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疾病英文名称: unstable hemoglobinopathy,U...
养生
疾病名称: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
疾病英文名称: unstable hemoglobinopathy,Uhb
疾病别名: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疾病概述: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unstable hemoglobinopathy,Uhb),又称为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是由于α珠蛋白或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相应珠蛋白氨基酸成分改变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目前已发现100余种不稳定血红蛋白(也叫Heinz小体),80%以上系β链异常,其余为α链异常。患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病情较轻者可无明显不适或仅有轻度贫血;病情较重者,可发生明显溶血性贫血,甚至出现溶血危象。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尚无特效治疗,目前以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本病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存在严重并发症。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一部分为散发
就诊科室: 小儿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气短、寒战、高热、黄疸、脾大、尿色加深
主要病因: 主要α珠蛋白基因或β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涂片、异丙醇试验、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热变性试验、氧解离曲线检查、珠蛋白肽链分析、基因检测、B超、X线
重要提醒: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患者病情轻重不一,病情较重者可并发严重感染及溶血危象,危及生命,需积极到院诊治。
临床分类: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根据遗传结果分为杂合子型和纯合子型。目前,临床上只见到杂合子型患者,这可能与本病少见有关,也可能是纯合子患者难以存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比较少见,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报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存在家族史者。
病因-总述: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病因是由于α珠蛋白或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相应珠蛋白氨基酸成分改变所致。不稳定血红蛋白的产生,使血红蛋白变为不稳定而发生沉淀,在红细胞内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使得红细胞膜变形性降低,最终在微循环中,尤其是脾脏内被破坏。
症状-总述: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因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无任何不适或仅有轻度贫血;中度溶血性贫血者,多在儿童或青春期内起病,出现明显贫血、黄疸、脾大、乏力、面色苍白、腰痛等表现;重度溶血性贫血者,多在1岁内起病,一般出现慢性溶血性贫血表现(如发绀、黄疸、肝脾肿大、尿色加深等)。另外,部分患者因感染或服用氧化剂类药物,导致溶血加重而就医。
症状-并发症: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可并发高胆红素血症、胆汁瘀滞性肝硬化、胆结石、骨骼畸形、感染、溶血危象等。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高热、寒战、黄疸。
2、出现剧烈腰背痛、头痛。
3、明显的脾大、呼吸困难、意识障碍。
4、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易疲倦、心悸、气促。
2、伴恶心、呕吐、胸闷、烦躁等。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血液内科
本病为血液内科诊疗范围,病情稳定者应前往血液内科就诊。
2、小儿科
小儿患者可在家属陪同下,前往小儿科就诊。
3、急诊科
病情危急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哪些症状?有无寒战、发热等其他症状?
2、您的症状出现了多久?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有哪些?
3、您以前有过类似情况吗?是如何治疗的呢?
4、您最近服用过哪些药?
5、原来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6、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黄疸?情况严重吗?
2、这种病会传染吗?家人需要筛查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4、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能根治吗?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这个病会遗传吗?
8、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9、是否需要复查?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气短、寒战、高热、黄疸、脾大、尿色加深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涂片、异丙醇试验、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热变性试验、氧解离曲线检查、珠蛋白肽链分析、基因检测、B超、X线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检查患者有无皮疹、面色苍白、皮肤黏膜黄染、局部压痛等体征,有助于初步诊断。
2、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脾肿大、腹水、心脏杂音、呼吸音异常等征象,有助于评估病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血涂片
病情较轻者,可无明显贫血;病情较重者,多表现为正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可不与贫血平行。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有异形和碎片,有时可见靶形红细胞,有助于初步诊断及病情监测。
2、异丙醇试验
是一项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筛查试验。试验方法是将1ml异丙醇溶液放入37℃水中预热。之后将0.1ml血红蛋白溶液放入异丙醇溶液中摇匀,观察出现沉淀的时间及情况。正常人本试验为阴性,异丙醇试验阳性主要见于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或HbF病,需注意鉴别。
3、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也是本病的一项筛查试验。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患者一般出现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阳性,但G6PD缺乏及HbH病患者也可出现阳性,需注意鉴别。
4、热变性试验
是一项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筛查试验。但本试验阳性还可见于HbH病等患者,并存在假阳性,需做正常对照。
5、氧解离曲线检查
部分患者可发现不稳定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异常,对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6、珠蛋白肽链分析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珠蛋白肽链分析,可以检出潜隐性异常血红蛋白,是本病的一项确诊试验。
7、基因检测
通过DNA分析方法,确定不稳定蛋白的存在,是本病的确诊试验。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选择B超、X线等影像学手段,帮助评估病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气短、寒战、高热、黄疸、脾大、尿色加深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涂片、异丙醇试验、珠蛋白肽链分析、基因检测、B超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海洋性贫血、血红蛋白异常病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海洋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患者多存在一定的流性区域,热变性试验阴性,血红蛋白分析可与本病相鉴别。
2、血红蛋白异常病
包括HbF、HbH等,临床表现与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颇为相似,主要依靠血红蛋白分析(如HbF碱变性试验、层析法、放射免疫分析等)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尚无特效疗法,病情较轻者,无需特殊治疗。同时,患者应避免感染或服用氧化剂类药物,以免使得溶血性贫血进一步加重。必要时,可给予输血、药物和手术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对于出现严重溶血性贫血及溶血危象时,需及时输血治疗,缓解病情,挽救患者生命。
治疗-一般治疗:
避免感染或服用氧化剂类药物(如磺胺类、伯氨喹、呋喃唑酮、亚甲蓝等)。
治疗-药物治疗:
1、叶酸
适用于叶酸缺乏者,可增加造血原料,改善患者贫血症状。
2、抗感染药物
适用于感染的防治,以预防患者溶血性贫血进一步加重。常用药物有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等。
治疗-相关药品:
叶酸、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
治疗-手术治疗:
1、脾切除
适用于部分溶血性贫血明显且脾肿大者,可缓解病情,具有一定疗效。但氧亲和力增高者,行脾切除会造成血红蛋白增多症和血栓形成等严重术后并发症,因此,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2、胆囊切除
由于本病患者,常并发胆结石,因此,可采取胆囊切除术。
治疗-治疗周期: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存在严重并发症。平时溶血较轻者,经积极诊治,一般预后较好;平时溶血性贫血严重,可因严重感染及溶血危象,危及生命,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者反复出现溶血性贫血表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2、本病部分患者存在家族史,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可并发胆结石、感染、溶血危象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法完全治愈。病情较轻者,经积极诊治,病情一般可得到有效控制;病情较重者,治疗难度大,很难被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注重自我管理,并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2、患者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3、患者可规律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注意自我保护,避免外伤出血。
6、高热患者需要穿着宽松棉质衣服,出汗后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潮湿的衣服防止受凉。
7、保持大便的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建议患者每3~6个月复查一次。
饮食调理:
患者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方案,力求营养均衡,易消化,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饮食建议:
1、宜摄取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花生、核桃、大豆及其制品、草莓、豌豆苗、土豆、荠菜、青椒等。维生素C和维生素E均为抗氧化剂,可保护红细胞不被破坏,维生素E可保护细胞膜不受自由基的损害,维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对溶血性黄疸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可采取蒸、煮、炖、烩的方法烹调食物。
3、注意饮食卫生,建议规律、均衡饮食。
饮食禁忌:
1、禁食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食物。
2、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大蒜等。
3、禁烟酒。
4、忌食粗糙、坚硬的食物。
预防措施:
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降低患病儿的出生率。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