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疾病英文名称: 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
养生
疾病名称: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
疾病英文名称: 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PIC
疾病概述: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PIC)是一种累及脉络膜内层(即脉络膜毛细血管与Bruch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炎症性疾病。该病由Watzke于1984年首先报道,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表现为后极部散在分布的黄白色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内层脉络膜水平,呈自限性过程,通常不伴有眼前段和玻璃体炎症,多数患者视力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眼前黑影、闪光感、暗点、视物模糊、视力下降
主要病因: 病因不清,可能是一种近视所致的变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重要提醒: 本病可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表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是一种少见的脉络膜视网膜炎性疾病,但其发病率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20~30岁的成年人。
病因-总述:
有关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些学者对患者进行了抗多种病原体抗体、血常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抗核抗体等方面的检查,未发现异常,因此认为它可能是一种近视所致的变性疾病。但患者却表现为一种炎症反应,很难用变性的观点来解释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有学者认为此病还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症状-总述:
本病多为双眼受累,多数患者有不同的近视。患者主诉有单眼眼前黑影、闪光感、暗点、视物模糊和视力下降,其眼底典型的改变为双侧眼底出现多发性散在的黄白色圆形病变。
症状-典型症状:
1、视力改变
患者主诉有单眼眼前黑影、闪光感、暗点、视物模糊和视力下降,视力下降多为轻度下降(0.5以上),一些患者可有严重视力下降(可降至0.04),无眼红、眼痛等表现,不伴有全身性疾病。
2、眼底表现
典型的改变为双侧眼底出现多发性散在的黄白色圆形病变,50~300µm大小,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内层脉络膜水平,主要集中于后极部,一些病变可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这些病变通常于数月后消退,遗留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紊乱,或萎缩性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后者以后逐渐变成为凿孔状边缘的瘢痕。
3、其他
患者眼前段通常无改变,与其他多种类型的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炎症不同,此种病变不会出现玻璃体内炎症细胞。
症状-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发生率可达17%~40%,此种并发症是引起患者视力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此种新生血管膜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前的神经视网膜下(被称为Ⅱ型膜),易于被手术方法剥脱,预后较好。其他的并发症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发生于活动性病变处,可于数周内消退。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
2、眼前出现黑影、闪光感或暗点;
3、不明原因的视物模糊;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眼科诊治范围,患者可去眼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眼科的检查,患者应做好心理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症状?
3、您的视力有影响吗?
4、您既往有近视或其他疾病吗?
5、您之前有做过什么检查吗?检查结果如何?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2、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这个病会影响视力么?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呢?
5、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治疗费用大概多少?医保可以报销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效果吗?
8、我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大概多久一次呢?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眼前黑影、闪光感、暗点、视物模糊和视力下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以了解眼底有无病变,视野有无改变,视力有无下降。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显示活动性病变早期呈强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者可见染料渗漏至视网膜下,在出现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时则可见荧光缺损,它还能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2、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
可以发现后极部多发性弱荧光斑。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活动病灶表现为外层视网膜200~400µm(最大900µm)的中等强度反射的肉芽肿性结节,可伴RPE和Bruch膜的消融;病灶退行时,肉芽肿所在的外层视网膜结构消失,其上的内层视网膜下陷,可嵌顿于RPE和Bruch膜的破口,形成“V”字形的萎缩外观;陈旧的萎缩灶可有RPE增殖(色素化),逐渐填补RPE和Bruch膜的破口。
诊断-诊断原则:
此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眼底改变,如散在多发性视网膜下黄白色圆形病灶,无眼前段和玻璃体炎症反应。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治疗-治疗原则:
大多数患者不需治疗,但对于出现大量黄斑区点状病变,特别是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者,则应给予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对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除药物治疗外,还应酌情予以激光光凝治疗和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对于出现大量黄斑区点状病变,特别是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者,常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一般选用泼尼松口服。
2、对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泼尼松口服治疗,可延缓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生长,甚至在一些患者可使其消退,所以此种治疗对于黄斑区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尤为适用。
3、严重病例或PIC合并视网膜血管炎的患眼,除了应用糖皮质激素外,还可考虑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孢素、干扰素等)。
治疗-相关药品:
泼尼松、环孢素、干扰素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还可酌情使用黄斑下新生血管膜剥离术,此种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但尚需更多的临床病例和更长时间的观察才能证实。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此病一般为自限性疾病,很少复发,大多数患者视力预后良好,达0.5以上,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往往影响患者视力。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影响患者视功能,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患者可自行缓解。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症状可得到缓解。
预后-复发性:
很少复发。
日常-总述:
患者要遵医嘱用药,同时,注意眼部的防护,并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以促进疾病的恢复。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正确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加减剂量。
2、用药期间若有不良反应,应尽快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少看报纸、电视、手机等,避免眼疲劳。
2、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使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
3、恢复期间,尽量避免外出,如果一定要出门的话,应佩戴墨镜,减少强光对眼睛的刺激。
4、做好安全防护,防止跌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此外,还应避免跑步、打球等剧烈活动。
饮食调理:
正确合理的饮食对病情恢复有重要的意义,患者在饮食上应加以注意,既要保持营养均衡,又不可摄入过多刺激性的食物。
饮食建议:
1、提倡易消化、高营养、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蔬菜粥、鸡蛋羹、排骨汤等。
2、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的畅通。
3、规律进食,不可过饥或过饱。
饮食禁忌:
1、禁食生硬、难以消化的食物。
2、禁烟限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3、避免摄入烤肉、炸鸡等油腻的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暂无有效的预防方法。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