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疾病英文名称: agranulocytosis疾病概述: 白细胞...
养生
疾病名称: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疾病英文名称: agranulocytosis
疾病概述:
白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0×109/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低于2.0×109/L时,在≥10岁儿童低于1.8×109/L或<10岁儿童低于1.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者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本病原发性很少,多为继发性,常见的病因有化学药物因素、感染、电离辐射、其他系统疾病等。轻度减少的患者多表现为原发病症状,中度和重度减少者易发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等。早期接受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高热、乏力、头痛
主要病因: 主要由化学药物、感染、电离辐射及其他疾病等所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外周血涂片、生化检查、病原体检查、骨髓穿刺、流式细胞术
重要提醒: 患者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老年人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等人群多发。
病因-总述: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原发性很少,多为继发性,常见的病因有多种化学药物因素、感染或电离辐射所致、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等。
病因-基本病因:
1、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
(1)生成减少: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以及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组织被白血病、骨髓瘤及转移瘤细胞浸润等。此外,异常免疫和感染也可导致生成减少。
(2)成熟障碍: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代谢障碍,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由于粒细胞分化成熟障碍。
2、中性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1)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Felty综合征)及同种免疫性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
(2)非免疫性因素:病毒感染、败血症、脾功能亢进。
3、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
(1)中性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见于异体蛋白反应、内毒素血症。
(2)粒细胞滞留循环池其他部位:血液透析开始后2~15分钟滞留于肺血管内;脾肿大,滞留于脾脏。
症状-总述:
粒细胞轻度减少的患者多表现为原发病症状,中度和重度减少者易发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缺乏等非特异性症状。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可出现高热、黏膜坏死性溃疡及严重的败血症、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
症状-典型症状:
1、高热
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39度以上的高热,期间患者可出现怕冷、口唇苍白、发抖等。
2、乏力
患者常出现乏力、嗜睡、腰酸背痛等非特异性表现。
3、感染
患者易发生感染,如急性咽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症状-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黏膜坏死性溃疡、败血症、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等。
就医-家庭处理: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可给予物理降温治疗,冰袋、酒精擦腋窝等均为有效的降温措施。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疲乏、无力、头晕。
2、伴食欲减退。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尽早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须于血液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如发生感染,对感染的系统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在这些症状之前有无受凉、感冒?服用过药物吗?
3、您本次发病后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4、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5、您以前有过什么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6、治疗的方法是什么?有无过敏史?
7、您平时喝酒、抽烟吗?您的职业是什么?
8、您家族里是否有此种病史?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
4、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高热、乏力、头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建议患者行血常规、外周血涂片、生化检查、病原体检查、骨髓穿刺、流式细胞术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查看患者皮肤有无瘀点、瘀斑等,触诊脾脏、淋巴结等,查看是否肿大,初步判断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抽血检查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2、外周血涂片
观察血液内细胞的形态等,以判断是否出现感染。
3、生化检查
明确是否感染,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4、病原体检查
检查血液中的相关抗体,或进行血培养,判断是否感染。
5、流式细胞术
检查白细胞中不同类型的细胞,以判断是否存在特殊的免疫分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6、骨髓穿刺
医生使用骨髓穿刺针,插入患者髋部骨骼,吸取少量骨髓液,观察细胞类型、形态、数量等,有助于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体征,结合血常规、外周血涂片、生化检查、病原体检查、骨髓穿刺、流式细胞术等检查,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根据不同的病因,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升白细胞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脾切除及抗生素等综合治疗。对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应着重防治感染,对重症病人应采取消毒隔离措施,防止继发感染。
治疗-药物治疗:
1、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可刺激骨髓干细胞加快生成粒细胞,有利于重症患者恢复免疫功能。
2、免疫抑制剂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和免疫介导机制所致的粒细胞缺乏,可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糖皮质激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治疗-手术治疗:
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手术。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未及时接受治疗,随着病情紧张,患者可出现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若未及时接受治疗,随着病情紧张,患者可出现严重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早期发现,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尤其是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如不积极治疗,病死率高。在日常生活中应增强患者的自信心,给予心理上的支持,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嘱用药。还要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患者住在无菌层流病房,缺乏交流,很容易产生压抑、孤独和沮丧的情绪,患者往往不肯继续住在无菌层流病房。
(2)患者对病情了解不清,对病情过分忧虑、担心,出现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动态心理变化,让患者了解住在无菌层流病房的必要性,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安心住在无菌层流病房。
(2)家属一定要和蔼、多理解、关怀患者,有耐心的与患者交谈,疏导患者,给予心理支持,积极为患者排忧解难,克服恐惧心理。
日常-用药护理:
1、重组人粒细胞生成素集落刺激因子主要通过皮下注射,注射后注意注射部位的干燥,以免增加感染;部分患者可出现骨关节痛、皮疹及局部反应,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出现异常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给予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者,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皮疹等过敏反应的发生,如果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有规律
根据患者的情况,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合理的休息与活动计划,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增加感染。
2、环境
保持房间内温暖、通风、阳光充足,室内的被褥、用具、食品等均需消毒灭菌。
3、卫生保健
(1)皮肤护理: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服,勤洗手、脚,提供细致的皮肤护理,密切注意皮肤完整性的改变。对于对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家属更应注意,定时翻身,并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
(2)肛周的护理:患者应每天用温开水清洗外阴及肛周,避免损伤肛门及周围皮肤,不测肛温,为防止感染。大便干燥者应保证充足的饮水,遵医嘱服用药物软化大便。
(3)口腔护理:患者应每日饭后用盐水漱口,并用软牙刷早、晚刷牙。
日常-病情监测: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应随时检测自身症状变化,出现以下情况时,及时就医排查:
1、患者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的症状。
2、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症状。
3、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腰疼等症状。
4、患者出现呕吐、腹痛、腹泻、肛周红肿等症状。
日常-复诊须知: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的患者,一般需要3天左右复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计数,以调整用药剂量。根据不同病因及病情,具体复诊时间还需咨询就诊医院。
饮食调理: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易出现感染,注意饮食卫生,进食前要注意手卫生,只食用煮过、加工过的或是经过巴氏法消毒过的食物,应给予维生素丰富、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饮食建议:
1、进无菌饮食,患者的食物均用微波炉消毒。水果用温开水冲洗,最后用无菌刀削皮后食用。餐具每次也同时消毒。
2、恢复期患者需加强营养补充,强调吃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软食。
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生冷的水果及蔬菜、隔夜的食物,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是可以通过控制一些危险因素来降低发病风险:
1、对于接触物理辐射及化学毒物的健康人,做好防护措施,定期进行检查。
2、避免服用一些细胞毒性药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