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疾病英文名称: tardive hypogammaglobulinemi...
养生
疾病名称: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
疾病英文名称: tardive hypogammaglobulinemia
疾病别名: 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疾病概述: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tardive hypogammaglobulinemia),又称为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或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多基因异常有关。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以反复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最为多见,部分患者还可发生机会性感染。迟发性低丙球血症的治疗以替代治疗和防治感染为主,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肿瘤时,需给予免疫抑制治疗、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本病预后取决于是否早期接受全面合理诊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呼吸内科、风湿免疫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鼻塞、流脓涕、发绀、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腹泻、消瘦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是多基因异常引起的免疫联合缺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涂片、大便常规、便培养、血生化、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血凝素效价及其他抗体滴度测定、自身免疫筛查、病原学检查、B细胞和T细胞亚群绝对计数测定、X线、CT、病理活检
重要提醒: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容易出现延迟诊断(症状发作和确诊之间相隔5~7年),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因此,本病患者应积极诊治,长期随访观察。
流行病学-传染性: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本身无传染性,但由于本病患者存在免疫缺陷,容易出现流感嗜血杆菌、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感染,这些病原体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水源性、粪口途径、直接/间接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的发病率约为1/5万,无明显种族倾向。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发病高峰为1~5岁和16~20岁,但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超过21岁。
病因-总述: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由于患者存在多基因异常引起的免疫联合缺陷。相关研究显示,本病部分患者存在ICOS和CD19基因缺陷,导致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出现多种异常,以抗体生成缺陷最常见。另外,父母罹患本病的子女更容易出现IgA缺乏,提示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具体遗传方式仍待进一步证实。
症状-总述: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以反复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最为多见,部分患者可能发生机会性感染,少数患者可出现其他部位感染表现。另外,约20%的患者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症状-典型症状:
1、反复呼吸道感染表现
本病患者最常出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约94%),包括慢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等,因此,患者常反复出现发热、鼻塞、流脓涕、头面部胀痛、活动后气喘、发绀、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
2、反复消化道感染表现
约10%~20%患者可出现反复消化道感染,可能是源于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患者症状以持续反复的腹泻最为多见,另外,肠道吸收不良(如脂肪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和体重减轻也有报道。
症状-并发症: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可合并肺气肿、肺纤维化、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桥本甲状腺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萎缩性胃炎、淋巴瘤、胃肠道肿瘤、呼吸衰竭等。
症状-伴随症状:
1、少数患者可伴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黄疸、关节痛等。
2、小儿患者可伴有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高热、黄疸、肝脾肿大、呼吸困难。
2、突然出现严重、持续腹痛、腹泻。
3、极度虚弱、乏力、头晕、面色苍白。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腹痛、腹泻。
2、伴活动后气喘、鼻塞、流涕、恶心、呕吐。
3、伴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食欲减退、贫血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呼吸内科
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者,应前往呼吸内科就诊。
2、风湿免疫科
本病为风湿免疫科诊疗范围,病情稳定者可前往风湿免疫科诊治。
3、小儿科
儿童患者,可前往小儿呼吸内科就诊。
4、急诊科
病情危急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或您的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或您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发病的?持续多久了?
3、自从发病以来,您或您的孩子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规律吗?
4、您或您的孩子之前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5、您或您的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或您的孩子既往是否有其他疾病?
7、家族中有无类似情况?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或我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或我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或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我或我孩子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如果住院的话,需要住院治疗多久?
8、我或我孩子需要做手术吗?
9、这个病会遗传吗?
10、我或我孩子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1、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发热、鼻塞、流脓涕、发绀、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腹泻、消瘦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涂片、大便常规、便培养、血生化、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血凝素效价及其他抗体滴度测定、自身免疫筛查、病原学检查、B细胞和T细胞亚群绝对计数、X线、CT、病理活检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检查患者有无皮疹及皮疹的性质、大小等,以及是否存在慢性病容、黄疸、面色苍白、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发绀、局部压痛等,有助于初步诊断。
2、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判断有无呼吸音异常、胸膜摩擦音、哮鸣音、心脏杂音、心脏扩大、移动性浊音阳性等心肺腹感染征象。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血涂片
医生通过分析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比例,以及血细胞形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有无贫血、溶血、感染等征象。
2、大便常规及便培养
适用于慢性腹泻者,可以查找腹泻的原因。
3、血生化
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营养状况、代谢状态等。
4、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患者通常表现为IgA、IgG和IgM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如X连锁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明显,一般IgG含量为2.5~3.0g/L,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血凝素效价及其他抗体滴度测定
本病患者多出现同族血凝素效价降低,以及各种抗原刺激缺乏免疫应答,可以支持诊断。
6、自身免疫筛查
由于本病患者容易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怀疑本病时,需常规进行自身免疫筛查,利于病情监测,以及指导后续治疗。
7、病原学检查
怀疑或存在感染征象者,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病原学检查,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指导用药。
8、B细胞、T细胞亚群绝对计数测定
患者多表现为B细胞或T细胞数目下降,部分患者可出现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活检:由于本病患者发生恶性病变的风险显著升高,医生对于怀疑恶变者,可取得相应部位的病理组织,制作成病理切片,通过显微镜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得到病理诊断,评估组织的良恶性。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可能选择胸腹部、头部X线或CT,用于评估局部感染情况,帮助制定治疗方案,还可以评价疗效。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发热、鼻塞、流脓涕、发绀、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腹泻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大便常规、便培养、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血凝素效价及其他抗体滴度测定、病原学检查、X线、病理活检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X连锁丙种球蛋白缺乏症、高IgM综合征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的诊断标准,须满足以下3点:
1、成人IgG水平<5g/L或低于同龄人2.5个百分点。
2、IgA低于成人正常水平下限值,IgM值正常或降低。
3、没有其他确定原因的免疫缺陷。
诊断-鉴别诊断:
1、X连锁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儿童发病的迟发性低丙球血症容易与X连锁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相混淆。两者均可出现三种免疫球蛋白明显下降及反复感染表现,但迟发性低丙球血症患者IgG一般不低于2.5~3.0g/L,外周血B细胞计数接近正常,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也不是X连锁遗传,可资鉴别。
2、高IgM综合征
部分高IgM综合征患者IgM水平不高,单凭临床表现、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很难区分。医生需要通过流式细胞学检测及基因检测,加以区分。
治疗-治疗原则: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的治疗原则是使用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减少反复感染和随后出现的并发症。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
对于免疫球蛋白产生不全者,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定期给予相应剂量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可缓解患者病情并有效预防反复感染的发生。
2、胸腺肽及转移因子
适用于T细胞免疫缺陷为主的患者,可尝试使用胸腺肽及转移因子治疗,增强患者免疫力。
3、抗感染药物
抗感染治疗可用于本病的预防,也可治疗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加重期。医生会根据病原体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苄青霉素、甲硝唑、阿昔洛韦等。
4、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但剂量不宜过大,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地塞米松、环磷酰胺等。
治疗-相关药品:
免疫球蛋白、胸腺肽、转移因子、青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苄青霉素、甲硝唑、阿昔洛韦、泼尼松、地塞米松、环磷酰胺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于T细胞免疫缺陷为主的患者,可尝试胸腺移植,但疗效不一。
2、对于脾大合并脾功能亢进者,可行脾切除术,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3、对于合并肿瘤者,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等,可考虑手术切除。
4、对于局部化脓性感染者,必要时可借助手术清创、引流、局部用药,促进病情恢复。
治疗-放化疗: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杀死或阻止癌细胞生长的一种治疗方式。本病若合并恶性肿瘤时,可进行化疗。医生会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部位、患者自身情况等,制定相应的化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等。
治疗-治疗周期: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取决于是否早期接受全面合理诊治。多数患者,经早期合理诊治,一般预后较好;少数发生严重感染及恶性肿瘤者,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者反复出现呼吸道、消化道及其他部位感染表现,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2、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
4、本病患者可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导致出现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及呼吸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法完全治愈,大多数患者需定期采用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以预防反复感染及相关并发症。
预后-生存周期:
本病患者20年生存率为64%~67%。
日常-总述: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患者应加强日常护理,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预防感染的发生。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还需注意血糖的监测,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用量。
2、用药过程注意观察有无发热、多形性皮疹等症状,一旦出现不适表现,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正常流动。
2、患者应保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于劳累。
3、患者可适当运动,如打太极拳、五禽戏、室内散步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剧烈运动、久坐、久站等。
4、及时更换衣物和床单,保持床铺的整洁。
5、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及会阴部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6、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加重病情。
日常-病情监测:
自我监测血糖,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况,配合医护人员长期随访观察,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到院复查。
饮食调理:
迟发性低丙球血症患者身体抵抗力较差,需要补充营养,同时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饮食建议:
1、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
2、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牛奶、甲鱼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的食品。
3、三餐规律,有节制;合并糖尿病者,可采取少食多餐。
饮食禁忌:
1、勿食生冷食物,餐具定期消毒,预防消化道感染。
2、少吃油炸及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
3、少吃海鲜等容易过敏的食物。
4、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的食物,如辣椒、胡椒、腊肉、烟熏制品等。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暂无有效预防措施。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避免患病儿的出生。
2、存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应积极防治感染,必要时采取抗生素预防。
3、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兴奋。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