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动脉损伤疾病概述: 动脉损伤可由战伤、事故伤、医源性损伤等因素引起,如枪伤、爆炸伤、机械...
养生
疾病名称: 动脉损伤
疾病概述:
动脉损伤可由战伤、事故伤、医源性损伤等因素引起,如枪伤、爆炸伤、机械切割伤、物体刺入伤、挤压伤、坠落伤、动脉穿刺、动脉插管造影、外科手术等均可能导致动脉损伤。由于损伤位置、程度的不同,患者有不同的表现,常见的有出血、血压降低、肢体疼痛、皮温降低、皮色苍白、肢体运动障碍等。出血过多会引起失血性休克,短期大量出血可导致患者死亡。动脉损伤应选择适当的方式及时止血,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适当的输血、清创、手术等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动脉
常见症状: 出血、血压降低、肢体疼痛、皮温降低、皮色苍白、肢体运动障碍
主要病因: 由战伤、生产事故伤、交通事故伤、偶然事故伤、医源性损伤等导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X线、超声、血管造影
重要提醒: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发生损伤后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以免出现不良预后。
临床分类:
动脉损伤可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两种类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从事危险职业的人群发生动脉损伤的风险高,比如士兵、生产工人等。
病因-总述:
动脉损伤的常见病因是枪伤、爆炸伤为主的战伤;生产事故伤如机械切割伤、物体刺入伤、挤压伤、爆炸伤和坠落伤;交通事故造成的挤压伤和撞冲伤;生活中的偶然事故伤,如切割伤、刺伤等;医源性动脉损伤多发生在动脉穿刺、动脉插管造影和外科手术中。
病因-基本病因:
1、直接暴力损伤
常见于锐器直接伤及动脉,如刀刺伤、枪伤及医源性损伤等,也可由于钝性暴力作用于动脉造成血管损伤,如重物挤压伤、坠落伤、骨折断端压伤等。
2、间接暴力损伤
是由于暴力的传导造成非受力部位的血管损伤,如血管的撕裂、横断或血管壁的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或弥漫性损伤。如车祸中的汽车方向盘伤,外力突然作用于前胸并向后传导,造成降主动脉的撕裂伤。
3、其他
如化学损伤、恶性肿瘤侵蚀、血管周围感染影响等。
症状-总述:
动脉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出血以及供血器官的不同缺血症状,严重程度与动脉损伤的部位和损伤的类型有关,常见的症状如出血、血压降低、肢体疼痛、皮温降低、皮色苍白、肢体运动障碍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出血
出血症状与患者的病情有关,如有伤口可见血液自伤口流出。动脉出血时血色鲜红,速度快,呈间歇喷射状。静脉出血时血色暗红,速度较慢,呈持续涌出状。毛细血管出血,血色多为鲜红,自伤口渐渐流出,如伤口大,毛细血管损伤数量多,也会损失较多的血液。
2、缺血症状
动脉完全断裂时,其初始阶段出血量可多而使血压降低,而后断端动脉痉挛收缩和血栓形成,出血可减少甚至停止,但可出现肢体远端动脉供血不全症状,如疼痛、皮温降低、皮色苍白、肢体运动障碍等。动脉部分断裂时,其出血量可较完全断裂时严重,且不易自动止血。
3、其他
患者还可能同时伴有软组织损伤、骨折等情况,与患者伤情有关。
症状-并发症:
1、动静脉瘘
如刀伤、枪弹伤同时伤及邻近的静脉,可产生动静脉瘘,手术损伤、感染等也可能引起动静脉瘘。
2、失血性休克
出血过多时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动脉主干破裂患者可因短期大量出血而死亡。
3、其他
由于动脉损伤,影响组织血供,可能引起脏器功能衰竭、肢体运动障碍、肢体坏死、脑缺血性梗死等。
就医-急诊指征:
1、动脉损伤后大量出血,剧烈疼痛。
2、皮温降低、皮色苍白、肢体运动障碍。
3、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动脉损伤后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可能会转诊至血管外科进行专科治疗。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前往就诊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的状态,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奔波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3、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4、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是什么时候受的伤?
3、您是怎么受的伤?
4、出血量多吗?大概出了多少血?
5、伤处疼吗?影响活动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3、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5、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6、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出血、血压降低、肢体疼痛、皮温降低、皮色苍白、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情况,然后进行X线、超声、血管造影等,进一步了解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等一般情况,观察患者损伤的情况,判断患者有无生命危险、是否需要即刻手术。对于生命体征平稳、损伤较轻的患者,医生会详细询问损伤的方式以及程度等信息,检查伤口的位置、数量等,观察有无出血、骨折等,初步了解患者病情。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胸部X线片可显示纵隔有无增宽、局部血肿、血气胸和异物;腹部立位平片可显示膈下游离气体或腹膜阴影增厚;肢体X线可见骨折或脱臼,判断有无异物并可具此推测血管损伤的可能性。
2、超声
彩色超声多普勒可显示损伤血管局部的状态、远端动脉的血流量、血管口径。
3、血管造影
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血管损伤的状态和范围,但有活动性出血时不宜施行。有助于术前诊断以及了解治疗效果。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受伤的方式以及受伤后的状态,了解损伤部位、严重程度、损伤后的反应等信息,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X线、超声、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动脉损伤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止血,同时进行适当的输血、清创、药物治疗、手术等处理。
治疗-一般治疗:
1、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输液、输血,维持患者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维持血容量,纠正休克。
2、适当固定患肢,避免发生继发性血管损伤。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药物治疗,如有必要医生也可能会适当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比如青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氧氟沙星等。对损伤严重的患者还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等。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氧氟沙星、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治疗-手术治疗:
1、清创术
清除血块、坏死组织及异物,控制伤口出血,使污染伤口变为清洁伤口。
2、血管手术
(1)直接缝合或修补术,适用于动脉部分断裂的患者。
(2)如动脉损伤严重或完全断裂,可切除损伤血管作血管端端吻合。
(3)如动脉修正后缺损较长,可用人造血管或自体血管移植(大隐静脉倒转吻合或取小段动脉吻合)。
(4)对于非重要动脉损伤,也可选择血管结扎处理,应确保结扎后肢体不致坏死。
治疗-其他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止血方式。
1、指压法
用手指压住动脉经过骨骼表面的部位,以达到止血目的。此法是应急措施,四肢动脉有侧支循环,指压法效果有限,而且不能持久。常用指压法止血部位有颈总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及股动脉等处。
2、加压包扎法
体表及四肢伤出血均可采用,包扎压力要均匀,包扎范围应较大。
3、屈曲肢体加垫止血法
多用于肘关节以下的出血,在无骨关节损伤时应用。
4、止血带
止血带法只用于四肢伤大出血。使用止血带有一定的风险以及要求,使用及松解止血带均应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5、填塞止血法
用无菌敷料填入伤口内压紧,外加大型敷料加压包扎。
6、结扎法
将受损动脉结扎。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有条件应在损伤发生后进行现场急救止血。
1、如创口较小可手指或纱布加压止血,常用于肢体和颈部血管损伤止血。
2、肢体动脉损伤尽量应用局部填塞压迫止血;止血带止血时间不宜太长,应间断开放,避免加重肢体缺血。
3、急救室止血通常以填塞和包扎为主要手段,如伤口较浅、损伤血管易暴露且出血难以控制时,也可寻找出血动脉予以钳夹止血。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与患者损伤程度、损伤部位、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经过及时的止血、治疗后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可能会因失血较多等因素而死亡。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引起出血,影响相应组织的血供,导致器官功能衰竭、肢体功能障碍等,大量的出血还会引起失血性休克,可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可以治愈,损伤可以得到修复,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日常-总述:
患者手术后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同时注意观察伤处血运情况。另外,家属应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
2、保持床单、被褥的清洁、干燥、柔软,调整好室内的温湿度。
3、病情稳定后,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复查血管超声,观察血管恢复情况。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卧床,根据医嘱采取合适的体位,以利于静脉回流。
2、注意伤口周围有无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注意保暖,以防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痉挛。
4、保持手术伤口及敷料的清洁、干燥,避免污染伤口。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含蛋白高的食品有鱼、瘦肉、蛋、乳类、内脏和豆制品等。
2、失血过多患者应食用含铁较多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和内脏,以及绿叶蔬菜和水果等。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通过下列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动脉损伤的发生。
1、避免打架斗殴,防止被利器划伤动脉。
2、提高警惕,避免意外造成的血管损伤。
3、工作中做好安全防护,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