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疾病别名: 红皮病型药疹疾病概述: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又称红皮病型药疹,是...
养生
疾病名称: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疾病别名: 红皮病型药疹
疾病概述: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又称红皮病型药疹,是一种重型药疹,是因应用某些药物而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其临床可表现为皮肤鲜红肿胀、渗液、结痂、鳞屑、臭味、糜烂、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本病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不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肤鲜红肿胀、渗液、结痂、鳞屑、臭味、糜烂、寒战、发热、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因应用某些药物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斑贴试验、组织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建议及早就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国内暂无权威的该疾病发病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该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由药物引起,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尚未明确,主要与药物因素及个人因素有关。目前已有报道部分药品可导致本病。
病因-基本病因:
1、药物因素
(1)药物因素包括药物的类别、药物的应用天数、药物的使用频率、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
(2)可导致本病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柳氮磺吡啶、联苯丁酮酸、土霉素、庆大霉素、制霉菌素、酮康唑、磺胺类药、氯法齐明、奎尼丁、卡托普利、噻吗洛尔、米诺地尔、苯巴比妥、甲氨蝶呤、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阿维A酯。
2、个人因素
每个人的体质均不同,对于药物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个人因素可包括过敏体质、遗传导致HLA多形态、免疫功能、自身疾病、年龄等。
症状-总述: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以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继之大量剥脱表现为特征。本病病情较重,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症状-典型症状:
1、此型药疹多是长期用药后发生,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日左右。
2、有的患者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逐渐加重,融合成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伴有糜烂、渗液、臭味、结痂等表现。继而全身出现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3、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病愈可再生)。
4、黏膜可有损害,多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常有畏寒、发热甚至高热、恶心、呕吐。
症状-并发症:
本病还可同时存在休克、蛋白尿、肝大、黄疸、低蛋白血症、贫血、感染、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就医-急诊指征:
1、高热、休克、心力衰竭。
2、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需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潮红、肿胀,伴有糜烂、渗液、恶臭。
2、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病情较重时,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若病情较缓,可到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取皮损部位的组织进行检查,就诊前不要在皮损处涂抹药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4、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对什么药物过敏吗?之前有在用什么药物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出现皮肤鲜红肿胀、渗液、结痂、鳞屑、臭味、糜烂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询问相关情况,然后进行详细体格检查,之后可能建议患者行血液检查、斑贴试验、组织病理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主要通过肉眼观察皮肤损害的部位及其大小、颜色、形态、分布特点等情况,同时还需注意有无破溃、糜烂、结痂等异常表现。
2、触诊
医生消毒并温暖双手后进行触诊检查,主要检查皮肤损害的质地、有无触痛等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通过抽血化验,包括血常规、血沉、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以明确疾病发展的程度。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可表现为轻度贫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低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高尿酸血症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此检查为有创检查,是皮肤疾病较常用的检查之一,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医生会对受损部位的皮肤、黏膜进行样本采集,通过组织样本染色,观察组织形态。
检查-其他检查:
斑贴试验:操作简单、检查较安全,不良反应极少,且试验结果准确、可靠。斑贴期间不要剧烈活动,勿洗澡,避免搔抓,减少出汗,并避免日光照射。斑贴试验主要目的是寻找致敏原,从而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及预防。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及发病史等相关病史,以及出现皮肤鲜红肿胀、渗液、结痂、鳞屑、臭味、糜烂等表现,结合体格检查、血液检查、斑贴试验及组织病理检查的结果,本病通常不难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治疗首先应及时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多饮水或静脉输液可加速药物的排出,尽快消除药物反应。然后通过药物和对症治疗来缓解症状,防治并发症。
治疗-对症治疗:
1、如出现贫血,必要时可予以小剂量输血或血浆。
2、如出现低蛋白血症,可补充白蛋白。
3、如剧烈瘙痒,可给与抗组胺药物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进食困难时,应加强营养支持,可予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和低脂饮食。
2、不能进食时,可予以复合氨基酸、脂肪乳和能量合剂等。
3、减少外界刺激因素,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擦拭或其他对患者敏感的物质,如皮毛衣物等。
4、保持皮损处及周围皮肤清洁。
5、由于本病患者极易感染,需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如对房间、床单等无菌消毒等。
治疗-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能抑制炎症反应,显著改善病情,缩短病程并降低病死率。常用药物有泼尼松。
2、免疫球蛋白
不仅能迅速控制免疫型损伤,且可增强免疫功能,预防和控制感染。可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减少因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3、硼酸溶液
如皮损累及眼部,可用3%硼酸水清洗,以防后遗症。
4、碳酸氢钠溶液
如损害累及口腔,可含漱2%碳酸氢钠溶液。
5、抗生素
必要时可予以不易致敏的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6、抗休克治疗
(1)如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肾上腺素。
(2)有呼吸困难者需给予氨茶碱,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3)如血压持久偏低,收缩压低于80mmHg,除予输液外,可予以去甲肾上腺素或升压药物。
(4)予以地塞米松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泼尼松、免疫球蛋白、硼酸溶液、2%碳酸氢钠溶液、肾上腺素、氨茶碱、去甲肾上腺素、地塞米松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血浆置换:可清除致敏物及其代谢毒物产物及炎症介质。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经积极、有效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可得到缓解,一般预后良好,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但若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感染、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的症状经积极治疗后可得到改善。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环境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适当进行锻炼。另外,要严格遵医嘱用药,按时到医院复诊。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患者全身红肿、溃烂,伴有渗液、恶臭,可能会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
2、护理要点
(1)家属要多关心、陪伴患者,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增强患者自信心,减少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2)患者应主动与家属和医护人员交流,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擅自停药,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日常-生活管理:
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注意清洁卫生,室内保持一定的温湿度,经常开窗通风。
2、保持患处皮肤清洁,避免热水烫洗或用力搓洗。
3、穿宽松、柔软的衣服,减少衣物对皮肤的摩擦。
4、皮肤瘙痒时避免搔抓,以免抓破继发感染。
5、适当进行锻炼,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复查血常规、血沉、肝肾功能等。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对饮食无特异性要求,但日常合理的膳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患者的康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饮食建议:
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饮食禁忌:
病情期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预防措施:
通过以下方法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1、有药物过敏史者应避免使用可引起过敏的药物。
2、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私自加减药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