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布氏菌病疾病英文名称: brucellosis疾病别名: 地中海弛张热、波状热、布鲁菌病...
养生
疾病名称: 布氏菌病
疾病英文名称: brucellosis
疾病别名: 地中海弛张热、波状热、布鲁菌病、布鲁司菌病
疾病概述:
布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为地中海弛张热、波状热、布鲁菌病、布鲁司菌病等,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全身性传染病。本病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可经消化道、体表接触、呼吸道传播。本病患者症状各异,可出现肌肉、关节、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损害,常见有发热、多汗、关节痛、肌肉疼痛、疲乏无力、头痛、抑郁等症状。布氏菌病一经确诊应立刻给予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还应进行必要的支持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传染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多汗、关节痛、肌肉疼痛、疲乏无力、头痛、抑郁
主要病因: 因感染布鲁氏菌引起
检查项目: 血常规、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试验、X线、心电图、脑电图
重要提醒: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临床分类:
我国临床分型为急性期、慢性期活动型和慢性期相对稳定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是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流行病学-传染源:
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及其尸体,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及加工皮、毛及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2、经消化道传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生乳及未熟的肉和内脏而受染。
3、经呼吸道传染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而发生呼吸道感染。
4、其他途径
苍蝇携带、蜱叮咬亦可传播本病。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实际发病率可能高于统计数据,我国2015年发病率为4.34/10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由于职业原因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发病以畜牧业地区为主,农村高于城市。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每年流行以2~6月为高峰。
病因-总述:
布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布氏菌病可经消化道、体表接触、呼吸道传播,与感染的动物接触、食用未彻底处理的肉、饮用感染动物的乳汁、吸入含病菌的气溶胶均可能感染布氏菌病。
病因-基本病因:
1、病菌自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随淋巴液到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
2、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循环形成菌血症。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和骨髓等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
3、当病灶内释放出来的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细胞外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呈现明显的败血症。在机体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他成分,造成临床上不仅有菌血症、败血症,而且还有毒血症的表现。内毒素在致细胞和组织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4、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获痊愈。如果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经一定时期后,感染灶的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如此反复成为慢性感染。
症状-总述:
布氏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患者常有发热、多汗、关节痛、肌肉疼痛、疲乏无力、头痛、抑郁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期
80%起病缓慢,常出现前驱症状,表现颇似重感冒。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缺乏、头痛、肌痛、烦躁及抑郁。急性期以寒战、高热、多汗及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
(1)发热:典型患者热型呈波浪状,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但也可表现为低热、不规则热、间歇热、弛张热、稽留热等。热前多伴寒战或畏寒。高热患者意识清晰,部分还可以下床活动,而热退后反而症状恶化,郁郁寡欢,软弱无力。
(2)多汗: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盛汗后多数感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而虚脱。
(3)关节痛:疼痛呈锥刺样或钝痛。病变主要累及大关节,如髋、肩、膝等,单个或多个,非对称性,局部红肿。肌肉也感疼痛,尤其下肢肌及臀肌,重者呈痉挛性痛。
(4)泌尿生殖系病症:男性患者常因睾丸炎及附睾炎发生睾丸肿胀。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及乳房肿痛。人类引起流产者少。
(5)其他:可出现坐骨神经、腰神经、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疼痛。脑膜、脑脊髓膜受累可发生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皮疹、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鼻出血及便血等。
2、慢性期
(1)慢性期活动型:患者可有急性期临床表现,也可长期低热或无热、疲乏无力、头痛、反应迟钝、精神抑郁、神经痛、关节痛等。部分患者表现类似神经官能症;部分患者表现为多器官和系统损害。
(2)慢性期相对稳定型:患者症状较固定,多不明显,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时功能障碍可加重。
症状-并发症:
1、急性期并发症有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肌炎、脑膜脑炎、脑膜炎、脊髓炎、支气管肺炎、胸膜炎、子宫内膜炎等,个别患者可发生失语、瘫痪、听力减退、耳聋、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肾炎、肾盂肾炎等。
2、慢性期患者如骨骼肌肉症状迁延不愈,可发展为关节强直、肌肉挛缩、畸形、瘫痪。神经系统可发生神经炎、神经根炎,脑脊髓膜炎。泌尿生殖系统可有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及子宫内膜炎等。呼吸系统可有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心血管系统可以发生心内膜炎,是引起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就医-门诊指征:
1、发热、多汗、关节痛。
2、肌肉疼痛、疲乏无力、头痛。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为传染性疾病,患者应就诊传染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有没有接触过牛、羊等家畜?
7、有没有吃过未煮熟的生肉或喝过未杀菌的鲜奶?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痛、肌肉疼痛、疲乏无力、头痛、抑郁等疑似布氏菌病的症状后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常规、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试验了解患者情况,检查可能的病原体,还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X线、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血沉增快。部分患者有贫血表现。
2、细菌学检查
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及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骨髓标本较血液标本阳性率高。检出布鲁氏菌有助于诊断。
3、免疫学检查
(1)血清凝集法:较灵敏,患者多在第二周出现阳性反应,1∶100以上有诊断价值。
(2)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出现较迟,一般1∶16以上即为阳性。
(3)抗人球蛋白试验: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1∶160以上为阳性。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此法比凝集法敏感,特异性也好。1∶320为阳性。
(5)皮肤试验:为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病后2~3周开始出现阳性反应。
4、分子生物学试验
(1)分子杂交试验:以生物素标记布鲁氏菌DNA片段为探针做分子杂交试验,1g组织中含有大于105个细菌时可呈现阳性反应。
(2)基因扩增试验:利用PCR方法大量扩增布鲁氏菌的基因,检测标本中数量极少的细菌。
检查-其他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一些其他检查,如有心脏损害可做心电图;有脑膜或脑病变者可做脑电图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者病情,比如有骨关节损害者可行X线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异常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病情的变化情况,询问患者既往有无疫区旅游、接触牲畜、进食未煮熟的肉类等经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试验、X线、心电图、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有流行地区居留史和与病畜接触史,进食或接触未严格消毒的乳制品及未煮熟的畜肉史。
2、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发热,伴有多汗、游走性关节痛。查体发现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如有睾丸肿大疼痛,神经痛,则基本可确诊。
3、实验室检查
临床标本中如果培养出布鲁氏菌可以确诊,血清学和免疫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布氏菌病患者一经确诊应立刻给予治疗,以防疾病向慢性发展。以抗菌药物为主,应联合用药,辅以支持疗法,提高患者抵抗力。
治疗-一般治疗:
1、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动;间歇期可在室内活动,也不宜过多。
2、增加营养,给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给足够水分及电解质。
3、出汗要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每日温水擦浴并更换衣裤。
4、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
治疗-药物治疗:
1、抗菌治疗
常用抗生素有链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如甲氧苄胺嘧啶)、氯霉素、利福平、氨苄西林等。具体的治疗方案、药物剂量等请以医嘱为准。
2、解热镇痛剂
高热者可同时应用解热镇痛剂,比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等。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如中毒症状重,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比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4、免疫调节剂
如左旋嘧啶、转移因子等对调节机体免疫力可能有益。
治疗-相关药品:
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利福平、氨苄西林、甲氧苄胺嘧啶、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左旋嘧啶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患者大多于3~6个月内康复。极少数病死者的死因是心内膜炎和神经系统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布氏菌病会引起发热、多汗、关节痛、肌肉疼痛、疲乏无力、头痛、抑郁等症状,可损害关节、肌肉、神经、泌尿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并可引起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肌炎、脑膜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治愈,预后较好,症状可得到缓解。
预后-后遗症:
慢性患者可遗留有关节病变、肌腱挛缩等而使肢体活动受限。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做好患者的隔离和护理,遵医嘱用药,促进疾病康复。按时到医院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可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出现抑郁、淡漠或狂躁不安等症状。
(2)患者对本病的了解较少,把本病看作可怕的传染病,甚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受到歧视,导致心理压力大,从而产生抑郁、恐惧的心理。
(3)由于病情反复、治疗时间长,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担心预后,易产生悲观消极情绪。
2、护理要点
(1)患者应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家属应多给予患者鼓励与安慰,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从而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形成乐观的心态。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物剂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与医生沟通,根据医嘱调整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病情恢复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2、家属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3、发热时,患者不可以穿过厚的衣物,以穿棉质、透气的衣服为佳,方便散热,但如果患者有寒战,应该注意保暖。
4、为了防止患者出现关节活动障碍、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现象出现,可采取肢体被动运动、协助按摩等方式进行护理。
5、睾丸胀痛者可采用十字吊带托扶的方式进行处理。
6、做好自身的消毒、隔离,严防传染。个人物品需专用,避免与他人交叉使用,用过的衣物应先消毒后清洗,生活用品定期消毒。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复查血常规、细菌学检查等,判断疾病恢复情况。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宜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2、多饮水,补充机体消耗。
饮食禁忌:
1、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2、注意饮水卫生,不食生肉、生奶。
预防措施:
以下方法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病风险。
1、从事牲畜饲养、皮毛肉乳类加工的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日常工作中穿戴胶靴、口罩、帽子、橡胶围裙、胶皮手套、工作服、防护眼镜等。
2、不喝未经消毒处理的鲜奶及乳肉制品,不吃没有煮熟的肉。
3、注意卫生,勤洗手,在疫区不得在风尘中抽烟、喝水、吃东西。
4、居住房屋与家畜圈舍不能太近。
5、宰杀病畜后的污物及家畜的流产物、胎盘不可随意丢弃,要深埋于指定点,避免污染环境、水源,引发本病的传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