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风瘙痒疾病英文名称: pruritus疾病别名: 痒风疾病概述: 风瘙痒(pruritu...
养生
疾病名称: 风瘙痒
疾病英文名称: pruritus
疾病别名: 痒风
疾病概述:
风瘙痒(pruritus),又称为痒风,是一种无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临床上有全身性、局限性两种。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耐、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的因素有关。单纯的风瘙痒经过积极治疗,可控制住病情,逐渐痊愈,若伴有原发性内脏疾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否则病情反复,很难治愈。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皮肤瘙痒症。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皮肤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
主要病因: 禀赋不耐、饮食不节、久病体虚
检查项目: 皮肤检查、真菌、细菌、寄生虫学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尿糖、肝功能、血清胆红素、尿素、血糖等。
重要提醒: 若皮肤出现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及时去除致病因素,注意皮肤护理,积极配合治疗。
临床分类:
1、风热血热证
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遇热或饮酒后加重,皮肤抓破后有血痂;伴有心烦,口渴,小便色黄,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湿热内蕴证
主要表现为瘙痒不止,抓破后渗液结痂,或外阴肛周皮肤潮湿瘙痒;伴有口干口苦,胸胁胀满,食欲不振,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3、血虚风燥证
主要表现为以老年人多见,病程较长,皮肤干燥瘙痒,抓破后可有少量脱屑,血痕累累,如情绪波动可引起发作或瘙痒加重;伴有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老年人或某些青壮年人,尤其是患有某些系统性疾患者。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老年人好发于气候干燥寒冷的冬春季,青壮年人好发于气候湿热的夏季,患有系统性疾病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病因-总述:
本病由多种内外因素所致。发生与禀赋不耐、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禀赋不耐
素体血热,外邪侵袭,内外相合而郁滞肌肤,不得疏泄,因而导致本证。
2、饮食不节
平时过对偏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或鱼虾等,或过度饮酒,导致脾胃不能及时运化,湿热内生,熏蒸肌肤,发为本病。
3、久病体虚
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受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肝血不足,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致本病。
4、风邪外袭
本病发病与风邪相关,外风致病,常夹寒热。风寒或风热客于腠理,经脉阻遏,经气不宣,而风邪往来于肌肤,则瘙痒不止。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无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全身性风瘙痒和局限性风瘙痒。全身性见于因皮肤干燥引起的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与季节关系明显的季节性瘙痒症。局限性见于肛门瘙痒症、外阴瘙痒症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发病部位
本病初起往往仅限于一处,逐渐扩展至全身,也有仅局限于某一部位的,局限部位以肛门、外阴、头皮、外耳道、小腿等处为多见。
2、主要症状
(1)自觉瘙痒,呈阵发性发作,情绪波动,温度改变,入睡前,饮酒及进食刺激性食物均可引起或加重瘙痒。瘙痒的程度轻重不一,痒甚者难以忍耐,可引起失眠及神经衰弱等。病程数月至数年长短不一,反复发作。
(2)本病无原发性皮肤损害,可由于瘙痒而致反复搔抓,使皮肤出现抓痕、出血、结痂、色素沉着等继发损害。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症状-伴随症状:
常伴有情绪急躁,失眠烦躁不安,白天精神倦怠等。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阵发性瘙痒,随情绪波动,温度改变,入睡前,饮酒及进食刺激性食物加重。
2、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症状。
2、或伴有情绪急躁,失眠,白天精神倦怠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皮肤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有皮损的部位进行相关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阵发性皮肤瘙痒等症状?多久了?
2、是否发生之前有皮肤损伤?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失眠,精神倦怠等?
4、之前有其他什么疾病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是过敏体质吗?是否曾出现过敏情况?近期有接触过致敏物质吗?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9、平时有偏食辛辣、油腻等食物的饮食习惯吗?会经常抽烟喝酒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皮肤瘙痒?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皮肤检查、真菌、细菌、寄生虫学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尿糖、肝功能、血清胆红素、尿素、血糖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皮损的部位、颜色、程度、消长情况。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史和过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皮肤的肿胀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皮肤检查检查全身皮肤完整性,尤其是患者背部双手不能触及的部位是否有皮损;皮肤是否干燥,有无红斑、丘疹、抓痕、破溃、黄痕、感染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真菌、细菌、寄生虫学检查
肛门、外阴瘙痒要进行真菌、细菌、寄生虫检查。
2、其他
对于原因不明的瘙痒,除全身体格检查外,还要做血常规、尿常规、尿糖、肝功能、血清胆红素、尿素、血糖等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无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有以瘙痒为主症的状的虱病、疥疮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全身性风瘙痒
瘙痒常为阵发性,尤以睡前、精神紧张、气候变化、饮酒或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之后易于发生或加重。轻者由于搔抓,出现抓痕、血痂、局部疼痛,但无原发性皮疹。重者奇痒难以忍受不断搔抓,日久局部出现色素沉着,皮肤浸润变厚或苔藓样变。可继发感染,如脓疱疮、毛囊炎、疖病、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等。老年人由于皮肤腺体功能减退,分泌减少,皮肤老化、干燥萎缩,对气候变化(冷、热)异常敏感,易产生皮肤瘙痒,称老年性瘙痒症。
2、局限性风瘙痒
以肛门、阴囊、女阴和小腿等部位多见。由于经常搔抓、揉擦,可致局部水肿、渗液、糜烂、结痂,日久色素沉着,皮疹浸润变厚或苔藓样变。
诊断-鉴别诊断:
1、虱病
近年发病较少。是由于传染虱虫出现的皮肤瘙痒。多在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发生。虱病可分为体虱、头虱、阴虱3种。体虱发生于躯体部,为全身皮肤瘙痒,头虱发生于头部,阴虱发生于阴部。症状均有剧烈瘙痒,但可见丘疹、风团及抓痕、结痂。并可找到虱虫或虱卵,有传染性。
2、疥疮
疥疮有接触传染史,如家族或集体同时或先后患病。有特定的发疹部位,如指间隙、手腕、腋下、脐部等皮肤薄嫩部位易发。皮疹表现为丘疹或丘疱疹及隧道,阴囊可见结节。夜间瘙痒加重,若找到疥螨,即可确诊。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中医治疗以止痒为主,配合祛风、清热、利湿、润燥等方法;西医治疗以抗组胺药、镇静安眠药、钙剂为主。若因内部疾病引起瘙痒者,要及时寻找原因,采用标本兼顾、内服与外用兼治的方法;若瘙痒控制不明显,可加用静脉封闭或激素治疗。对老年性皮肤瘙痒,中医养血祛风方法疗效较好。
治疗-药物治疗:
1、风热血热证
(1)方药: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玄参、丹参、白蒺藜、生龙骨、生牡蛎、蝉衣、防风、苦参、牛蒡子、甘草。
(3)中成药:皮肤病血毒丸、防风通圣颗粒、肤痒颗粒。
2、湿热内蕴证
(1)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金银花、苍术、黄柏、龙胆草、黄芩、木通、栀子、白茅根、六一散。
(3)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二妙丸、四妙丸、金蝉止痒胶囊、疗癣卡西甫丸。
3、血虚风燥证
(1)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生地、当归、何首乌、麻仁、桃仁、红花、荆芥、 白蒺藜、苦参、甘草。
(3)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乌蛇止痒丸。
治疗-相关药品:
皮肤病血毒丸、防风通圣颗粒、肤痒颗粒、龙胆泻肝丸、二妙丸、四妙丸、金蝉止痒胶囊、疗癣卡西甫丸、润燥止痒胶囊、乌蛇止痒丸,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疗法
(1)中药熏洗
治疗适用于无明显抓痕、血痂及皮疹无渗出的患者。采用当归、丹参、鸡血藤、白鲜皮、连翘等养血活血、解毒止痒的中药煎剂对皮损部位进行熏洗,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2)中药蒸汽
治疗适用于皮损肥厚,呈苔藓样变的患者。采用当归、丹参、生地黄、火麻仁、地骨皮、白鲜皮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润肤作用的中药煎剂熏蒸皮损,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
(3)中药涂擦
治疗适用于皮肤干燥的患者。可用黄连膏等外擦,以润肤止痒。
(4)中药封包
治疗用于皮肤干燥、脱屑的患者。用黄连膏外搽皮肤干燥处,用保鲜膜将皮肤封包40分钟,加强皮肤对药物的吸收,保持皮肤水分,以润肤止痒。
2、针灸疗法
(1)毫针
适用于顽固性瘙痒继发苔藓样变的患者。根据经络辨证选取背部俞穴和相应腧穴进行针灸治疗,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络、养血祛风止痒的作用。每日1次,次为1个疗程。
(2)耳穴贴压
取枕部、神门、肺区、肾上腺等,埋针或埋豆,2-3天更换1次,双耳交替。
(3)穴位注射
适用于瘙痒顽固的患者。采用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等具有养血活血功效之药物进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西药治疗
主要为镇静止痒,可应用各种抗组胺类和镇静类药物,亦可选用盐酸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或选用钙剂。局部外用药以止痒为主,可选用止痒剂及润肤剂,也可选用各种皮质类固醇制剂。外阴、肛门黏膜区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单纯的风瘙痒经过积极治疗,可控制住病情而逐渐痊愈。对于伴有原发性内脏疾病的患者,则需配合治疗原发病,原发病不得以控制,瘙痒很难痊愈。
预后-危害性:
若伴有原发性内脏疾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否则病情反复,很难治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尽可能去除一切可疑致病因素,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风瘙痒的致病因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情志元饮食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的治疗下,要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充足睡眠、注意皮肤清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避免情绪激动,睡前不看惊险刺激的书报电视等,保证充足睡眠,以利于恢复。
2、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常识和注意事项,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皮疹的反应、全身症状的变化等。
2、局部熏洗药液温度应保持39℃左右,防止烫伤或受凉。
3、辛温类药物外用时宜适量,避免出现刺激反应。若出现红斑、瘙痒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用。
4、老年人在进行中药药浴和中药熏蒸治疗时,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出现头昏、胸闷等症状。
5、不宜空腹和饭后立即进行中药药浴和中药熏蒸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外邪的侵袭。
2、注意修剪指甲,避免搔抓皮肤,染毒成脓。
3、保持床单位整洁,对脱落皮屑应随时清除。
4、保持皮肤清洁,忌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澡,避免热水烫洗。
5、气候干燥的季节减少洗浴的次数,并适当使用护肤品,贴身衣裤选用纯棉制品。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皮肤瘙痒发作的部位、时间、程度、皮损消长情况,有无抓痕、血痂、红斑丘疹等情况。
2、注意观察瘙痒发生的时间环境等,以寻找诱因并设法。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皮肤检查、真菌、细菌、寄生虫学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尿糖、肝功能、血清胆红素、尿素、血糖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与瘙痒症的发生和临床症状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对某种食物过敏,食后刺激或加倍瘙痒。在饮食要忌食辛辣刺激性、油腻、鱼虾海腥发物。
饮食建议:
1、宜以清淡饮食为主,多食青菜及水果如菠菜、胡萝卜、芹菜等。
2、血虚肝旺的患者,宜多食莲子、百合粥等,以滋阴补血泻火。
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2、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鲤鱼、鲇鱼、虾、蟹、羊肉、狗肉等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耐、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因此平时注意饮食有节,治疗原发疾病,尽量减少致病因素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意皮肤卫生,避免过度搔抓,热水烫洗等各种刺激。
2、积极寻找原因,治疗原发疾病。
3、忌饮酒,少吃鱼、虾、蟹及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4、平素调畅情志,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5、内衣应柔软宽松,宜穿棉织品或丝织品,不宜穿毛织品。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