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胆管良性狭窄疾病概述: 胆管良性狭窄是指胆管损伤及急性炎症反复发作而最终引起的胆管腔瘢痕...
养生
疾病名称: 胆管良性狭窄
疾病概述:
胆管良性狭窄是指胆管损伤及急性炎症反复发作而最终引起的胆管腔瘢痕性缩窄,可由医源性损伤、慢性感染、结石、胆管炎、慢性胰腺炎等引起。胆道良性狭窄的程度不同,患者症状也不完全相同,常见腹痛、发热、畏寒、黄疸、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本病的治疗方式与患者病因有关,可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肝胆外科
发病部位: 胆管
常见症状: 腹痛、发热、畏寒、黄疸、恶心、呕吐、厌食
主要病因: 由损伤、慢性感染、结石、胆管炎、慢性胰腺炎等引起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生化、B超、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重要提醒: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穿孔、肝硬化等情况,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有胆管炎症、胆石症、慢性胰腺炎以及胆囊手术经历的人群发生本病风险高。
病因-总述:
胆管良性狭窄可由损伤、慢性感染、结石、胆管炎症、慢性胰腺炎等因素引起。受累胆管因反复炎症、胆盐刺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胆管腔缩窄,进而出现胆道梗阻、感染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病因-基本病因:
1、损伤
见于胆囊切除术中直接或间接胆道损伤、肝移植过程中胆管吻合术,多为损伤部位的纤维瘢痕性狭窄。
2、慢性感染、结石
慢性感染、结石也可引起胆管的良性狭窄。
3、胆管自身炎症
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4、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也可引起胆管组织纤维化。
5、其他
胆管血供障碍(如动脉粥样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上腹部外伤、米里奇综合征等。
症状-总述:
胆管良性狭窄患者的主要症状有腹痛、发热、畏寒、黄疸、恶心、呕吐、厌食等。胆道良性狭窄的程度不同,患者症状也不完全相同。
症状-典型症状:
1、腹痛
突发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肩胛部和背部。伴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
2、发热
患者可出现寒战、发热的表现。慢性发病的患者可能仅有不规则的发热表现。
3、黄疸
患者可出现黄疸,程度与患者的狭窄程度有关,狭窄较轻时表现为轻度黄疸,严重时可出现明显的黄疸、皮肤瘙痒及大便颜色变白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1、胆管狭窄可引起胆汁淤积,导致肠道杆菌感染,炎症反复发作加重肝细胞损害,可引起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
2、如果患者存在胆石,可能导致穿孔。
3、损害长期存在可能引起局部的癌变,如肝胆管癌等。
就医-门诊指征:
1、腹痛、发热、黄疸。
2、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就诊于消化内科或肝胆外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患过胆管炎、胆管结石、慢性胰腺炎等疾病?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用什么药物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腹痛、发热、畏寒、黄疸、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常规、血生化、B超、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等检查了解患者胆管狭窄的情况以及发生的原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血生化
血清转氨酶升高,AKP(碱性磷酸酶)升高较常见,血清胆红素升高。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
可显示狭窄近端胆管扩张,有时可发现占位性病变。
2、CT
能帮助医生判断胆管狭窄可能的病因,显示有无腹腔内积液等情况,寻找有无肿瘤发生等。
3、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MRCP可评估胆管狭窄情况,明确狭窄部位、程度及病因。
4、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可显示狭窄的部位、形态及范围,是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既往有无胆石症、胆囊手术或是腹部外伤经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血生化、B超、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胆管良性狭窄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引起狭窄的病因,医生会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缓解胆道梗阻、保证胆管通畅。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
治疗-一般治疗:
进行适当的支持治疗,对于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者应补液并输白蛋白及血浆。也可适当给予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K等。
治疗-药物治疗:
1、解痉止痛
常用药物包括阿托品、山莨菪碱、间苯三酚、哌替啶等,缓解患者疼痛症状。
2、利胆药物
包括硫酸镁、熊去氧胆酸等。
3、抗感染药物
如果患者的疾病与感染因素有关,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首先采用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可选用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在明确致病菌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目标治疗。
4、糖皮质激素
部分患者的疾病与免疫性疾病有关,可选择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阿托品、山莨菪碱、间苯三酚、哌替啶、硫酸镁、熊去氧胆酸、克林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
治疗-手术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以胆肠Roux-en-Y吻合术为主。其他治疗方法疗效不满意时可选择本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内镜介入治疗
可通过内镜的方式扩张胆管或置入支架等,缓解胆管狭窄情况。
2、经皮穿刺介入治疗
对于炎性水肿引起的狭窄,可通过胆汁外引流治愈。其他原因引起的狭窄,也可先进行外引流或球囊扩张,然后视患者情况进行下一步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预后与患者的病情、治疗时机有关,如果原发疾病得到控制,患者的胆管狭窄可以得到缓解,预后较好;如果患者原发疾病控制不佳或是治疗不及时,也可能引起感染、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情况,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发热、畏寒、黄疸、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胆汁淤积,可能引起感染、穿孔、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恶性肿瘤,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的胆管狭窄可以解除,症状得到缓解。
日常-总述:
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预防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必要的生活习惯调整,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若出现应及时就医,根据医嘱调整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过胖。
2、病情恢复期间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促进疾病恢复。
3、积极控制血糖、血脂。
4、根据天气增添衣物,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复查时进行肝功能检查以及超声检查。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卧床休息,取平位或半坐卧位,以利于胆汁引流及肠道积气排出,减少腹肌紧张,避免腹压增高,有利于预防胃酸反流。
2、家属协助患者定时翻身,以免同一部位皮肤长期受压发生压疮,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3、术后禁饮食8~12小时,胃肠功能恢复后,无异常症状及体征可进食,由清流质饮食过渡到低脂流质饮食,再到低脂半流质饮食后渐转为普食,避免粗纤维食物摄入。
4、保持手术区域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感染。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以及蛋黄、松花蛋、鱼子、蟹黄。
2、高脂肪的肉类建议少吃,例如肥肉。
预防措施:
下列措施可降低胆管良性狭窄发病风险。
1、防治胆管蛔虫病,胆管蛔虫病是肝胆管结石的重要成因,对其防治不容忽视。
2、注意饮食结构,加强营养,尤其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首先要依据每个人体力活动量的大小,保持摄入和消耗能量基本达到膳食平衡;二是饮食时间相对固定,避免较长时间饥饿,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改掉不良饮食习惯行为,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寄生虫卵等和肠道疾病的发生;三是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维生素除有防止胆石形成的作用外,还可畅通大便,有利于胆囊、胆道的收缩和胆汁的排出。
3、坚持锻炼,经常运动能增强内脏功能,防止胆汁淤积。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