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副溶血弧菌肠炎疾病英文名称: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enter...
养生
疾病名称: 副溶血弧菌肠炎
疾病英文名称: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enteritis
疾病概述:
副溶血弧菌肠炎(vibrio parahaemolyticus enteritis)是由副溶血弧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患者病前常有生食或烹调加热不彻底的海产品、腌渍品及被海产品污染的食物史,同进食者集体发病。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治疗主要为病原治疗,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主要病因: 副溶血弧菌感染
检查项目: 外周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免疫学检查、核酸检测
重要提醒: 该病预后通常良好,但严重腹泻可致死亡,尤其是儿童、老年人以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应引起重视。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是丙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传染源:
副溶血弧菌肠炎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携带者,包括被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动物。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主要为粪口传播,通过进食被副溶血弧菌污染的食物、水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前有食生食或烹调加热不彻底的海产品、腌渍品及被海产品污染的食物史,同进食者集体发病。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病因-总述:
副溶血弧菌肠炎是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由于进食被副溶血弧菌所污染的食物,常见于进食污染副溶血弧菌而又未煮透的食物的患者,海产品如墨鱼、带鱼、黄鱼、海蜇、梭子蟹等带菌率高,其次为盐分较高的腌渍食品如咸菜、腌肉等。
病因-基本病因:
副溶血弧菌进入肠道后,一方面可以产生耐热直接溶血素等毒素,通过增加肠黏膜细胞内的钙含量诱导细胞分泌氯离子;另一方面可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并形成溃疡,从而使肠内电解质、溶质和水的吸收发生障碍,并产生前列腺素,进而刺激肠道黏膜分泌,增加肠的动力,从而引发腹泻。
病因-危险因素:
1、身体基础状况
儿童、老年人、有免疫抑制或慢性疾病者为高危人群,并且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2、饮食习惯
饮食不洁,食用未煮透的海产品或高盐食品会更容易导致本病发生。
3、旅行
旅行者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后腹泻的发生率高。
4、用餐场所
日托机构、学校、邮轮等集体用餐的封闭及半封闭场所是常见的感染性腹泻暴发地点。
症状-总述:
本病潜伏期短,常在进食后数小时后发病,其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排泄物呈水样或血水样,重症患者可出现脱水及循环衰竭。
症状-典型症状:
1、腹痛
以上、中腹部持续或阵发性绞痛多见。
2、恶心、呕吐
呕吐物多为进食之食物。
3、腹泻
常先吐后泻,腹泻轻重不一,每天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稀便、水样或黏液便,部分患者粪便呈血水样。
4、其他
可伴有里急后重、畏寒、发热、乏力、头晕、食欲缺乏、全身不适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1、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腹泻时大量水和电解质丢失,进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严重者可能致死,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体弱者。
2、休克
感染中毒性休克预后差,病死率高;血容量减少性休克预后较好。
3、急性肾衰竭
其中大部分为肾前性衰竭,与肾血流急剧障碍有关;小部分为肾性衰竭,是由于肾单位损害所致,主要是肾小管上皮损害。
4、心肌梗死
老年人占大多数,多数有冠心病史。发病隐匿。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失衡的背景。
5、其他
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急性血脑循环障碍、坠积性肺炎等。
就医-急诊指征:
1、吐泻较重导致脱水,出现低血压、发绀、意识模糊或神志不清等休克征象。
2、腹部疼痛突然比较剧烈,且持续不缓解。
3、出现其它紧急情况。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无法自行缓解。
2、腹痛剧烈、大便水样或血水样。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进展性症状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吐泻较重患者若出现脱水所致低血压、发绀、意识模糊或神志不清等休克征象,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症状特征性明显或已明确食用相关污染食物的患者,须于传染科就诊。
3、若病情平稳但症状指向性不明显、病因不明确,患者可先行前往消化内科就诊,病原学诊断明确后可再行转诊至传染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给呕吐物、粪便拍照或取样,提前回想吃过的可疑食物,如果有样品,可携带至医院。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发病以来是否有减轻或加重?
2、您腹痛的位置、性质(绞痛、刺痛)、程度、持续性还是间歇性可以形容一下吗?
3、您腹泻的次数、大便的性状(量、色、质)可以形容一下吗?是什么颜色的,带血吗?成型吗,是水样便吗?您的大便平时正常吗?
4、您呕吐了几次?呕吐物都是什么东西(量、色、质)?
5、您在发病前吃过什么东西?吃过变质或者没煮熟的海产品或者腌渍食品吗?
6、您有发热的情况吗?体温最高多少?是否有波动?
7、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8、您以前有过胃肠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9、您有消化道疾病的家族史吗?
10、您平时喝酒、抽烟吗?饮食规律吗?
12、您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13、您有药物过敏史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食物中毒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是吃坏肚子了吗?
3、我的情况严重吗?多久能好?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4、我要做哪些检查?需要做胃镜或者肠镜检查吗?会有损伤吗?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不吃药能自己好了吗?
6、以后还会复发吗?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这些东西是不是不能吃了?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时应当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在询问病史后,首先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脱水征象,并对腹部进行视诊和触诊来判断是否存在局部膨隆、压痛、反跳痛等症状,然后会借助外周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免疫学检查、核酸检测等辅助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一般无特征性外在表现,脱水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腹部凹陷,中毒性巨结肠可见局部条形膨隆。
2、触诊
部分患者可能有腹部局部压痛。若发生肠穿孔,可有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表现。
3、叩诊
部分患者可能有腹部局部叩痛。
4、听诊
可闻及活跃肠鸣音(每分钟10次以上)。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检查
一般白细胞总数升高或正常,中性粒细胞增多或伴核左移。
2、粪便常规检查
肉眼观察粪便的外形、量、稠度及有无食物残渣、黏液脓血等。不同细菌感染后粪便可呈不同性状。稀水样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血水样便镜检可见多数红细胞,少量白细胞;血性黏液便可见到多数红细胞及白细胞,与痢疾样便无异。
3、粪便分离培养
致病菌的培养分离是诊断副溶血弧菌肠炎的主要方法。必须在疾病早期应用抗菌药物之前取新鲜粪便的黏液脓血部分,且最好进行连续三次的常规粪便培养。另外,将患者的呕吐、排泄物以及进食的可疑食物做细菌培养,如能获得相同病原菌有利于确诊。
4、免疫学检查
常用方法有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被动血凝集试验(PHA)等,用于粪便中细菌及毒素、血清中特异性抗原抗体的检测。
5、核酸检测
基因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病原菌特异性基因片段,该法简便、迅速、灵敏。
诊断-诊断原则: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时,应当及时就医。医生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发病季节、地区、年龄、有无不洁饮食史、集体发病史、动物接触史、疫水接触史及抗生素使用、手术史,结合患者的发病症状、体征、病程以及腹泻次数、性状等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做相关外周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免疫学检查、核酸检测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排除具有相似症状的其他疾病,如非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及副霍乱、急性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胃肠炎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用发芽马铃薯、苍耳子、苦杏仁、河豚鱼或毒蕈等中毒者,潜伏期仅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发热,以多次呕吐为主,腹痛、腹泻较少,但神经症状较明显,病死率较高。汞砷中毒者有咽痛、充血、吐泻物中含血,经化学分析可确定病因。
2、霍乱及副霍乱
为无痛性泻吐,先泻后吐为多,且不发热,粪便呈米泔水样,因潜伏期可长达6天,故罕见短期内大批患者。粪便涂片荧光抗体染色镜检及培养找到霍乱弧菌或爱尔托弧菌,可确定诊断。
3、急性细菌性痢疾
偶见食物中毒型暴发。一般呕吐较少,常有发热、里急后重,粪便多混有脓血,下腹部及左下腹明显压痛,粪便镜检有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培养约半数有痢疾杆菌生长。
4、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可由多种病毒引起,以急性小肠炎为特征,潜伏期24~72小时,主要表现有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腹泻,排水样稀便,吐泻严重者可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粪便分离培养可帮助鉴别本病。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病程较短,轻症患者应以对症药物治疗为主,缓解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重症患者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具体种类的抗菌药物治疗。暴发流行时,轻者在原单位集中治疗,重症患者送往医院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呕吐、腹痛
呕吐、腹痛明显者,可口服丙胺太林,或皮下注射阿托品或者山莨菪碱。
2、脱水
能进食者应给予口服补液盐口服。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腹泻频繁者,给予静脉补液。
3、酸中毒
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补充5%碳酸氢钠注射液。
4、休克
对于严重脱水甚至休克的患者,应积极补充液体,保持电解质平衡并给予抗休克处理。
治疗-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早期饮食应为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治疗-药物治疗:
1、阿托品类药物治疗
此类药物适用于腹泻伴有呕吐或腹痛剧烈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丙胺太林、阿托品、山莨菪碱等。
2、补液治疗
补液治疗适用于急性腹泻轻、中度脱水及重度脱水的辅助治疗。也可适用于重症腹泻伴脱水、电解质素乱、酸中毒或休克患者。常用药物有口服补液盐(ORS)、乳酸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乳酸林格液)、5%碳酸氢钠或1.2%乳酸钠。
3、抗菌治疗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副溶血弧菌一般对喹诺酮类敏感。常用药物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治疗-相关药品:
丙胺太林、阿托品、山莨菪碱、乳酸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碳酸氢钠、乳酸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微生态疗法:由于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原因在于外源细菌的侵入或正常细菌的易位、比例失调等,均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的破坏,肠道微生态的失衡,故近年来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中推广微生态疗法,目的是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生物屏障,拮抗病原菌定植侵袭,有利于腹泻的控制。常用制剂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益生菌常用双歧杆菌、乳酸菌、粪球菌等,益生元包括乳果糖、果寡糖菊糖等。
治疗-治疗周期:
副溶血弧菌肠炎的治疗周期多为1~3天,少数可达1~2周,受患者的身体情况、有无基础疾病、腹泻的严重程度、服用药物的时间、以及服用药物的剂量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地区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病情严重程度、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副溶血弧菌肠炎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但儿童、老年人、免疫缺陷或合并其他疾病者病死率稍高。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具有传染。需对患者进行隔离与治疗,对吐泻物及饮食用具要严格消毒。
2、如发生休克、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本病一般是可以治愈的。
日常-总述:
副溶血弧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日常-用药护理:
1、副溶血弧菌肠炎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避免达不到目标疗效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2、微生态疗法中,口服活菌制剂时应与抗生素隔2小时左右,以免被杀灭,影响疗效。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环境,避免外界的刺激。
2、患者应遵医嘱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他人共用餐具,餐具使用后尽快消毒,且饭前便后要洗手。
4、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及时消毒污染区域,防止疾病传播。
日常-复诊须知:
本病一般无需复查,若发生严重并发症或者有迁延不愈的情况,请遵医嘱按时复查。
饮食调理:
副溶血弧菌肠炎的发生与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的、变质的或未煮熟的海产品和腌渍食品,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复发。
饮食建议:
1、腹泻患者一般不必禁食,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若腹泻频繁,伴有呕吐和高热等严重感染中毒症状者,应多饮水。
2、病情好转后,可以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在保证营养的情况下尽量给病人吃一些清淡好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适当吃一些新鲜干净的果蔬,补充维生素。
3、饮食规律,定时进餐,控制食量,不宜过饱。
饮食禁忌:
1、忌食多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少吃含粗纤维较多、不好消化的食物,如芹菜、燕麦等。
2、作为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应暂时停饮牛奶及其他乳制品。
3、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否则可能会使病情加重,不利于康复。
4、尽量不要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霉变的食物。
5、有明显腹胀时,应尽可能少吃或不吃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豆类、萝卜等。
预防措施:
副溶血弧菌肠炎是可以预防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注意饮食卫生
建议分餐式就餐,且吃饭前先洗手,吃饭时不与他人共用餐具,吃饭后及时消毒餐具。在外面用餐时,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
2、避免副溶血弧菌感染
避免食用变质、不洁的食物,海产品和腌渍食品要煮熟煮透后食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