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眼球内炎疾病英文名称: endophthalmitis疾病概述: 眼球内组织感染性炎症称...
养生
疾病名称: 眼球内炎
疾病英文名称: endophthalmitis
疾病概述:
眼球内组织感染性炎症称为眼球内炎(endophthalmitis),是较严重的眼病。本病可发生于眼球穿孔伤、内眼手术、全身感染性疾病之后。患者可出现眼痛、视力下降、眼充血等表现。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眼痛、视力下降、眼充血等
主要病因: 眼球穿孔伤、内眼手术、全身感染性疾病等
检查项目: 血常规、病原体培养、眼部B超、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
重要提醒: 本病会影响患者视物,如不治疗还可能导致失明,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处理,以免出现不良预后。
临床分类:
由于感染原的病原微生物不同,可分为细菌性或真菌性眼内炎。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有眼部手术经历或是患有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人群发病可能高。
病因-总述:
眼球内炎可发生于眼球穿孔伤,内眼手术(白内障摘除术,抗青光眼手术,视网膜脱离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等)之后。称为外因性眼内炎。此外,还可因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深部脓肿、儿童肺炎、脑膜炎或肾移植后,感染原通过血流进入眼内,为内因性或转移性眼内炎。
病因-基本病因:
1、细菌性眼内炎
较常见。感染的细菌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等。
2、真菌性眼内炎
引起眼内感染的真菌种类较多,包括白色念珠状菌、曲菌、新月菌属、毛霉菌等。
病因-危险因素:
1、眼部存在伤口、眼球结构老化(老年人)等因素会破坏眼球正常的防御作用,容易被病原体入侵。
2、服用免疫抑制剂、患有免疫缺陷病的人群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发病风险高于常人。
症状-总述:
眼球内炎患者可出现眼痛、视力下降、眼充血等表现。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潜伏期长短不一,患者眼痛、视力下降的程度也不相同。
症状-典型症状:
1、细菌性眼内炎
发病较急,潜伏期较短,眼外伤或术后24~48小时即有较剧烈眼痛,视力显著下降;混合充血或深充血明显,房水混浊或有纤维素性渗出,或伴前房积脓;瞳孔缩小,形状不规则;常有玻璃体混浊,稍后即有积脓,患者眼前出现飘动的黑影。眼底常有视网膜脉络膜渗出或出血。
2、真菌性眼内炎
潜伏期一般较长,眼手术或外伤后3天、1周或数周出现较轻的自觉症状,偶感眼痛,有较轻的深充血或混合充血,可有较少的前房积脓,炎性浸润多局限于前房,常位于瞳孔区,或有炎性浸润在玻璃体前部。真菌性眼内炎可在眼内出现分散的灰白色小脓肿,但亦有类似细菌性弥漫性眼内炎的患者,症状体征都较剧烈,个别患者比细菌性眼内炎更严重。
症状-并发症:
眼球内炎如不及时治疗,损害眼内结构,可影响房水从后方到前房的流通,导致眼压升高,发生瞳孔阻塞、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眼内可长期发炎,最终为眼球萎缩。
就医-门诊指征:
出现剧烈眼痛、明显视力下降,均须立即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可至眼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尽早去医院检查诊断。
2、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3、医生可能会对眼部进行体格检查,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配合。
4、近期有服用药物或滴眼药水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4、您眼部受过外伤吗?做过眼部手术吗?
5、您患有其他疾病吗?您平时喝酒、抽烟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
4、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5、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6、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眼痛、视力下降、眼充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尤其是近期有眼部手术或是感染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然后通过血常规、病原体培养、眼部B超、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等了解患者眼部及全身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初步检查患者的体温、血压情况,检查患者有无明显的发热、乏力等情况。然后还会进行眼部检查,观察患者瞳孔的形态、大小是否正常,检查调节能力是否正常。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可通过中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判断患者的感染情况。
2、病原体培养
医生会取患者眼部分泌物进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同时可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治疗。
检查-其他检查:
1、眼底检查
医生通过各种检眼镜进行眼底检查,可检查玻璃体、视网膜、黄斑部、脉络膜和视盘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
是有创检查,医生会将荧光素钠从静脉注入,然后通过眼底照相机拍摄荧光素钠进入眼底血管时发出的荧光形态,记录眼底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病理生理变化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眼部B超检查,了解患者前房、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有无异常变化。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眼痛、视力下降、眼充血等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程度,询问患者近期有无眼部手术或是其他的感染性疾病经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病原体培养、眼部B超、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眼球内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诊断后应积极进行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药物以及使用方式,还会根据治疗反应、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治疗药物。如果患者视力完全丧失,也可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以及使用方法,如静脉注射、球结膜下注射、眼内注射、口服、滴眼液等方式。在此仅作为介绍,具体药物及治疗方式请以医嘱为准。
1、抗细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选择头孢唑林、庆大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
2、抗真菌药物
可选择两性霉素、酮康唑等。
3、散瞳剂
如阿托品、托吡卡胺等,有散大瞳孔、调节麻痹的作用,能防止瞳孔缘后粘连,缓解疼痛和畏光。
4、其他
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固醇药物,有抗炎、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皮质类固醇效果不佳,也可选择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
治疗-相关药品:
头孢唑林、庆大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甲硝唑、阿托品、托吡卡胺、泼尼松、地塞米松、环磷酰胺、两性霉素、酮康唑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严重的眼内炎,采用玻璃体切割术并眼内注射药物,可期望获得较好的疗效。
2、如果患者患眼视力完全丧失、无法恢复,为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也可通过手术摘除眼球,医生应慎重选择本方法。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积极的治疗,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基本恢复正常生活,预后较好,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如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出现失明、眼球萎缩等不良预后。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患者出现眼痛、视力下降、眼充血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起白内障、青光眼等并发症,甚至导致失明或眼球萎缩。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症状得到缓解。
预后-复发性:
如果相应的病因再次出现,本病也有再次发生的可能。
日常-总述: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用眼健康,避免再次感染,同时保持平稳心态及规律的作息,适当娱乐,缓解身心压力,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
日常-生活管理:
1、每用眼1小时左右,让眼放松一下,使眼得到休息。尽量不要长时间在昏暗环境中阅读和工作。
2、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养成良好的眼部卫生习惯,尤其避免手部不洁时揉眼。
4、注意周围环境安全,尽量避开空气不流通场所。
饮食调理:
本病通常无其他饮食特殊禁忌或推荐。日常可合理膳食,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证机体营养物质摄入充足,有利于控制病情。
饮食建议: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
2、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3、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4、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的预防主要在于眼部损伤后去医院正确进行处理;就诊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以免病情蔓延。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