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疾病英文名称: abnormal patency of eustachi...
养生
疾病名称: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
疾病英文名称: abnormal patency of eustachian tube
疾病概述:
正常情况下咽鼓管软骨段凭借着软骨的弹性作用、周围组织的压力和咽部的牵拉作用,而经常保持着关闭状态。说话及呼吸时,在鼻咽部产生的轻微压力改变并不能使关闭的管腔得以开放,仅在做吞咽、打呵欠、咀嚼及用力擤鼻等动作时,方能开放瞬间。咽鼓管异常开放症(abnormal patency of eustachian tube)是指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处于开放状态,或过度开放并引起症状。患者可有耳闷、耳胀满感、耳痛、低调性耳鸣、自听增强等症状。本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经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发病部位: 耳
常见症状: 耳闷、耳胀满感、耳痛、低调性耳鸣、自听增强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机械性因素、器质性因素所致
检查项目: 鼓膜检查、听诊管检查、听力学测试、咽鼓管阻力测定、纤维鼻咽镜检查、鼻内镜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致咽鼓管感染、中耳炎、扁桃体炎等,因此,一旦确诊,需及早接受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发病率为0.3%~6.6%。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长时间用力呼吸、咀嚼过度及有萎缩性鼻炎、萎缩性咽炎等病史的人群。
病因-总述: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机械性因素(如司理咽鼓管开放的肌肉长期处高张力状态)、器质性因素(如萎缩性鼻炎、萎缩性咽炎、上呼吸道急、慢性炎症等)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机械性因素
长时间用力呼吸,吞咽动作过多、咀嚼过度,以及精神过度紧张、自主神经紊乱等,可使司理咽鼓管开放的肌肉(如腭帆肌等)长期处高张力状态,以致咽鼓管闭合功能不良。
2、器质性因素
由局部、邻近器官及全身疾病(如萎缩性鼻炎、萎缩性咽炎、上呼吸道急、慢性炎症、鼻咽部手术,或大剂量放疗后,以及内分泌失调等)引起咽鼓管黏膜、黏膜下层中的弹力纤维及脂肪垫发生萎缩、瘢痕牵引及神经麻痹等,使咽鼓管管腔扩大,咽鼓管失去维持其闭合状态所需的组织压力,引起咽鼓管闭合不良或闭合不能。
症状-总述:
本病可有耳闷、耳胀满感或压迫感、耳痛、低调性耳鸣、自听增强等症状。其中,低调性耳鸣可在平卧、低头、弯腰时暂时减轻。此外,还可有眩晕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耳闷、耳胀满感或压迫感、耳痛
因呼吸时气流直接进入鼓室所致。用力擤鼻时,较强的气流骤然冲入鼓室,使压力突然增加,可引起耳痛。
2、耳鸣
低调性耳鸣,如吹风样之“呼呼”声,与呼吸节律一致。深呼吸、吞咽、打呵欠、张口、说话时耳鸣加重,可干扰患者的听力。平卧、低头、弯腰时,耳鸣可暂时减轻。
3、自听增强
说话时自己的话声直接经开放的咽鼓管传入中耳,患者会感到患耳内有自己过强的说话声,有时,此话语声尚有颤动感。
4、其他
如冷空气经咽鼓管进入中耳,患者尚可发生眩晕。
症状-并发症:
由于咽鼓管异常开放,常导致咽鼓管感染,感染还可蔓延至中耳、扁桃体,并发中耳炎或扁桃体炎。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耳鼻部检查,建议做好心理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平时身体怎么样?
6、您平时吃饭时愿意咀嚼很多次吗?
7、您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会长久影响听力吗?
6、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7、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耳胀满、耳鸣、自听感增强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做鼓膜检查、听诊管检查、听力学测试、咽鼓管阻力测定、纤维鼻咽镜检查、鼻内镜检查等,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1、鼓膜检查
鼓膜正常或稍菲薄。深呼吸时可见鼓膜随呼吸运动而搧动,吸气时向内凹陷,呼气时向外隆凸。请患者捏鼻、闭口鼓气时,鼓膜搧动更为明显。
2、听诊管检查
取一听诊管,将管的一端置于患耳的外耳道内,检查者将管的另一端置于自己的外耳道内,从听诊管内可听到患者呼吸时耳内的气流声。
3、听力学测试
纯音听力图正常。声导抗图曲线呈锯齿状。
4、咽鼓管阻力测定
用Valsalva吹张法测定。正常人直立位时,咽鼓管阻力为20~40mmHg;咽鼓管异常开放者的平均阻力为15mmHg。
5、纤维鼻咽镜检查
正常者咽鼓管咽口呈裂隙状,而患者咽鼓管咽口呈三角形。
6、鼻内镜检查
有部分患者在鼻内镜检查时可见咽鼓管鼻咽部开口处有不自主活动的开合活动。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耳闷、耳胀满感、耳痛、低调性耳鸣、自听增强的临床表现,结合鼓膜检查、听诊管检查、听力学测试、咽鼓管阻力测定等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除外咽鼓管狭窄。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咽鼓管狭窄鉴别,两者均有耳胀闷感和自听增强等相似症状。但也有区别:
1、与呼吸节律一致的低调性耳鸣是咽鼓管异常开放的特征性症状。
2、咽鼓管异常开放者鼓膜正常或稍菲薄,随呼吸搧动;而咽鼓管狭窄者鼓膜内陷,甚至鼓室有积液,鼓膜活动度差。
3、咽鼓管异常开放者听诊管检查可听到患者呼吸时耳内的气流声;而咽鼓管狭窄者没有,或有积液时有气过水声。
4、咽鼓管异常开放者纯音听力图正常,声导抗图曲线呈锯齿状;而咽鼓管狭窄者常呈传导性聋,以低频听力下降为主,声导抗鼓室图呈C形、B形曲线或As形曲线。
治疗-治疗原则:
向患者说明本病无生命危险,解除其精神顾虑,消除紧张状态。对于症状明显并对生活造成影响者,可根据病情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不可作过度吞咽、深呼吸、用力擤鼻等动作。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可使用药物进行软腭封闭、吹粉法治疗及局部涂药,以缓解症状,具体详见其他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普鲁卡因、硼酸、水杨酸、硝酸银、三氯醋酸、石碳酸、碘甘油
治疗-手术治疗:
对确由器质性病变引起,且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可作腭帆张肌松解术,使肌肉的张力得以松解,咽鼓管恢复经常闭合的状态。此外,还有咽口直接缝扎、自体脂肪填塞法等。
治疗-其他治疗:
1、软腭封闭
使用1%~2%普鲁卡因于翼突钩处注射,缓解症状治疗。
2、吹粉法
将硼酸粉与水杨酸粉按4∶1比例混合,经咽鼓管导管吹至咽鼓管内及其开口周围,可致局部黏膜肿胀,以暂时减轻症状。
3、局部涂药
上述治疗无效者,可将10%~20%硝酸银、5%~10%三氯醋酸、5%石碳酸等化学腐蚀剂或碘甘油涂抹于咽鼓管口及管腔,使该处产生微小瘢痕,以缩小其开口。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2~4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一般可治愈,症状可得到缓解,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有耳鸣、耳胀满感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避免过度用耳,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可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且避免进行游泳、潜水等运动。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定期清洁鼻腔,勤打扫卫生。洗澡时注意保护耳朵,避免水进入耳内,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干燥。且避免硬物挖耳。
5、患者应避免在疾病发作期去声音嘈杂、人群密集的地方。
6、患者外出时建议佩戴口罩。
7、患者日常减少戴入耳式耳机,并不要使用耳机过长时间。
8、注意随天气变化添减衣物,防止感冒。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日常-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并且避免用力擤鼻。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家属可尽量采取蒸、煮、炖、烩的方法烹调食物。
2、加强营养支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3、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胡萝卜、番茄、苹果等,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4、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5、应保持低脂饮食,可多食核桃、沙丁鱼、鹌鹑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6、患者应适量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7、患者可多吃坚果、大豆、花生等食物。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葱、大蒜等。
3、避免过度咀嚼。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日常避免过于用力的呼吸,过度咀嚼。
3、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定期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