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产后汗证疾病概述: 产后汗证,又称产后褥汗不止或产后虚汗不止,包括产后自汗和产后盗汗两种...
养生
疾病名称: 产后汗证
疾病概述:
产后汗证,又称产后褥汗不止或产后虚汗不止,包括产后自汗和产后盗汗两种。不论是产后自汗还是产后盗汗,均以在产褥期内出现汗出过多,日久不止为特点。发生与气虚、阴虚有关,本病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如果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进一步损伤津液,可致缺乳或大便难,严重者可发生痉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产后白天汗出持续不止,活动后严重,或睡觉中汗出,睡醒后汗出停止
主要病因: 气虚、阴虚
检查项目: 体温测量、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肿瘤标志物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X线检查、超声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产后出现汗出持续不止,活动后严重,或睡觉中汗出,醒后汗出停止,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进一步损伤津液,导致缺乳、大便难,或者痉病。
临床分类:
1、气虚证
主要表现为产后汗出过多,不能自止,活动加剧;时有恶风身冷,气短懒言,面色白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阴虚证
产后睡中汗出,甚至湿透衣衫,醒后即止;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口燥咽干,渴不思饮;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病因-总述:
本病主要病因为气虚、阴虚。主要病机为产后耗气伤血,耗气则气虚,致卫阳不固;伤血则阴虚,阴虚阳盛,迫津外泄,而致自汗、盗汗。
病因-基本病因:
1、气虚
平素体质虚弱,再加上生产时耗伤气血,气虚更加严重,卫阳不固,腠理不实,阳不敛阴,阴津外泄,而出现自汗不止。
2、阴虚
平时营阴不足,加上生产后失血,损伤阴津,阴血更加亏虚,阴虚内热,夜间热迫津外泄,导致盗汗。
症状-总述:
本病以产后出汗量多和持续时间长为特点。可分产后自汗和产后盗汗。
症状-典型症状:
1、产后自汗
多在白天汗出过多,伴有恶风,体倦乏力,气短懒言,或面色少华等。
2、产后盗汗
多以夜间睡觉时汗出为主,伴有口干咽躁,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或头暈耳鸣,腰膝酸软等。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白天汗出过多,恶风,肢体倦怠,气短懒言,或面色少华等。
2、或者夜间睡觉时汗出,五心烦热,或头暈耳鸣,腰膝酸软等。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内分泌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产后白天汗出持续不止,活动后严重,或睡觉中汗出,睡醒后汗出停止这种情况多久了?什么情况下加重?
2、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口渴、恶风等?
3、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如甲亢、结核病、风湿热,是怎么治疗的?
4、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5、平时体质怎么样,是不是容易感冒?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汗出异常?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应进行体温测量、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肿瘤标志物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女性患者还需问月经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是否有包块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体温测量
诊疗时,需监测体温,以了解患者体温变化。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数量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出血者还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程度。
2、便常规
可帮助了解胃肠道有无出血情况等。
3、肿瘤标志物检查
可辅助肿瘤诊断,并对诊断肿瘤的类型也有一定参考价值,还可用于判断治疗的效果。
4、甲状腺功能测定
了解患者甲状腺功能有无变化。
5、其他
包括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查等,必要时还可进行骨髓穿刺。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
可以初步明确患者心脏情况,了解有无心脏疾患。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通过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呼吸系统感染。
2、超声检查
如果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腰酸,怀疑为泌尿系统慢性感染引起,可以肾脏B超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产后白天汗出持续不止,活动后严重或者产后睡觉中汗出,醒后停止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体温测量、血常规、X线、心电图等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与产后中暑、产后发热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患者平素体质虚弱,或有结核、贫血等慢性病史。
2、临床表现
以产后出汗量过多和持续时间长为特点。产后白天汗出持续不止,活动后严重,或睡觉中汗出,睡醒后汗出停止。
3、辅助检查
体温测量、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肿瘤标志物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产后中暑
产时正值炎热酷暑季节,感染暑邪,以骤发高热,汗出,神志不清,甚至烦躁不安、抽搐为特征。而产后汗出无明显季节性,无发热及神志改变。
2、产后发热
以高热多汗,汗出热退为特征,起病急,病程短。而产后汗证为汗出过多而无发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补虚敛汗为基本原则。气虚则补气养血、固表敛汗;阴虚则滋阴养液、潜阳敛汗。基于气与津互根互生的关系,治疗时当佐以补气生津中药,以求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相得益彰,其效更佳。
治疗-药物治疗:
1、气虚证
(1)方药:黄芪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白术、防风、熟地黄、煅牡蛎、茯苓、麦冬、大枣、甘草。
(3)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
2、阴虚证
(1)方药:生脉散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麦冬、五味子、煅牡蛎、浮小麦、山萸肉、糯稻根。
(3)中成药:左归丸、大补阴丸。
治疗-相关药品:
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左归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可配合针灸,耳穴埋籽按揉,常选肺经、心经、脾经等穴位。
治疗-治疗周期:
产后汗证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产后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如果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进一步损伤津液,可致缺乳或大便难,严重者可发生痉病。
预后-危害性:
不论自汗盗汗均可进一步损伤津液。津液内耗,轻则可致乳源缺乏而缺乳,或津枯肠燥而大便难,重则阴血不濡,筋脉失养而发为痉病。
预后-治愈性:
本病诊断明确,正确辨证用药,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产后汗证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生活饮食调护不当,会引起本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本病患者日常应注意清洁卫生,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同时避免着凉,遵医嘱做好相关监测等。
日常-心理护理:
适当了解产后出汗多的原因,避免焦虑、悲观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注意服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
2、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等。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
2、每日用温水擦身,保持皮肤及外阴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消毒经垫和汗湿的衣被。
3、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4、天气骤变、季节交替之际,避免外出。
5、汗出及时擦干,更换内衣。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出汗的部位、时间、性质、量的多少。
2、注意观察体温、血压、舌象、脉象、精神、面色皮肤的变化。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体温测量、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肿瘤标志物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注意补充水分,忌食辛辣刺激、生冷、寒凉食物,戒除烟酒。汗出过多,应酌情饮用淡盐开水或米汤等。
饮食建议:
1、气虚患者应注意饮食调养,可食黄芪炖母鸡汤、桂圆红枣汤等。
2、阴虚患者宜多食甲鱼、银耳等。
饮食禁忌:
1、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
2、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忌食油腻黏滞食品,如糯米食品、油炸品、奶油蛋糕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气虚、阴虚有关,平时生活起居有常、注意饮食调摄,注意防寒保暖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2、居室宜通风寒温适中,患者外出,应适当增加衣服。
3、饮食宜易消化、营养丰富,少食辛辣生冷食物。
4、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如做产后体操等,以增强体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