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周围动脉栓塞疾病英文名称: peripheral arterial embolism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周围动脉栓塞
疾病英文名称: peripheral arterial embolism
疾病概述:
周围动脉栓塞(peripheral arterial embolism)指周围动脉被来自某个部位的血栓或栓子堵塞,继而造成远端发生急性缺血,表现为缺血部位的疼痛、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等,并直接影响生活的自主性。临床上可通过药物及手术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疼痛、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肢体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皮肤改变
主要病因: 由脱落的血栓或其他血管腔内异物堵塞动脉导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生化和酶学检查、超声检查、动脉造影、心脏B超、心脏X线、血液流变学、高凝状态分子标志物、心电图、皮肤测温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治疗,以免导致组织坏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国内暂无权威的该疾病发病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周围动脉栓塞是由脱落的血栓或其他血管腔内异物堵塞动脉,造成动脉血流阻断和组织缺血的一种急性疾病。栓子进入血管腔后,将随动脉血流冲向远端血管床,多半于动脉分叉处停留,造成堵塞。本病下肢的发生率高于上肢,尤以股动脉栓塞的发病率最高。
病因-基本病因:
栓子可来自以下途径:
1、心腔内或动脉瘤腔内血栓脱落。
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
3、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有继发血栓形成。
4、动脉腔内异物,如动脉导管折断;动脉穿刺、置管造成的损伤及继发血栓形成。
症状-总述:
周围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栓塞的部位、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周围动脉栓塞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的栓塞发病年龄较年轻,冠心病引起者发病年龄较大。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中,最常见的是下肢髂、股动脉栓塞,好发部位在髂、股动脉分叉处及股动脉远端。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肢体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皮肤改变等。
症状-典型症状:
1、疼痛
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对于发生于下肢的栓塞,大约半数患者于起病后下肢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性质为锐痛,从小腿向足部放射,同时有组织缺血的表现。
2、感觉异常
患侧肢体在疼痛的同时伴有麻木、发凉的感觉。栓塞远端皮肤感觉减弱或消失,近端出现感觉过敏,有针刺感及触痛。如果浅表动脉栓塞,栓子所在部位可以有压痛。
3、运动功能障碍
栓塞导致肢体肌肉急性缺血,活动时疲乏无力,肌力减弱,严重者瘫痪,被动活动肢体时伴疼痛,深反射消失。
4、肢体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由于栓子阻塞了血流、动脉痉挛以及继发性血栓形成,栓塞远端的动脉搏动消失。如髂动脉栓塞时,股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5、皮肤改变
一般于栓塞部位约10cm以下出现缺血性皮肤改变,表现为皮肤苍白、花斑样或发绀。由于动脉供血减少或中断而静脉血液的排空,皮肤温度较低,有冰凉感,肢体周径减小。另外,栓塞发生于下肢侧支循环丰富的部位时,症状可以不明显或表现为间歇跛行,即患者的行走距离缩短。
症状-并发症:
该病可导致患肢出现缺血性坏死。
就医-急诊指征:
1、肢体剧烈疼痛,皮肤苍白、温度降低。
2、出现其他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肢体疲乏无力,感觉减弱。
2、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病情较重时,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若病情较轻,可到血管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前往就诊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的状态,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奔波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8、您是否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等疾病?最近有没有做过动脉穿刺等?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疼痛、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先给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而后会选择性的让患者进行生化和酶学检查、超声检查、动脉造影、心脏B超、心脏X线、血液流变学、高凝状态分子标志物、心电图、皮肤测温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先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如脉搏、呼吸、体温等,而后可能会查看并触摸受累肢体的皮肤。
检查-实验室检查:
生化和酶学检查,有助于对动脉栓塞的病因作出判断。
检查-其他检查:
1、血液流变学、高凝状态分子标志物
主要了解患者血液的流变学、高凝状态及纤溶状态的情况,对判断血栓的形成等有一定价值。
2、心电图
有助于对动脉栓塞的病因作出判断。
3、皮肤测温
该试验结果可较精确地指示皮肤温度正常与降低交界处转移带的部位,并从温度下降的程度了解动脉闭塞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多普勒方向性血流仪、超声血管成像仪和超声多普勒血管诊断仪可精确地作出栓塞的定位,但不能提供血管全貌。
2、动脉造影
用导管法或穿刺法行动脉造影,是诊断动脉栓塞、判断栓塞部位最可靠与直观的方法,可了解远侧的动脉是否通畅,及侧支循环的状况,有无继发血栓形成等情况。该检查为创伤性检查,对危重患者应谨慎考虑。
3、其他
心脏B超、心脏X线等,有助于对动脉栓塞的病因作出判断。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基础疾病(如二尖瓣狭窄、心房纤颤、机械瓣植入术)、动脉栓塞等病史、突发的临床症状和相应的缺血体征,诊断周围动脉栓塞一般不困难。
诊断-鉴别诊断:
1、动脉血栓形成
本病一般指在动脉本身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继发性血栓形成。其症状与动脉血栓栓塞非常相似,但患者起病不如栓塞急骤,病史中常有慢性缺血的表现,如间歇跛行、肢体麻木、趾甲变形、肌肉萎缩,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温度低,但感觉障碍平面不如栓塞清晰。实验室检查血中胆固醇增高。X线可见动脉壁上有钙化斑。动脉造影可见管壁狭窄、不光滑或中断,周围有较多的侧支循环。
2、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明显,皮肤发绀但温度正常或略高,静脉扩张,腓肠肌压痛。但严重水肿压迫动脉产生供血障碍时,容易与动脉栓塞混淆。动脉栓塞后也容易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注意症状的变化过程。
3、髂、股静脉的急性血栓性脉管炎
患者可有动脉搏动的减弱,并且有类似动脉栓塞的缺血性表现。但本病患者有明显的水肿、静脉充盈以及微弱的动脉搏动,有助于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周围动脉栓塞治疗的目的是尽早移除栓子,使血管再通,恢复血液供应,挽救缺血的组织细胞,尽可能避免坏死的发生。组织是否坏死与治疗的早晚密切相关,故一经确诊应立即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患者绝对卧床,取头高脚低位,使下肢低于心脏平面。同时密切观察患侧肢体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脉搏波动的变化情况以及生命体征。
治疗-药物治疗:
1、溶栓治疗
对于由血栓导致栓塞的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一般对发生于3天以内的新鲜血栓效果好,而超过7天者效果差。常用药物有链激酶、尿激酶、r-tPA等。
2、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血栓延伸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肝素、华法林等药物。
3、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
可以扩容、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
4、解痉、止痛及血管扩张剂
此类药物可用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常用药物如山莨菪碱、阿托品、酚妥拉明、妥拉唑林、罂粟碱等。
治疗-相关药品:
链激酶、尿激酶、r-tPA、山莨菪碱、阿托品、酚妥拉明、妥拉唑林、 罂粟碱、肝素、华法林、右旋糖酐40
治疗-手术治疗:
1、动脉切开取栓术
对于大动脉的栓塞,尤其是主动脉分叉处鞍形血栓,动脉切开取栓术是最有效的方法。对于肢体其他动脉的栓塞可选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
2、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
本术式操作简便、手术条件要求相对较低、手术创伤范围小,现已经广泛使用。
3、截肢术
若手术失败,并发坏疽,则应行截肢处理。
治疗-其他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PTA治疗对于动脉局部病变引起的急性动脉闭塞效果良好。单纯PTA的缺点是复发率高。但随着血管支架的使用,复发率明显减少。对大血管的治疗效果比小血管好。PTA治疗后要继续抗凝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患者病情、所选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患者的年龄、侧支循环情况以及恢复再灌注的时间。高龄并且曾经有动脉栓塞性疾病史的患者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导致肢体坏死,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治愈性:
可通过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避免截肢,甚至挽救患者生命。
日常-总述:
手术患者卧床休息,观察患肢恢复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注意对患肢的保护,病情好转后可适当进行锻炼。另外,严格遵医嘱用药,按时到医院复诊。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周围动脉栓塞可引起剧烈疼痛,且患者有瘫痪和截肢的风险,可能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
2、护理要点
(1)家属:多关心、鼓励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减轻患者的心理顾虑。
(2)患者: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尤其是抗凝血药物,注意观察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停药,并请医生调整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病情恢复期间,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病情期间避免患肢负重,以免加重病情。
3、病情允许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剧烈活动。
4、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干净卫生,经常通风换气。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日常-术后护理:
1、卧床休息,抬高床头以使患肢低于心脏水平。
2、禁止患肢冷敷及热敷,以减少因温度引起的缺血组织耗氧量增加或血管收缩。
3、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周围有无血肿,注意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伤口受到污染。
饮食调理:
日常合理的膳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机体的恢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饮食建议:
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
饮食禁忌:
病情期间避免食用肥腻、辛辣、刺激的食物,控制盐的摄入。
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引起动脉血栓的原发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病的发生几率。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