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餐后血糖过低症疾病英文名称: late postprandial hypoglycemi...
养生
疾病名称: 餐后血糖过低症
疾病英文名称: late postprandial hypoglycemia
疾病别名: 餐后低血糖症、餐后低血糖、反应性低血糖、食饵性低血糖症
疾病概述:
餐后血糖过低症(late postprandial hypoglycemia),又称为餐后低血糖症、反应性低血糖、食饵性低血糖症等,是指患者在餐后早期(2~3小时)和后期(4~5小时)出现的一类低血糖症。餐后血糖过低症多见于功能性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低血糖、早期2型糖尿病反应性低血糖、遗传性果糖不耐受及特发性低血糖等。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脑功能障碍两方面。餐后血糖过低症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未及时诊治(低血糖昏迷超过6小时)及遗传性果糖不耐受者,预后较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小部分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出汗、颤抖、饥饿、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反应迟钝、嗜睡、头晕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2型糖尿病、遗传、特发性低血糖等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糖测定、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饥饿试验、胰岛素抗体测定、B超、CT、MRI
重要提醒: 本病可由多种原因造成,低血糖的严重程度轻重不一,需积极到院诊治,可有效缓解病情,预防复发,并避免发生严重的长时间低血糖昏迷。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餐后血糖过低症比较少见,暂无确切发病率报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肥胖、胃大部切除术后及中青年女性。
病因-总述:
餐后血糖过低症主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2型糖尿病反应性低血糖、遗传性果糖不耐受及特发性低血糖等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胃大部切除术后
也称为餐后迟发综合征或餐后迟发性倾倒综合征,低血糖主要发生于餐后2~3小时,这是由于胃大部切除后,胃排空过速,葡萄糖迅速被肠黏膜吸收,导致血糖骤然升高,过度刺激胰岛分泌,引起胰岛素分泌过多或胰岛素反应过敏,从而造成功能性血糖过低。
2、特发性低血糖
也称为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低血糖主要发生于餐后2~3小时,通常因精神刺激诱发(如情绪紧张、焦虑等),这是由于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迷走神经性过强,胰岛素分泌过度所致,为一种非器质性疾病。
3、遗传性果糖不耐受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病,表现为进食果糖20~30分钟后即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症状。
4、早期2型糖尿病反应性低血糖
多见于糖尿病早期或糖耐量受损者,低血糖主要发生在餐后4~5小时,这是由于患者的胰岛B细胞早期分泌反应迟钝,胰岛素延迟分泌所致。
症状-总述:
餐后血糖过低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患者年龄、血糖降低的绝对程度、血糖下降的速度、低血糖的持续时间及低血糖反应的个体差异性等多种因素。不同个体的低血糖症状可不完全相同,但同一个体的症状基本相似。典型症状主要包括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脑功能障碍两方面。
症状-典型症状:
1、交感神经兴奋表现
主要表现为心悸、饥饿、焦虑、紧张、出冷汗、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四肢发凉、震颤等。
2、脑功能障碍表现
主要表现为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头晕、嗜睡、烦躁不安等,少数可发生抽搐、昏厥等。
症状-并发症:
餐后血糖过低症可并发脑充血、脑组织受损、脑水肿、痴呆、昏迷、休克等。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抽搐、昏厥、意识障碍。
2、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餐后心悸、饥饿、焦虑、紧张、出冷汗、软弱无力。
2、伴面色苍白、四肢发凉、震颤等。
3、伴嗜睡、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内分泌科
病情稳定者可前往内分泌科就诊。
2、急诊科
病情危急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救治。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是在空腹时出现的还是进食后出现的?
4、是在进食后大概多长时间出现的?
5、近期是否感觉情绪不稳定,比如明显的焦虑、紧张?
6、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7、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8、您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9、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10、您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呢?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11、您吸烟吗?吸多久了?平均每天吸多少?
12、您喝酒吗?喝多久了?平均每天喝多少?
13、您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14、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如果住院的话,需要住院治疗多久?
8、这个病会遗传吗?
9、平时在生活及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10、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出汗、颤抖、饥饿、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头晕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糖测定、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饥饿试验、胰岛素抗体测定、B超、CT、MRI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测量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可以快速判断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2、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判断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四肢发冷、黄疸、发绀、肥胖等,协助诊断。
3、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脏杂音、呼吸音异常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用于评估患者有无感染、贫血、出血等表现。
2、血糖测定
包括空腹血糖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及发作时血糖测定,对于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3、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
低血糖发作时,还应同时进行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可用于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和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的鉴别。
4、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如患者的OGTT延长至4~5小时,对诊断具有价值。
5、饥饿试验
可用于排查胰岛素瘤可能。
6、胰岛素抗体测定
可用于排除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可能。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诊断需要,选择相应部位的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排查内分泌肿瘤可能,并评估病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出汗、颤抖、饥饿、软弱无力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病史,以及血糖测定、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饥饿试验、胰岛素抗体测定、CT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餐后血糖过低症的治疗目的是及时纠正患者的低血糖,避免长时间低血糖造成大脑功能损害,并预防低血糖的再次发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因及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患者应注意改变生活方式,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肥胖者需注意控制体重。
2、患者应适当调整饮食结构,以低糖、高蛋白、高脂肪膳食为主,少食多餐。
3、特发性低血糖症者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
治疗-药物治疗:
1、抗胆碱药
适用于胃大部切除术后、特发性低血糖症者,可帮助延缓食物吸收,减轻低血糖的严重程度,常用药物有溴丙胺太林。
2、抗焦虑镇静药物
适用于特发性低血糖症者,必要时医生会给予患者抗焦虑镇静药物(如地西泮、阿普唑仑、丁螺环酮等),帮助稳定患者情绪,预防本病再次发生。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适用于早期2型糖尿病反应性低血糖的治疗,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治疗-相关药品:
溴丙胺太林、地西泮、阿普唑仑、丁螺环酮、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餐后血糖过低症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餐后血糖过低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病情可得到有效缓解,并不同程度上预防本病再次发生,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未及时诊治发生长时间低血糖昏迷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者在餐后数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糖症状,严重日常日常生活、工作。
2、本病可并发脑组织受损、脑水肿、昏厥、休克等,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本病存在一定的自限性,病情较轻者可通过补充含糖食物获得缓解,但病情较重者,需及时就医诊治。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本病一般可治愈。
预后-后遗症:
少数长时间低血糖昏迷者可遗留脑功能障碍后遗症。
日常-总述:
餐后血糖过低症患者应注意日常生活管理,规律作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再次发生。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切不可私自停药或更换用药种类。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利于患者休息,定期开窗通风。
2、患者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稳定情绪,避免紧张、焦虑、压力过大。
3、可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如糖果、点心、饮料等。
4、病情缓解后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骑自行车等,增强体质,控制体重。
5、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监测餐后的血糖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复诊计划,患者应遵医嘱到院复查,一般会建议患者2~3个月到院复诊。
饮食调理:
餐后血糖过低症应注意科学膳食,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有助于控制病情及预防再次发生餐后低血糖。
饮食建议:
1、少食多餐,将全天的食物,尤其是主食分成4~6份进食,降低每一餐的血糖负荷。
2、选择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或混合膳食,如选择一些粗杂粮、每餐添加一些蔬菜等,可有效降低每餐的血糖生成指数。
3、合理搭配主食副食,荤素搭配。
4、肥胖者应控制每天的食物摄入总热量,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
2、忌辛辣刺激性饮食。
3、避免单糖类食品,如蔗糖、蜜糖、甜糕点、含糖饮料等。
4、忌油炸、油煎、油腻食物。
5、忌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针对本病的各种病因,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能够减少餐后低血糖的再次发作。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压力过大、紧张、焦虑。
3、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帮助控制体重,增强抗病能力。
4、合理膳食,少食多餐,避免单糖类食物及吸收过快的食物(如稀粥)。
5、早期糖尿病者应积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水平,必要时采取药物治疗。
6、具有遗传家族史者应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减少患病儿的出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