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产褥期乳腺炎疾病英文名称: Puerperal mastitis疾病概述: 产褥期是指从...
养生
疾病名称: 产褥期乳腺炎
疾病英文名称: Puerperal mastitis
疾病概述:
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通常为6周。产褥期乳腺炎(Puerperal mastitis)常发生于第一次分娩(初产)后,可分为淤积性乳腺炎和化脓性乳腺炎。本病由乳汁淤积、细菌入侵所致,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其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乳房红肿、压痛等。脓肿未形成时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局部治疗;脓肿形成时则需采用手术治疗。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
发病部位: 乳房
常见症状: 发热、乳房红肿、压痛
主要病因: 乳汁淤积、细菌入侵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细菌学培养+药敏试验、乳腺超声检查、局部穿刺检查、乳房活检
重要提醒: 养成良好哺乳习惯、定时哺乳,有助于降低发生本病的风险。
临床分类:
根据病变发展过程,产褥期乳腺炎可分为淤积性乳腺炎和化脓性乳腺炎。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常发生于初产后哺乳的妇女。
病因-总述:
产褥期乳腺炎的病因有两种: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母乳喂养不当、哺乳期穿紧身文胸、疲惫或压力过大等因素,可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病因-基本病因:
1、乳汁淤积
乳汁是理想的细菌培养基,乳汁淤积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乳汁过多、婴儿吸乳少、乳管不通都会影响排乳,导致乳汁淤积。
2、细菌入侵
主要是由于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引起感染。细菌也可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而致感染。多数发生于初产妇,因缺乏哺乳的经验或不注意乳头卫生;也可发生于断奶时,因6个月以后的婴儿已长牙,容易损伤乳头。
病因-危险因素:
1、母乳喂养不当。
2、哺乳期穿紧身文胸。
3、过度疲惫或压力过大。
4、有乳腺炎既往史再次进入哺乳期。
5、哺乳期营养不良。
症状-总述:
根据临床分类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淤积性乳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乳房胀满、表面微红,但经吸出乳汁后,症状多能消失;化脓性乳腺炎主要表现为炎症或脓肿所在部位红肿及压痛。
症状-典型症状:
1、淤积性乳腺炎
发生于产褥初期(常在产后1周左右)。由于初产妇缺乏哺乳经验,易致乳汁淤积。未按时排空致患者感双乳不等程度的胀痛,并有中等度体温升高(38.5℃左右),乳房胀满、表面微红(充血)、压痛,但经吸出乳汁后,症状多能消失。
2、化脓性乳腺炎
多由于葡萄球菌或链球菌通过破裂的乳头感染所致。产后乳汁淤积,如不及时排空,易致感染。细菌侵入乳腺管后,继续向实质部侵犯,则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化脓性乳腺炎。炎症或脓肿所在部位均表现红肿及压痛,脓肿部按之有波动感。
(1)炎症扩散至表浅淋巴管,导致丹毒样淋巴管炎。患者突发高热,往往伴有寒战、乳房触痛、局部皮肤红点或红线。
(2)炎症局限于乳晕部结缔组织,形成乳晕下脓肿。
(3)感染沿着淋巴管扩散到乳腺间质内,可自表面至基底,横贯乳房组织。由于结缔组织化脓而形成间质部脓肿,此种脓肿可局限于单一乳腺小叶,亦可扩散至大部乳腺。
(4)感染迅速扩散,深达位于乳房基底部与胸大肌之间的乳房后疏松结缔组织,形成乳房后脓肿。
症状-并发症:
1、脓毒血症和菌血症
病程进入化脓性乳腺炎阶段,患者可并发脓毒血症和菌血症。此时患者持续高热、面色潮红、谵妄,还可出现转移性脓肿。
2、乳房瘘管
在脓肿形成期,脓肿可向内或向外破溃,形成皮肤破口和乳腺瘘管。如处理不当可形成长期不愈的脓瘘或乳瘘,临床可见从瘘管排出乳汁及脓液。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是两边都有症状还是只有一边?
3、喂养情况怎么样?定时吸奶吗?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您穿的什么样式的文胸?压迫乳房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对孩子有影响吗?
6、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还能哺乳吗?
7、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当产褥期女性出现发热、乳房红肿、压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血常规检查、细菌学培养+药敏试验、乳腺超声检查、局部穿刺检查、乳房活检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乳房视诊
观察乳房的形态、颜色,确定有无乳房红肿、乳头内陷、乳头分泌物,腋窝和锁骨上窝有无包块、红肿、溃疡、瘘管和瘢痕等。
2、乳房触诊
检查乳房是否有肿块、压痛、发热,还检查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压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细菌学培养+药敏试验
乳房出现局部化脓时需要细菌培养,以明确细菌类型,并作药物敏感试验,以供选择抗生素时参考。培养物可以从母乳中取出,也可以从脓肿中吸出。
检查-病理检查:
乳房活检:对治疗无反应的产褥期乳腺炎患者,需做乳房活检,以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如炎性乳癌。
检查-其他检查:
局部穿刺检查:在超声定位下,于压痛最明显的地方进行穿刺,确定是否形成脓肿。如果能抽到脓液表示脓肿已形成。
检查-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可检查有无肿块,明确是否存在脓肿,有助于诊断。患者早期表现为低回声杂乱区,如果形成脓肿,则表现为无回声区,周边可看到高回声脓腔壁。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病史,以及产褥期出现发热、乳房红肿、压痛等临床表现,再结合血常规检查、细菌学培养+药敏试验、乳腺超声检查等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除外炎性乳癌。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炎性乳癌相鉴别。两者均可见乳房部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但炎性乳癌主要临床特征为乳房红肿,疼痛亦很明显,但一般局部没有肿块可扪及。产褥期乳腺炎病程短,可在短期内化脓,抗炎治疗有效,预后好;而炎性乳癌则病情凶险,一般无化脓,可通过乳房活检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产褥期乳腺炎的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在早期脓肿尚未形成时,以抗生素治疗、局部治疗为主;而在脓肿形成以后,以手术治疗为主。
治疗-一般治疗:
1、对于乳房肿胀明显或肿块形成者,可采取局部热敷,以促进炎症消散。严重者,可用25%硫酸镁湿敷。
2、对于存在乳汁淤积者,可采用局部冰敷,并以吸奶器吸出乳汁。
3、由于停止哺乳不仅影响婴儿喂养,而且还提供了乳汁淤积的机会,所以一般不停止哺乳。但患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并用吸乳器吸尽乳汁,促使乳汁通畅排出。
治疗-药物治疗:
由于感染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可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的结果,可优先使用青霉素、耐青霉素酶的苯唑西林钠、头孢一代抗生素(如头孢拉啶)进行治疗,消除感染。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使用红霉素。因为抗生素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的健康,因此一般需要避免使用四环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和甲硝唑等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硫酸镁、青霉素、苯唑西林钠、头孢拉啶、红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
脓肿已经形成,则应及时切开引流。脓肿切开引流后病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并进行回奶,否则伤口内不断有乳汁排出,影响愈合。
2、微创治疗
微创治疗包括穿刺抽脓和B超引导下的Mammotone穿刺引流术。该治疗方法避免大切口引流,减少了换药的痛苦,也避免了术后的瘢痕修复,不会影响乳房外形美观。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一般可治愈,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致脓毒血症和菌血症的发生,危害患者健康。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疾病痊愈。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若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时,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温湿度均舒适的居住环境。
2、患者应多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按需哺乳,若孩子饭量较小,可及时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且注意保持两边交替哺乳,避免习惯用一侧哺乳。
4、建议患者使用乳头膏,可用天然羊脂膏进行护理。
5、患者应穿专业的哺乳文胸,避免压迫乳房。
6、及时更换溢乳垫。
7、注意卫生,可每次哺乳前后用湿毛巾擦拭乳头。
日常-术后护理:
1、遵医嘱按时换药,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2、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切口,若出现红肿或者患者感到异常疼痛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3、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避免压折、牵拉引流管。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家属应为患者准备清淡、营养的饮食。
2、多吃有通乳作用的食物。
3、患者可适量多吃茭白、木耳等食物。
4、建议患者适量多饮水。
5、定时定量就餐,建议少量多餐。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应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按需哺乳,若孩子饭量小,及时用吸奶器吸出残余乳汁。
2、注意乳房护理,勤用湿毛巾擦拭,并使用乳头膏进行保护。
3、建议哺乳期女性穿专用的哺乳文胸。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