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疾病英文名称: malignant eccrine poroma疾病别名...
养生
疾病名称: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
疾病英文名称: malignant eccrine poroma
疾病别名: 小汗腺汗孔癌
疾病概述: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malignant eccrine poroma)又名小汗腺汗孔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皮肤附属器肿瘤。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创伤、烧伤、放射治疗、免疫抑制剂、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及艾滋病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结节、斑块、疣状增生,易发生破溃及出血。本病可发生转移,死亡率较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结节、斑块、疣状增生、破溃、出血
主要病因: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创伤、烧伤、放射治疗、免疫抑制剂、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及艾滋病等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组织病理检查、B超、CT、MRI
重要提醒: 本病一旦发生远处转移,死亡率较高,建议及时就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国内暂无权威的该疾病发病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病因-总述: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创伤、烧伤、放射治疗、免疫抑制剂、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及艾滋病等有关。此外,本病也可能由小汗腺汗孔瘤恶变而来。
症状-总述: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的皮损可发生于身体大部分皮区,以肢体、头面部、手掌及足部多见。常为单发,呈结节或斑块型,或表现为疣状增生,表面易破溃及出血,常沿淋巴管扩散或转移,也可出现广泛转移。
症状-并发症:
本病可向其他部位转移,或者皮肤发生破溃引起继发感染。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就诊于皮肤科或肿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取皮损部位的组织进行检查,就诊前不要在皮损处涂抹药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皮肤出现结节、斑块、疣状增生、破溃、出血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询问相关情况,然后进行详细体格检查,之后可能建议患者行组织病理检查、B超、CT、MRI(核磁共振),以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主要通过肉眼观察皮肤损害的部位及其大小、颜色、形态等情况,同时还需注意有无溃疡、出血等异常表现。
2、触诊
医生消毒并温暖双手后进行触诊检查,主要检查皮肤损害的质地、有无触痛以及活动性等情况,还需要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是皮肤疾病较常用的检查之一,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1、检查方法
医生会对需要取皮损的部位进行消毒麻醉,并切取部分特征性的皮损组织,制成标本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2、检查结果
肿瘤可见于先前存在的小汗腺汗孔瘤内或其毗邻处,若为原发,肿瘤可局限于表皮或扩展至真皮内。肿瘤边界清楚,结构不对称,呈筛状、囊状或小叶状排列。肿瘤内除可见小汗腺汗孔瘤细胞外,还可见较多不典型嗜伊红鳞状细胞,其胞核深染,形态不规则,有明显异形性。瘤体内可见导管样结构,提示肿瘤向小汗腺分化。肿瘤基质可发生纤维化、透明性或黏液样变性,真皮内扩张的淋巴管内可见瘤巢细胞。
检查-其他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细胞CEA、EMA阳性表达。此检查有助于诊断该疾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本病可能会发生远处转移,可经B超、CT、MRI检查判断有无转移。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外伤史及相关病史,以及出现结节、斑块、疣状增生、破溃、出血等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要与化脓性肉芽肿、基底细胞癌、脂溢性角化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化脓性肉芽肿
临床表现为疣状增生、溃疡、出血等,与恶性小汗腺汗孔瘤相似。病理结果显示,隆起肿瘤周围正常表皮组织向内生长,形成一收缩带,似领圈状。真皮内见内皮细胞聚集成实体状,大多数区域可有腔隙形成,从裂隙状到明显扩张不等。多数管腔内皮细胞增生、肿胀,突向管腔,也可无腔隙形成。肿瘤与下方组织分界明显。结合病理结果可相鉴别。
2、基底细胞癌
临床可表现出结节、溃疡等。病理检查可见细胞巢团呈地图样侵袭生长,巢周细胞栅栏状排列,多可见与周围间质的收缩间隙。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可相鉴别。
3、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主要表现为1个或数个淡黄或浅褐色,略高出皮面的扁平丘疹或斑块,直径一般小于3cm。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颞部,其次为手背、躯干和四肢。不同皮损间外观、大小、形态、触感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可伴有瘙痒。病理检查可见基本特点为向外生长,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呈乳头瘤样增生,有假性角囊肿,有的损害在增生的角质形成细胞中有多数黑色颗粒。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可相鉴别。
4、其他疾病
还可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将本病与Bowen病及无色素性黑素瘤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的治疗目的是去除皮损以及防治并发症。本病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但若合并感染,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治疗以早期手术为主,目的是尽可能切除病变皮肤。若缺损面积过大,可酌情行皮瓣移植。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多数恶性小汗腺汗孔瘤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降低患者预期寿命。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出现感染及远处转移,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的症状经正规治疗后可得到改善。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加强对皮损处皮肤的保护,减少对皮损的摩擦。手术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术后并发症。另外,要遵医嘱按时到医院复诊。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为恶性肿瘤,且易发生在头面部,影响患者容貌,可能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情绪。
2、护理要点
(1)家属:多关心、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增强患者自信心,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
(2)患者: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2、穿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磨破皮损的风险。
3、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温水洗浴,避免用力搓洗或热水烫洗。
4、保持床单和被褥的清洁、干燥、柔软,定期更换床单、被罩。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复查B超、CT或MRI,以评估疾病是否复发。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卧床休息,遵医嘱采取合适的体位。
2、保持手术伤口及周围区域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感染。
3、卧床期间定期更换体位,防止发生压疮。
饮食调理:
适当补充营养,对保证机体能量供给、促进机体恢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饮食建议:
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饮食禁忌:
1、病情期间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2、避免吃霉变、熏制、腌制等可能致癌的食品。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不明,暂无有效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