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疾病英文名称: hereditary antithrombin Ⅲ...
养生
疾病名称: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疾病英文名称: hereditary antithrombin Ⅲ deficiency
疾病概述: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hereditary antithrombin Ⅲ deficiency)又称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是造成静脉血栓栓塞的主要遗传危险因素之一。本病主要是由于抗凝血酶(AT)基因发生突变(如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等),从而导致抗凝血酶活性和/或含量下降。患者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状,如下肢肿胀、下肢疼痛、腹痛、浅静脉曲张、发热、呼吸困难等,女性患者妊娠期间可出现妊娠意外(如流产、反复流产、宫内死胎)。本病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在积极的方式干预下,多数患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就诊科室: 产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下肢肿胀、下肢疼痛、腹痛、浅静脉曲张、发热、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抗凝血酶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引起抗凝血酶活性和/或含量下降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抗凝血酶活性试验、抗凝血酶含量试验、抗凝血酶交叉免疫电泳、基因检测
重要提醒: 本病首次发病就有可能出现较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生命健康,需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防治。
临床分类:
临床上根据AT分子的反应中心(RS)和/或肝素结合功能的缺陷分为Ⅰ型(数量减少)和Ⅱ型(质量缺陷)。Ⅱ型根据不同的基因突变对AT活性产生的影响不同,又分为三种亚型(ⅡRS型、ⅡHBS型和ⅡPE型)。
1、Ⅰ型
是指患者AT的活性和含量均下降,通常下降到正常人AT水平的50%以下。
2、Ⅱ型
(1)ⅡRS型:是指丝氨酸蛋白酶结合位点缺陷,导致对凝血酶、FⅩa等凝血因子灭活能力下降。
(2)ⅡHBS型:是指肝素结合能力下降,无法加速AT的灭活功能。
(3)ⅡPE型:是指AT活性和肝素结合能力均下降。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国外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为1/5000~1/2000,而我国2006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在中国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为2.26%。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有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家族史者,男女比例为1.16∶1。
病因-总述:
本病是由于AT基因突变导致抗凝血酶活性和/或含量下降,以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剪接位点突变多见,而移码突变、大片段基因缺失少见。
症状-总述:
除HBS型杂合子携带者之外,其余患者会因局部栓塞而出现相关症状。常见发病部位有下肢、肺部等处。栓塞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下肢疼痛、浅静脉曲张、发热等。
2、约50%患者发生肺栓塞,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
3、部分患者还可发生肠系膜静脉血栓,从而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呕血、便血等。
症状-并发症:
1、本病患者有可能合并其他遗传性易栓症,如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等。
2、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可能合并流产、反复流产、宫内死胎、先兆子痫等妊娠并发症。
3、若未合理诊治,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休克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可能发生心脏骤停或猝死。
就医-急诊指征:
1、下肢突发严重肿胀、剧烈疼痛。
2、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3、女性患者妊娠期发生妊娠意外。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下肢肿胀、局部疼痛、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
2、近期出现腹痛、腹胀。
3、伴发热、浅表静脉曲张、恶心、呕吐。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血液内科
本病属于血液内科诊疗范围,可以前往血液内科就诊。
2、急诊科
病情危急时,需立即前往急诊科救治。
3、产科
妊娠期间的女性患者,可前往产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孕妇的话)目前怀孕多少周了?
7、您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8、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9、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10、您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呢?
11、您吸烟吗?吸多久了?平均每天吸多少?
12、您喝酒吗?喝多久了?平均每天喝多少?
13、您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14、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如果住院的话,需要住院治疗多久?
8、需要做手术吗?
9、这个病会遗传吗?
10、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1、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下肢肿胀、下肢疼痛、浅静脉曲张、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抗凝血酶活性试验、抗凝血酶含量试验、抗凝血酶交叉免疫电泳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判断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之后通过相应的体格检查进行印证。
1、当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发现下肢肿胀、局部压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扩张及踝关节过度背屈试验阳性等。
2、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体格检查可以发现腹肌紧张、肠鸣音活跃、移动性浊音阳性等体征。
3、发生肺栓塞时,体格检查可以发现肺部哮鸣音、细湿啰音、心动过速、颈静脉充盈、心脏杂音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抗凝血酶活性试验
(1)不加肝素的凝血酶灭活活性试验:在不加肝素的条件下,抗凝血酶活性试验结果可以反映AT分子的RS功能。不加肝素时,只有ⅡHBS型的灭活活性正常,其他3型均为降低。
(2)加肝素的凝血酶灭活活性试验:加入肝素的抗凝血酶活性试验既可以反映RS功能,还可以反映肝素结合活性(HBS)。Ⅰ型和Ⅱ型本试验结果均为降低。
2、抗凝血酶含量试验
AT含量试验可用于本病的分型,Ⅰ型和ⅡPE型AT含量降低,而ⅡRS型和ⅡHBS型的AT含量正常。
3、抗凝血酶交叉免疫电泳试验
AT交叉免疫电泳试验也是用于该病的分型,Ⅰ型和ⅡRS型的电泳速度正常,ⅡPE型和ⅡHBS型的电泳速度异常。
4、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但临床上一般通过上述3项试验即可以明确诊断,通常无需再进行基因检测。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下肢肿胀、下肢疼痛、腹痛、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结果,以及抗凝血酶活性试验、抗凝血酶含量试验、抗凝血酶交叉免疫电泳等实验室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获得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诊断-鉴别诊断:
获得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获得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患者也可出现与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类似的AT活性和/或含量下降,但前者是由于某些系统性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损害、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等),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肝素、口服避孕药、L-天冬酰胺酶等)引起。获得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患者不一定会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往往因患有系统疾病而出现原发疾病的典型症状。前者在行肝肾功能、凝血检查、纤溶检查、骨髓穿刺活检时可有明显异常,从而帮助医生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确诊本病的患者可给予预防性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急性期应启动抗凝治疗,随后可使用华法林长期预防。部分病情严重者可能需要行手术取栓。
治疗-药物治疗:
1、香豆素类抗凝剂
(1)如醋硝香豆素和双香豆素乙酯可以用于确诊患者的预防性治疗。
(2)华法林可以与肝素在初期同时使用,随后还可使用华法林进行长期预防。
2、肝素
肝素是急性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手段,一般先以大剂量进行冲击治疗,之后改为小剂量静脉滴注,肝素一般在用药第5天或华法林治疗达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2.0~3.0)后停用。
3、AT浓缩剂
AT(抗凝血酶)浓缩剂是一种替代治疗,可以快速提升患者的抗凝血酶水平,适用于妊娠期和分娩期的女性患者,还可在手术前后使用,以预防血栓形成。
4、尿激酶、链激酶
当遗传性凝血酶Ⅲ缺乏症患者出现严重的静脉栓塞,尤其是肺血栓栓塞时,需给予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
治疗-相关药品:
醋硝香豆素、双香豆素乙酯、华法林、肝素、AT浓缩剂、尿激酶、链激酶
治疗-手术治疗:
1、当肠系膜静脉血栓造成肠坏死时,需及时行手术治疗。
2、对于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髂股静脉血栓、股青肿者,需行深静脉血栓摘除术。
3、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病情危及生命的肺栓塞者,可行肺动脉血栓摘除术。
治疗-治疗周期: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尚无法根治,但在积极的防治干预下,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属于遗传性疾病,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2、本病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导致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3、女性患者在怀孕期间可能会合并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如流产、反复流产、宫内死胎等。
4、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肺栓塞、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脏骤停、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经积极防治,病情通常可得到有效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很难达到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患者日常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根据医生指导按时服用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凝血指标。急性期应保持绝对休息,除急性期外,可以进行适当锻炼,预防血栓形成。
日常-心理护理:
1、调整好心态,保持心情放松,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
2、本病属于终生疾病,需长期接受治疗和监测,应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并多与医护人员沟通,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需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切不可私自停药或调整用药剂量,服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应及时到院就诊。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3、病情稳定期间,每天可以进行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
4、下肢静脉血栓者需注意患肢的保温,可以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
5、督促患者一定要戒烟。
6、尽量穿着宽松的衣物,避免用过紧的腰带、丝袜等。
日常-复诊须知:
定期到院检查凝血功能,不适随诊。
饮食调理:
在积极的防治措施下,同时配合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的作用,本病患者宜清淡饮食,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粗纤维及低脂肪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饮食。
饮食建议:
1、宜清淡饮食。
2、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鱼肉、鸡肉、藕粉、米汤、新鲜水果、时令蔬菜等。
3、建议患者多饮水,多吃粗纤维食物,如糙米、杂粮、燕麦等,以保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造成腹压增大,影响下肢静脉回流,从而造成血栓脱落。
饮食禁忌:
1、避免进食油腻、煎炸的食物。
2、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戒烟限酒。
4、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如肥肉、动物内脏、鱼卵、蛋黄等。
预防措施:
本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但可以通过避免近亲结婚、做好婚前和产前检查等减少发病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