瘀
(1)若肢端青紫,淤血明显的患者,可加用赤芍、桂枝、鸡血藤。
(2)若胸闷、两胁胀痛的患者,可加用郁金、香附。
治疗-药物治疗:
1、营卫不和
(1)方药:桂枝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桂枝、白芍、甘草、大枣。
2、寒滞经脉
(1)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3、瘀血阻络
(1)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熟地。
4、肝郁血瘀
(1)方药:逍遥散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
治疗-相关药品:
湿热痹颗粒、四妙丸、瘀血痹胶囊、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活血通络片、血府逐瘀胶囊、小活络丹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红斑性肢痛症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作交感神经干切断术。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可取绝骨、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外关等穴,进行常规针刺治疗。
(2)耳针疗法:可取心、肾、皮质下、交感、内分泌等耳穴,采用强刺激治疗,留针15~30分钟,或埋针。
2、西药治疗
(1)如为雷诺病,可选用利血平、左旋多巴、哌唑嗪、灰黄霉素等药物治疗。
(2)如为红斑性肢痛症,可选用抗焦虑药和止痛药合用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血痹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血痹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血痹轻证患者,若得到及时治疗,使得血脉流畅,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严重或失治误治,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血痹可使小血管闭塞,可能会导致指端缺血坏死,造成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可致残。
预后-治愈性:
多数早期病例,病情较清浅,治疗效果较好,肢体功能较易恢复。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血痹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在寒冷环境下,或情绪激动的时候容易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锻炼、增强体质等,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患者尽量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尽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惊恐等不良刺激,做到喜怒有节,以免加重病情。
日常-用药护理:
1、重视正确的煎药方法。积极观察药效及药后反应。
2、中药汤剂宜温热服。药物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日常-生活管理:
1、起居护理居室宜安静、整洁,光线柔和,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有风。
2、血痹患者由于正气不足,腠理不固,易招致外邪入侵,故应注意保暖,避风寒。
3、根据患者虚损的程度,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走、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做到循序渐进,避免疲劳,按时作息,保证睡眠质量。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体温、心率、心律、饮食、睡眠、大便、小便的变化情况,病重及老年患者,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并做详细记录。
2、注意观察肢体温度、疼痛、舌苔、脉象的变化,为辨证提供依据。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需要复查血沉、血清抗体检查、动脉造影、甲皱微循环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多食碳水化合物及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以利于血脉的通畅运行。
2、选用一些具有温性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肉等,有益于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3、营养要丰富,应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蛋白质应充足,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4、可选食有扩张血管作用的一些食品,如山楂、马兰头、柿、油菜、芹菜等。
5、含钙质较多的食物也可选食。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韭菜、姜、葱、大蒜、榨菜、茴香和各种香燥调味品,这些食品产热刺激,易生火耗血,加重病情。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以免聚湿生痰。
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主要通过注意日常管理,注意饮食卫生等措施,来减少其发生的概率、预防并发症出现。
1、起居有常,注意避风,温度适宜。
2、劳逸适度,根据体质状况,可适当进行散步、气功锻炼及打太极拳等活动。
3、保持情绪稳定,舒畅乐观,消除及避免引起血痹的诱因。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且富有营养,对辛辣刺激,肥腻等食物,戒除烟酒。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